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地震不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及核电站泄漏事故,而且还引发了太平洋地区各国发出海啸预警,尤其是在美国西海岸地区。在哀悼和祈福的同时,我们也从这一灾难中得到了一定的启示。你是否为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做好了准备?
第一节 防护原则
如果核事故、甚至恐怖主义的脏弹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应该如何自保?在迅速了解核避难所的位置后,快速撤离、脱去外层衣物以及清洗被沾染的皮肤是降低辐射危害的最简单手段。
一、遇核辐射躲为先
●遭遇核辐射时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
●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减少放射性污染,可穿雨衣、戴墨镜、洗淋浴
放射医学专家表示,遭遇核辐射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并及时淋浴,清除核污染。
二、核辐射防护原则:内外兼防
辐射防护三原则是指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受照的剂量限值。特别强调,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外照射,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内照射。具体防护包括两方面: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三、如何防护自然界中的三种射线?
1、辐射有哪几种?
自然界存在着三种射线:α(阿尔法)、β(贝塔)、γ(伽玛)射线。人类接受的辐射有两个途径,称为内照射和外照射。Α、β、γ三种射线由于其特征不同,其穿透物质的能力也不同,他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这就是内照射;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外照射;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2、如何防护α射线?
由于α粒子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α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和进食时,其防护方法主要是:一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二防止伤口被污染。
3、如何防护β粒子?
β粒子、其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比γ射线弱,因此,β射线是比较容易阻挡的,用一般的金属就可以阻挡。但是,β射线容易被表层组织吸收,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因此其防护就复杂的多。方法有:(1)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2)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3)防止伤口被污染;(4)必要时应采用屏蔽措
4、如何防护γ粒子?
γ射线穿透力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其防护的施。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2)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离开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3)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第二节 为了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
地震、海啸、核泄漏……一连串的灾难让日本举国悲恸的同时,也让中国人觉得惊慌失措。在突如其来的核危机面前,你是否知道该如何做准备正确防护以免受辐射伤害呢?
一、个人完全应对手册
尽管目前核辐射的魔爪并未伸向我国,但为了能在突发核事故中沉着应对,了解一下个人如何应对核辐射,着实很有必要。危机意识很重要,拿出具体措施更有诚意。
(一)早期防护措施:
早期是指核辐射事件发生后的1-2天内。在紧急辐射事件中,首要的问题是搞清楚自己是否受到沾染。所谓受到沾染,就是有放射性物质在你的体表或已进入体内。而在这种情况下,沾染能够很快蔓延——当你四处走动或排出体液时,沾染就会随着你的移动,四处传播。
另外,在核泄漏发生后,待在家里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因为当有人从污染区进屋后,粘在身上的放射性颗粒会随着人体的走动、与桌椅家具的接触而转移,让屋内遭受放射性沾染。在无法对屋内的放射性做出有效评估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尽快转移到安全的核避难所比较好。
为了限制沾染的传播,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隐蔽:隐蔽指停留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在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铅板、钢板或墙壁都能有效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降低一半,但值得注意的是,隐蔽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天,这是因为隐蔽一段时间至烟尘通过后,室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通风显得非常重要,可使室内空气中放射性浓度降低至室外较清洁的水平。
2.呼吸道防护: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剂量减少约90%。
3.体表防护:可利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眼镜、帽子、围巾、雨衣、手套、靴子等,以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4.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应立即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用温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密封于塑料袋中,放在远离生物的安全之处,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5.放射性散布事件的应对:出现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空气流时,切忌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如果下雨,则应在第一个24小时内呆在室内,并关闭门窗。
