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全国各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是留守儿童的主体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6~15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75%左右,5岁以下和1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比例分别只有3%和22%。从留守儿童的教育分布看,初中和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86%,正在读高中和未上学的留守孩子分别只占10%和4%。由此可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构成了留守儿童的主体。
(2)在小学阶段,年级越低,留守儿童群体规模越小
调查发现,子女的年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决策。子女的年龄越低,外出打工父母的数量越少,所以,年级越低,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越小。例如,河北省张北县白庙滩小学2007年共有学生429名,其中,男生201名,女学生228名。父母双方和单方在外长期打工的学生109人,占全部学生数量的25%左右。在小学一到三年级,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占全部农村学生的比例在0~22%之间。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急剧膨胀,群体规模占全部农村学生的比例增长到26%~30%之间。
(3)在初中阶段,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规模庞大
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大大高于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多的主要原因,与大量流动儿童回流农村有着直接关系。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学前或小学阶段跟随父母在城市,是流动儿童,而在进入初中学习前回到家乡,就变成了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在这个阶段回流农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在城市上初中经济负担太大,很多农村打工者家庭承担不起高昂的教育费用;二是城市里打工子弟初中学校较少,农村打工者子女缺少就学途径;三是初中阶段孩子自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大大提高,父母认为孩子送回家比较放心。
(4)大多数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村外学校就读
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使得农村小学新入学儿童数逐年减少。由此导致农村各小校学生人数太少,学校规模小。为使农村小学教育越来越完善,近些年来,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不断合并,农村孩子能够在自己家门口上小学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
然而,由于经济和师资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小学不具备住宿的条件,多数小学孩子每天都要往返于学校和村庄之间。有些村庄距学校2~3公里,而且是乡间小路,小学生每天来回上下学很不方便,他们人身和生命安全也存在着隐患。
(5)农村儿童将会出现长期留守现象
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后,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属于长期留守而不是短期停留家乡。在我国现阶段,有近一半的留守儿童是父亲率先外出打工。所以,如果把留守儿童父母单方外出也计为他们留守时间的话,这些孩子在老家留守的时间则更长。
(6)留守儿童的规模呈持续扩大的趋势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省份,例如四川省的一些地区,留守学生的群体规模庞大,他们占全部学生的比例达到30%~50%左右。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总量逐步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将持续扩大。虽然近两年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的就学状况明显改善,但是,短时间内还不会出现留守儿童急剧进入城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