周伟华简介
本书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系列丛书”第一辑“先进人物篇”的其中一部。本选录了水利系统涌现出的先进模范典型的事迹,通过他们的事迹,激励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做出更大贡献。
周伟华,男,汉族,1976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宁夏同心扬水管理处、固海扬水管理处、红寺堡扬水筹建处、宁夏水库移民局、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单位工作。从事水利工作三十多年来,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他都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为水利事业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大胆改革,实施总站(所)管理分站的新型管理体制,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他关心职工,经常深入基层现场办公,解决了职工交通、安全饮水、就医等困难;他情系移民,亲自制定运行计划和用水指标分配方案,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受到灌区群众的高度先扬。先后荣获“水利部安全生产先进个人”“水利部职工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及“全区五四贡献”奖,2008年4月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真情挚爱 执著追求
周伟华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的熏陶,铸就了周伟华对事业极其负责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我的扬水情结始于下乡时期。”谈起生活经历,周伟华无限感慨。1973年,17岁的周伟华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到宁夏中卫香山一个最偏远的山村参加劳动。3年中,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自小生活在黄河边的周伟华刚到村子时万万没有想到水比油还贵:村边一个涝池里浑浊发绿的雨水是生产队牲畜的唯一水源;人吃水要半夜起床到几里之外的山沟去挑;挑来的水洗脸、洗菜、洗衣服后还要喂猪,丝毫不敢浪费;这里的人一生洗不上一次澡。水的奇缺成为乡亲们生产、生活的最大困难,也成为他的心病。周伟华开始幻想把黄河水引到村子,滋润这里干涸的土地,改善父老乡亲的生活面貌。
1976年,同心扬水工程建成的好消息使周伟华夜不能寐,他怀着亢奋的心情积极报名到同心扬水工作。现实圆了他的梦——9月份,他来到同心扬水三泵站,成为能为山里人亲手开机的送水人。
精益求精 科学管理
周伟华对扬水的热爱、对灌区人民的情结,深深地体现在他对业务技术的刻苦钻研上。
同心扬水工程是宁夏第一个扬水工程,没有一名技术人员,刚刚参加工作的学徒工也没有老师傅帮传带。为此,周伟华白天现场揣摩水机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排摸线路,晚上看书、画电气图。短短一年时间,他竟然将泵站的设备、电气接线等了如指掌,组织上也因此提前一年将他转正,并委托他主持进行了全处职工的转正定级考试。工作以来,他自学《电工学》等专业理论书籍20多套,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大型泵站技术骨干培训,在机电排灌专业取得了很深的造诣。
他在自学业务技术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机电排灌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担负繁重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以超人的毅力通过了成人高考并被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水动专业录取。3年的大专函授学习使他在业务上更加成熟。多年来,周伟华先后主持进行技术改造30多项,在提高工程安全运行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设备效率,为工程管理节约资金上百万元。尤其是2006年年初由红寺堡筹建处整建制接管固海扬水工程红中湾、七营2座泵站后,他经过充分论证,亲自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新老泵站“两两合并”的工程改造方案,使固海扬水工程的第十、十一2座老泵站退出运行,不仅实现了扬黄工程的优化管理、经济运行,每年可节约电费10多万元,还减少管理人员近50名,仅此改造工程每年可为国家节支100多万元。