6.服用稳定性碘(碘化钾):事故发生前或在遭受核辐射后立即服用碘化钾可使甲状腺的碘含量达到饱和,以避免其对放射性碘的吸收。但是,碘片的服用需要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随意服用可能导致碘超标,造成甲状腺肿大等疾病。而含碘量较低的药物,对防辐射并无作用。涂碘酒防辐射的做法则是无稽之谈,碘必须内服才能在甲状腺中富集,否则毫无作用。中国疾控中心也对服碘发表了声明: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7.防止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会沉积在食物表面,使其带有放射性。但包装严密(如罐装、塑料袋封装等)的食物则不会受到核污染。
8.撤离:若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二)中期防护措施:
中期是指事件得到控制后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此期的主要特点是不可控制的大气释放已停止,但已有大量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因此,主要的辐射来源于沉积于地面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外照射,以及食入污染食品后的内照射。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但在食物及饮水方面还应提高警惕,因为到核事故中后期,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土壤、水源(河流、海水等)中,并进入生长在其中的生物(植物、牲畜、水生生物)体内,因此,应控制进出口通路,对辐射超标地区的食物进行严格检疫,当其放射性浓度超标时则应禁止或限制食用。
此外,由于重大灾难易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尤其是那些直接卷入灾难或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更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指导,为其安排心理治疗。
(三)睌期防护措施:
晚期也即是恢复期,可能持续几月到几年的时间,此期的特点是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已进入环境和食物链中,主要的辐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在防护方面,仍应加强控制进出口通路、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进行地区去污等。而此阶段的的主要任务则是恢复行动,使受影响地区及早恢复正常生活。
现在,面对核辐射,您是否已经有点底气了呢?在这个“隐形杀手”面前,过度恐慌和盲目跟风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使事态恶化。只有保持良好冷静的心态,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及时关注官方的报道以及政府的决定和通知,团结一致,才能在这场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应急救援人员的防护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在早期阶段,首先赶赴出事地点的应急救援人员是初始响应人员。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应是辐射监测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和医护人员等。为了使这些人员的受照危险减至尽可能地小,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减少照射剂量的三原则:
①在有异常辐射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要短;
②与放射源的间隔距离要大;
③若有可能,要充分利用屏避防护。首次,要为他们配备能报警的辐射探测仪和个人剂量计,以及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面具或口罩、防护服、防护靴和帽等。
使用辐射探测仪的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仪器的特性、要测量的量,以及相应于报警水平照射的辐射危险。在进入放射性污染场所时,初始报警水平为每小时0.1毫希沃特的环境剂量率,此初始报警水平还可用于对非必要人员的控制,限制他们进入高于此水平的地区。第二个报警水平是返回水平,取环境剂量率每小时0.1希沃特或环境剂量0.1希沃特,初始响应人员不要在达到或超过此报警水平的位置执行任务,除非有抢救伤员以及时间上必须抓紧的那些为恢复对事件控制的行动。
三、家庭应急防护
装备应急包、设置紧急呼叫号码、寻找自救物品、准备家庭财产列表……您的家庭是否已经为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做好了准备?
1、家中常备应急包
如果现在家里还没有一个装备齐全的应急包,那你得赶快准备一个,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其中,除了必备的干粮、水和急救所需的药物,还有应该有一些实用的工具,如手电筒、胶带、撬棍等。
除此以外,你还可以打印一份《应灾指导手册》,并把有关“如果发生了……你应该……”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并把它放在应急包中。如果你不幸遇到了地震、洪水、恐怖袭击、火灾或海啸等灾难,或者更不幸的是,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你刚从睡梦中惊醒,那你就可以马上拿起应急包去避难了。
2、家庭成员个人防护知识
基本的应急包准备好了,我们如何切身的保护自己呢?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指人员呼吸道和体表的防护。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员体表进行防护。当人们开始隐蔽及由污染区撤离时,可使用这些简易的防护措施。简易个人防护措施一般不会引起伤害,花费的代价也小。
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呼吸道防护,根据不同情况,可戴防护面具及不同类型的口罩,穿防护服,离开污染区要淋浴、更换衣服,加强个人剂量监测。
首先,我们要进入室内,关好门窗,防止辐射物质的飘入;然后服用碘化钾等抗辐射的药物;在撤离时,如果需要外出,为了防止放射性灰尘被吸入体内和沾上皮肤,沾染区内人员尽可能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住;不应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不接触受染物体;尽量避免扬起灰尘,服装沾染放射性物质后可以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按从上到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拍打扫除,也可以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可提高消除效果。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将换下的衣物交给救援人员彻底遗弃。
