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今天,无论中外,职场对女人的生活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咿呀学语、襁褓之中的婴儿,到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儿童,到接受学校教育和规范的青年,直至我们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和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在个体一生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在职业领域和职业环境中的成长与历练不仅检验着我们之前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教育与训练的成果,更在无形之中培养着自己独特的意志、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职业地位、社会角色,塑造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性。
然而,女人生命中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对外界的不安与彷徨,或是对自我的怀疑与否定。这种不佳的心理状态往往来自于我们对前后两种角色转换的不适应,也就是说,我们在承担上一角色的时候,没有为接下来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导致在新角色的承担过程中,产生了种种情绪上、心理上的不适。
每年 7 月,都是校园里最离愁别绪的时刻,也是职场新人们告别校园生活,踏上职业征程的开始。可是,揣着名校的烫金文凭,并非意味着“心理毕业”,连年拿奖学金的“骄子”,未必能成为“职场达人”。根据以往情况,一些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上班没多久,就面露无奈表情。追究其原因,有些人会说:“我的上司怎么是这样的呢?”
一位人力资源总监说:“一个幸运的职业人要拥有三个必备条件: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一个呵护自己的家庭,还有支持、赏识自己的上司。”能有一位欣赏自己的上司,是个人的幸运,而学会与上司相处,创造双赢互动,则是每位职场新人的必修课。因此,对于刚刚毕业走向职场的女大学生,懂得这些道理或许能让我们更加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中人的过渡。
首先,找到“核心价值观”。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了解上司才能知进退,创造双赢互动。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在《工作其实很简单》一书中的“就业准备篇”中谈到,职场新人要了解上司的核心价值观。每个上司都有自己最在意的价值观,这些信念构成了每个人的内在思想基础,心理学称之为“核心价值观”,比如“守时、诚信”等。这些核心价值观不容易妥协,也往往是最容易引爆情绪的原因。
小周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她天天加班。尽管同事向她暗示,她们的上司“并不十分欣赏”加班行为,但小周仍固执地认为“慢工出细活”,加班还可以换取自我表现。一天,她的上司找她谈话,上司的话很直接:“你不能在工作时间内完成任务,还要靠加班来完成,这只能说明你效率低下。你加班的一水一电,可都是公司的开支。”
小周自以为表现敬业,却与上司“重效率”的精神相违背,职场新人要多和同事们交谈,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找出上司的核心价值观。职场新人还要试着分析自己,找出自己的工作风格,比较一下自己和上司之间有哪些共性、哪些不同,并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来配合上司。当然,职场新人在了解上司的同时,也要让上司真正地了解她,她的强项和弱项。只有上司充分地了解她,才能给她机会,而她也能完成任务,而不是让上司失望或是让企业蒙受损失。
其次,洞悉眼神的反应。一个会意的眼神,一次开诚布公的交谈,能使职场新人与领导的关系获得出乎意料的进展,反之,则可能使上下级关系陷入麻烦。小徐刚进公司时,有点“惧上”:当上司希望她说出自己的看法时,她总是十分紧张,说不出话。对此,上司鼓励她在工作中有自己的见解。某日中午,小徐鼓足勇气,走进上司的办公室,和上司交流一个技术问题。上司起先还在听,后来闭上了眼睛,而小徐依然在一边滔滔不绝。其实,小徐的上司很不希望员工在午休时间打扰他。
有职业指导专家将小徐最初的行为,称之为“新环境自卑”:职场新人由于害怕犯错,工作缺乏主动性。因此,年轻人在新环境中应保持开放、融合的思想,同时要加强多角度、多场合的沟通。小徐的后一次举动,明显是职场经验的缺乏。职场新人要试着洞察上司的情绪反应,选择合适的沟通时机和沟通方式。
有人说,职场中人,如果能懂领导的眼神,也就了解了领导的一半。有心理学专家分析说,领导在说话时,从上到下打量你,表明他占据优势地位,拥有支配的权力;领导友好、坦率地看着你,甚至还眨眨眼睛,表明他对你评价比较高或是想鼓励你;领导用锐利的眼光盯着你,意味着他不相信你;领导闭上眼睛或者看别处不看着你,有两种可能:他不想评价你,或是他感到疲惫或心烦。
再次,能获得好感的“共性”。张怡筠曾在一个高级经理人的训练课上,讨论过学员关于“拍马屁”的问题。结果,80%的经理人举手说,他们能轻易地分辨下属是假意奉承,还是真心赞美。张怡筠提出一些与领导的相处技巧:首先要帮助领导成功,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试着与领导建立诚恳的沟通模式,发展适宜的公私关系,并注意公私之间的角色转换。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在谈到上下级关系时表示,一般来说,一位出色的领导,能正面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在上下级关系上,还有一个微妙的“性格匹配”问题,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职场新人过于理想化,希望完全与领导“合拍”,那是不可能的。职场人士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求同存异。当然,能否获得领导的好感,还是有些共性可以把握,如积极进取、合作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