周伟华不但是宁夏机电排灌技术的带头人,而且是宁夏水利厅系统管理工作的佼佼者。为了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在固海扬水管理处工作时,他就主持并亲自编写了《机电管理规程》等近百种行业工作规章制度,主持编写了3册共130多万字的《机电运行岗位培训教材》,并亲自执笔撰写重要章节。该教材出版后,填补了宁夏机电排灌行业教材的历史空白,为全区培养机电排灌专业技术人才创造了条件。红寺堡扬水工程筹建处成立后,他又认真总结、梳理自己多年来在扬水管理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先后主持召开上百次会议,制定了包括176种岗位职责在内的44万字的《规章制度汇编》。针对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实际和青年职工业务技术水平低等状况,周伟华提出了“科教兴处”的治处方略,主持制定了职工培训教育规定和培训规划,确立培训目标、任务,连续10年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职工进行全面培训,使职工业务素质得到迅速提升。30多年来,周伟华为宁夏扬水事业培训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这些同志目前都在固海等四大扬水工程担任着班长、站长、科长、处长等重要管理职务。
为了切实降低扬水生产成本,减轻灌区移民的负担,周伟华按照******和宁夏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将红寺堡和固海扩灌工程合二为一管理,打破一站一管和站(所)分设的传统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建立了总站(所)管理分站的站所合一新型管理体制,极大地减少了领导职数和工作人员,同时实行内部定编定岗和全员考核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全员月百分考核和季度工作考核制度,按考核成绩兑现绩效工资,拉开了收入差距。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有的400多名职工一举担负起了设计需要1360人的管理任务,每年为国家节约运行管理费1000多万元。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周伟华业务技术精湛,工作上更是务实勤奋、任劳任怨。他不论是在刚参加工作时的机电运行岗位,还是现在的领导岗位,都把全部时间和精力倾注在工作上,时刻自我加压、奋发向上。
在宁夏水利系统,周伟华是有名的“实干家”和职工叹服的“铁人”。在固海扬水管理处工作时,他常常通宵加班,第二天照常上班,从不叫苦叫累。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和精心管理,短短4年多时间,固海扬水管理处的各项工作很快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1998年,宁夏扶贫扬黄工程开工建设,自治区水利厅决定让周伟华筹建新的管理单位。他二话没说,毅然来到红寺堡扬水筹建处,带领职工挑起了红寺堡和固海扩灌两大扬水工程管理工作的千斤重担。
新单位一切从零开始,既面临前期筹建工作,又担负工程扬水任务,工作千头万绪、琐碎繁杂,周伟华说:“管理两大工程责任重大,干不好想睡也睡不着啊!”10年来,周伟华经常白天下泵站、跑灌区,深入职工、移民中调研指导工作,晚上加班。他每天总要比别人多工作好几个小时,周末及节假日也从不休息,连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周伟华时时处处考虑的是国家的事业,思谋的是单位的发展,想到的是职工和灌区群众的利益,心中独独“装不下”自己和家人。由于长年累月的加班加点和晚睡早起,他已是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缠身,有时痛风或腰病犯了行动不便,他就住在办公室坚持工作。一次,一位厅领导来筹建处,恰逢周伟华犯了痛风,领导见他痛苦不堪,叫人硬把他送到医院,但未等领导离去,他又回到了办公室。2002年,周伟华父亲去世后,80多岁的母亲一直卧病在床,虽然中宁到中卫仅50公里,但他平时两三个月才能匆匆回中卫看望一趟。2007年11月中旬,正值冬灌高峰,周伟华深知母亲生命已危在旦夕,但忙于固扩十泵站渡槽抢险和红四泵站管道抢修工地的他未能回去看一眼84岁的老母亲,11月15日,日夜奋战在抢险工地的周伟华从电话里听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但直到第二天,工程恢复通水灌溉后,他才告诉大家要赶回中卫料理母亲的丧事,此言一出,在场的人无不愕然,他却无限感慨地表示:“自古忠孝难两全,母亲是明大理的!”