应对已受到或怀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不要因人员去污染而延误撤离或避迁。人员去污染措施的风险和困难较小,但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
3、使用“谷歌之音”创建更好的紧急呼叫号码
在紧急情况下想马上联系到重要的家人,这时候你恐怕没有时间去犹豫是该打手机、家庭电话还是办公室电话了。使用Google Voice(“谷歌之音”)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谷歌之音”是Google推出的一种电话服务,它能够整合你生活中所有使用的电话,如家庭电话、办公室电话、手机等。例如,当有人打电话给你时,他们不必考虑该打哪个号码,只需要直接拨谷歌号码就可以联系到你。
4、整理家庭基本信息和资料
Lifehacker网站的编辑Wendy Boswell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她在自己的母亲突然中风时手足无措,因为她完全不清楚她母亲的保险资料、银行存折放在哪里,甚至连她母亲家的钥匙在哪儿她都不知道。天哪!如果遇到了突发事件,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找东西而不是拯救生命上就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我们得到一个教训,一定要知道这些重要的东西放在哪里,最好还要进行整理和归类。
重要的家庭基本信息和资料包括下列东西:医疗保险信息、最新的遗嘱、相关的委托书、人寿保险信息、银行账号和密码、账单、常看的医生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房子和车的备用钥匙。赶紧着手整理这些资料吧。
5、如何更快地列出家庭财产清册
万一发生了自然灾害,尽快地列出家庭财产清册有利于更有效地进行保险理赔(也适用于盗窃)。其实,列这样一份清册并不难,只需要花一些时间。但它非常重要,一份明晰的财产清册不仅可以帮助你加快保险理赔过程,而且还可以保证你所有遗失的物品都能得到赔偿。
你可以试试这些小方法,比如给你的物品拍快照,如果有摄像机,你可以在房里走一圈,把房内所有的物品都拍下来。或者不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家里,你可以考虑把一些物品放在办公室里,或者干脆在银行里租个保险箱。
四、公众的防护
辐射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存在于各处,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换而言之就是核辐射无孔不入,没有时间,没有空间限制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的世界。核辐射可以轻易使我们患病甚至死亡,难道主宰世界的人类,在它的面前只能是无能为力吗?不!在辐射面前,我们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共同应对。
1、出现核辐射时公众应该怎么办?
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首先要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
其次要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避免撤离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污染;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2、隐蔽措施的最佳时机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可能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之一。隐蔽时间短,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很小,而且绝大多数人员可在附近的建筑物内暂时隐蔽。此项措施的另一好处是隐蔽过程中人群已得到控制,有利于进一步采取措施,如疏散人口或撤销已实施的防护行动等。隐蔽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天。短时间内通知大量人员采取隐蔽措施也非易事,特别是事先没有预案的隐蔽,可引起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隐蔽时,有的家庭成员不在家,对其下落会感到很担心。除了工业生产有可能短时间中断外,经济上的损失可能不大,因而一般认为隐蔽是一种困难和代价较小、却有效的措施,在事件早期也较易实施。
3、撤离措施的最佳时机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后,撤离是早期和中期采取的防护措施之一。它是指人们从其住所、工作或休息的场所紧急地撤走一段有限时间,以避免或减少由事件引起的短期照射,主要是由烟羽或高水平沉积放射性物质产生的高剂量照射。大多数情况下,将允许撤离者反却自然的住所,一般为几天以内,只要这些住所可以居住又不须进行长时间的消除污染。由于时间较短和暂时居住,可以在类似学校或公共建筑物的一些场所类暂住;若撤离时间超过一周,则应安排到更好的一些居住设施内。实施撤离行动因时间紧迫,困难较多,风险较大,易造成混乱,因而决定采取撤离行动应持慎重态度。
国家标准规定,当全身的有效剂量预计达到50~500毫希沃特,或者肺、甲状腺和其他主要受照的单个器官受到50~5000毫戈瑞照射时(相当于采取隐蔽措施所需的预计量的10倍),才考虑是否采取撤离措施。
涉及核与辐射的突发事件易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对此首先要贯彻预防的原则。对于受到心理打击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一些对内心有安抚作用的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有的受灾者可能会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也有的表现为抑制、退缩、被动和消极的特征,可能还有一些人出现失态的表现。这些情况要求心理学家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患者的家属和相关的人员应及时为有这些表现的人员安排心理治疗。
第三节 政府冷静应对,国民更有信心
灾难面前,百姓保持淡定的信心,很需要政府有效的防控措施支撑。
一、对于自然灾害,日本是怎么做的?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随时可能发生。日本政府对于天灾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制定出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防震救灾体制。他们相信只要进行精心细致的准备,就可以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就可以尽快进行有效的救援,帮助灾区尽早恢复生活。而这种缜密防范,并非出于民间自发,而是来源于政府的重视。看看对于自然灾害,日本是怎么做的?
1、日本地震监测系统遍布全国。在上世纪初,日本已建成高密度、高精度、连续式的GPS监测网络,几乎每个城镇的地壳变形均在监测之中。日本的地震台站,不仅仅用之记录已发生的、已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而是灵敏地监测平时地壳传播的地震波速度的变化,从而提出临震预报。
2、防灾系统严格缜密。早在1978年,日本便制定《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政府建立中央防灾指挥系统。各都、道、府、县的警察本部都设有紧急援助队,电力、通信、煤气、运输等部门也都有防灾体制,既能各自为战,又可统一行动。
3、明确具体的预警方案。日本政府不断提醒国民:在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里氏7级左右的地震,更是通过三维图形描绘出7级地震发生后的具体受灾情况。由于这些地震预报信息公开,因此各企业机构都相应制定了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方案。
4、每个小区都有“避难所”。在城市建设规划之时,日本就十分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日本住户各个家庭阳台相通,以备意外时互相支持或避难。1981年后,日本所有高层建筑都要求能防范7~8级地震,2006年,曾有一名建筑设计师因抗震数据造假被判5年监禁。
5、防灾教育从娃娃抓起。日本各地建有地震博物馆,市民们会带着孩子们前去参观学习。旅客入住饭店会先被带领查看逃生系统,企业给员工发放紧急救援包。政府还不断提醒市民在家中备好三天的干粮和饮料以备应急之需,装有20多种防灾物品的“防灾包”已成为必备品。
二、采取相对应的防护对策和措施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时,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情况下,为保护公众、应急响应人员和从事善后处理的人员,应采取一系列防护对策与措施:
(一)对突发事件地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以评价对人员可能导致的辐射危害;制定干预水平、行动水平和应急照射水平,凡达到或超过这些水平时,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防护行动,以限制人们的受照剂量;对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包括隐蔽、服用稳定性碘、撤离、个人防护、控制进出口通路、临时避迁、永久性重新定居、消除放射性污染、对食品使用进行干预等;对伤员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依据其伤情安排在不同水平的医疗单位分级处理;酌情采用其他应急救援措施,如灭火、通信联络、报警、安全保卫、运输、设立临时收留中心等。
日本大地震引发核电站事故后,我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辐射环境监控预警和重点区域的应急移动监测,天津市辐射环境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城区监测站取样。
(二)组织放射性监测:包括人员、环境、水源、饮食,分出污染等级以便于污染处理及防护。食品和饮用水要根据对食品放射性测量污染结果采取去包装,削皮冲洗以达到允许标准即可食用。采用凝集沉淀过滤方法以达到可饮用标准。
(三)采取控制出入,隔离或迁移、隔离待衰变或扩散稀释达到允许标准可恢复正常。墙面、地面、道路:根据不同情况可用覆盖铲除表层或冲洗达到允许标准。衣服、用具根据具体表面污染,经过拍打、清扫、冲洗以达到去污标准。
(四)增设气溶胶监测站采样。如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北京地区空气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监测,增配气溶胶监测站进行监测,第一时间选派技术骨干和施工人员到北京密云水库周边选址、安装和调试,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和灵敏度。
第六节 预防核辐射应注意的要点
这次日本受灾,除了地震加海啸,核反应堆事故引发的辐射问题也亟需应对方案。如何防止辐射,如何降低长期避难导致对健康的影响?应该注意哪些防护要点,又应该注意哪些防辐射误区?