周伟华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把灌区移民的灌溉和生活困难看得高于一切,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折射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怀。
廉洁奉公 清正为官
周伟华不仅是一位原则性极强、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好领导,而且是一名廉洁奉公的好党员、好干部。在领导岗位20多年,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筹建处成立之初,他就主持制定了完善的廉政制度和办法,也给自己立了6条准则:工作中不徇私情,不收受礼品礼金,不赴宴请,出差不超标准,不介绍工程和购物商,私事用车和陪餐按规定缴费。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打造了筹建处这方净土,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形成了讲正气、讲廉政的氛围和艰苦创业、人心思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好局面。
心系职工 情系移民
周伟华常说: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要设身处地地为职工着想,为职工和群众排忧解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周伟华主持制定了民主测评、民主对话、职工意见建议收集、五必访十必谈、职工健康体检、生病住院慰问、困难补助、职工及职工家属去世吊唁、职工子女升学奖励、职工生日祝贺等10项民主管理制度,仅2007年春节期间,他带领党政工团领导深入吴忠、固原等6个县(区)走访了40名病困职工和家属。他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处领导联系基层日,机关联系基层,干部下基层、进农户、心连心等活动,带头与基层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谈心对话,倾听职工意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据统计,他连续4年带领处领导、科室负责人逐一深入30个基层单位现场办公,对各基层职工提出的863项具体问题立项办理了570项,无法办理的解释说明293项。
扬水泵站地处荒山旱塬,交通不便、职工出行困难,在泵站长期饮用不安全水,条件非常艰苦。周伟华四处奔波,反映情况,争取资金购置通勤车、安装净化水设备,并定期为基层单位拉送生活饮用水,解决了困扰扬水泵站职工的生活困难,职工们高兴地称通勤车为“同心车”,称净化水为“暖心水”。几年来,他还为解决职工住房、就医、子女入学入托、完善基层生活设施等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这一切,都倾注着周伟华对广大职工的深情厚爱。
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更是宁夏山区回汉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源泉。上山下乡时四更起床、几里挑水的亲身经历和移民群众企盼黄河水望眼欲穿的现实,使周伟华把管好工程、服务灌区视为天职。每年开灌前,他都亲自带队检查机电设备和渠道工程安全状况,亲自组织修订灌溉、运行计划和水指标分配方案,带头执行处党委委员和机关科室联系灌区活动制度,坚持每月深入灌区掌握灌溉情况,指导灌溉工作,帮助移民解决实际困难。仅2007年,他就下灌区136天,到100多户移民家中调研工作。
红寺堡镇玉池村地处新庄集二支干最末端,是灌溉难度最大的灌区。周伟华主动请缨帮扶,每年春节前深入该村,帮助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指导制订抗旱保灌方案,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的炕头上征求意见,使这一灌区粮食连年喜获丰收。由于他平易近人、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灌区群众亲切地称他“老周”,有人还送他一个“及时雨”的雅号。
“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亦干。扬黄造绿洲,万民俱开颜。”
30多年的执著追求,30多年的拼搏奉献,换来了片片荒漠的沧桑巨变和移民由贫到富、安居乐业的可喜景象,周伟华感到无比充实、无比欣慰。尤其是经过近10年的辛勤耕耘,扶贫扬黄新灌区由赤地千里的荒原变成了粮丰林茂的塞上江南。红寺堡灌区自1999年开始种植,累计产粮油7.29亿公斤,农林牧总产值达14.3亿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30元,比1999年增长4倍多。由此,红寺堡扬水筹建处也先后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等多项省部级荣誉,他个人也先后荣获水利部安全生产先进个人、水利部职工教育先进个人、全区五四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成绩和荣誉只能说明过去。”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周伟华虚怀若谷,他说:“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我已年过50,要在有限时间内更好地发挥一技之长,为扬水事业多做一些事情!”
在从事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以来,周伟华也是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找出影响水文事业发展的症结,找准水文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紧紧抓住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和自治区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给水文事业带来的新机遇,着手进行内部改革,制定出台水文水资源工作管理方面的制度与办法,为更好地开展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论证、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宁夏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狠抓业务工作,规范全局水文水资源勘测、调查评价、认证等工作,不断规范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取得了突出成绩。
新的征程在他脚下。今天,他依然把自己融入到他毕生挚爱的水利事业之中,默默奉献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