一、防止核辐射的注意事项。
1.屏蔽辐射源
如果核设施有放射性物质泄露,该如何尽量降低被辐射的程度呢。遮蔽放射线、远离放射线源、减少遭辐射的时间。首要原则是屏蔽辐射源,挡在你和辐射源之间,越重越密的材料效果越好。远离放射线源,撤离或者呆在室内以减少暴露;减少受辐射时间,这对于保护自身安全极为关键。
2.退避室内
若被要求躲入室内,为免含放射性物质的外部空气进入室内,如果辐射不强,建筑物特别是水泥建筑的墙壁也能屏蔽辐射,这个时候“退避室内”就可有效防范辐射。但记得要紧闭门窗,关掉空调和换气扇,以免放射性物质进入室内。
3.注意风向
最好不要外出,如果不得不外出,或者需要外出避难时,要注意预防“体内辐射”,要注意不让放射性物质从鼻子、嘴巴、皮肤伤口之类地方渗入体内;要用湿毛巾掩住口鼻部位;并最好穿严实的衣裤,着装不裸露肌肤;还要注意风向,不要站在下风口;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和食物,更不要吸烟。
4.随身携带测量仪
外出时,你还可以带上一只辐射测量仪,设定好一个相对安全的辐射量,你所接受到的辐射一旦超过这个数值,辐射测量仪就会拉响警报,你就得赶紧撤离到安全地区。一般来说,普通公众一年内接受的辐射剂量不要超过2毫西弗,从事与核有关工作的职业人员一年内接受的辐射剂量不要超过20毫西弗。西弗是辐射剂量的衡量单位,每接受一次肺部X光片,你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是160微西弗(1000微西弗=1毫西弗)。
5.不要迷信防辐射服
对于防辐射服装的功能,目前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标准,也没有专门机构进行检测,其所使用的材料也缺乏一定规范性。对此应当理性对待,不可盲目跟风。
6.回家前要脱衣
如果你从外面进入室内之际也要注意。你的衣服和鞋子上都有可能粘附有放射性物质。不要把被污染的衣服带入室内,在家门前将外衣脱下,立即装入塑料袋并封口,放在偏僻的地方,以免将受污染的衣物带入室内,然后彻底清洗淋浴。若确认已遭一定程度的辐射,一般要脱下衣服,用湿布擦拭身体,以防止放射物质向周围扩散。还有,若放射性物质已进入体内,可服用促进其排泄出体外的药物。
7.服用碘片
一般来说,核泄漏会释放两种核素,碘131和铯137.在这次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后,电站附近就测出了碘131和铯137.碘131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囤积在甲状腺,引起甲状腺的病变。如果能在放射性的碘131进入甲状腺之前服用稳定性的碘片,提前占据甲状腺,放射性的碘131将被驱逐出去。但如果放射性的碘131提前占据甲状腺,再服用稳定性的碘片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在暴露在辐射之前1小时服用碘片,成人服用100mg碘片,而儿童递减。面对铯137暂时还没有特别好的药物防护措施。
8.及时就医
9.听从专业人员建议
对普通公众而言,自己能做的防护措施并不多,1级和2级核事故来临时,对日常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3级以上的核事故,除了以上列出的防护建议,更需要听从政府和专业人员的调度和建议。
当遇到核泄漏发生时,要做到不轻信谣言,请马上收听、收看当地的官方广播、电视、报纸新闻,以政府发布的信息为准,不信谣,更不要传谣;要服从职能部门的统一指挥,不自行其是、盲目行动;在户外的人员应尽快进入室内,关好门窗,不要随便外出,并按规定及时服用预防药;注意广播、电视等媒体对事故的跟踪报道,等待官方的通知;需要撤离时,应服从职能部门的安排,携带适量必需品(保暖衣裤、雨衣雨伞、干粮和饮水等),镇静、有序地撤离到指定地点,撤离时切不可散布不满言论,避免妖言惑众引起混乱;撤出的人员应及时洗消去污,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进行体检;为防止放射性灰尘被吸入体内和沾上皮肤,沾染区内人员尽可能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住;不在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不接触受染物体;尽量避免扬起灰尘,服装沾染放射性物质后可以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按从上到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拍打扫除,也可以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可提高消除效果。
二、防辐射误区
1、防辐射是不是补碘越多越好?
科学研究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实际教训都表明,放射性碘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碘片需在遭受游离碘辐射暴露时,于4小时内服用才有效果,且无法防止碘-131以外的游离辐射及同位素。世界卫生组织提醒,碘片防辐射效果有限且服用碘需遵医嘱。未经医生指导,服用不当可能引起甲状腺亢进症。
2、白色衣服防辐射,黑衣服吸辐射?
这个跟太阳辐射不同,它要沾染的话,大家都沾染,跟颜色没有关系。所以说并不是黑颜色容易把光吸过来,或者是白颜色就不容易吸。
3、洗澡不能洗掉辐射?
衣服穿的严实一些,这个是防护的措施之一。尽管衣服不能阻挡,但是减少污染还是有作用的;另外从现场回来,就马上洗澡,用肥皂水洗澡,就可以把放射性的物质洗掉。
4、涂防晒霜、穿防辐射服或许有用?
市场上所销售的简易防辐射衣对核辐射可以说没有作用;防晒霜对核辐射也没有作用。
5、辐射会传染?
有人认为辐射像SARS一样会传染,这是不正确的理解。如果人员只是受到一般外照射,那么他(她)离开放射环境后,本身就不在具有放射性。如果人员吸入或食入放射性物质,那么他(她)可能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但是接触他(她)的人不会具有放射性,即放射性一般不会间接施加给第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