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最近在中央电视台发表谈话,认为“全民炒股不正常”,“挣钱的人挣的是谁的钱呢?他不是在生产发展中创造财富得来的钱,而是将别人口袋里的钱转到他的口袋里,通过这一方式赚到的钱。如果是这样,要想让一个民族发展起来,就像是拔着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开地球一样,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吴敬琏教授是一位严肃的、受人尊敬的经济学家,他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他的上述观点,却难以令人同意。
把我国股市目前的民众参与状况概括为“全民炒股”,实际上并不科学。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我国沪深两市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总数为5801万,在这些投资者中,有相当数量是机构大户在一级市场上申购新股时以各种方式开立的账号,并不是股票二级市场的真正投资者。考虑到目前在一级市场上囤积着近 7000亿元的申购资金,这类开户者的人数应不低于 1/3,也就是说,真正在二级市场上从事股票交易的,只不过3000 多万户而已。就是在这 3000 多万户中,也有 80%左右是在沪深两市同时开户。即使以 5801 万户计算,那么与 1999 年底我国总人口12.5909亿相比,其比例也仅为4.6%,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 25%~50%左右相比还相距甚远。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上至总统,下至内阁成员和议员乃至普通老百姓,资产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来自于股票和股票投资,那真可谓是“全民炒股”,但经济照样平稳发展甚至强劲增长,这又有何不正常呢?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股市中的民众参与度并不是很高,还远远达不到“全民炒股”的程度;另一方面,即使将来民众参与的比例大幅提高了,真正形成了“全民炒股”的局面,那也不是什么坏事,而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首先,“全民炒股”是形成社会化投资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千百万人的事业,而计划经济是少数人的事业。传统计划体制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国家以行政方式包揽了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排斥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特别是投资参与(当然,那时也无钱可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换,建立社会化的投资体系已是当务之急。10年来,沪深两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筹集了5146亿元的资金,向国家交纳的股票交易印花税已达到1424.65亿元,股票市场对财政的贡献率(股票交易印花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已从 1993 年的0.51%提高到了2000年的3.58%。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没有社会化投资体系的初步形成,那么我国经济目前的增长格局和发展格局都不可能有如此稳定的局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目前的投资体系中,社会投资仍然偏低,从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来看,社会化的投资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因此,投资者人数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大力度,多层次、多角度地促进我国 6 万多亿的银行存款向投资转变。
其次,“全民炒股”是培养人民群众金融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改革以来,我国经济中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人的观念的变化,人民群众的金融意识——投资意识、投机意识、利率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的培育是改革深化与社会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应当看到,现代企业制度是集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风险社会化和经营社会化于一体的企业制度,股票市场和有限责任原则的一个最重大的贡献,是形成了资本社会化和风险社会化的客观机制,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并且与经营社会化一起对生产社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资本社会化还是风险社会化,都以全民参与为前提,没有全体民众的参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市场体系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第三,“全民炒股”是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并且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突出弊端,是资源配置的行政化并且没有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是以价格为导向并且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在市场经济中,股票市场是资源配置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场所。在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所引起的股票价格的涨落,引导着社会资金的流向、流量、流速和流程,在这种资金的流动中,优势企业和产业将受到青睐,劣势企业和产业将遭到唾弃,从而形成资源的配置机制和优化机制。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1)股票市场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在我看来,股票市场不但好,而且是非常之好。既然如此之好,那么为什么人民群众不能广泛参与呢?公平、公正、公开和“买者自负”是股票市场上通行的最基本原则,政府或管理层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必要不让群众自愿地参与股市。“全民炒股”是自愿而为之,自动而为之,自发而为之,自觉而为之,这样的大众化参与局面的出现又有何不好呢?(2)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到底赚了谁的钱。有人把期货市场的零和原则套入股市,认为有人赚就必定有人赔,赚钱人拿的是赔钱人的钱。不可否认,上述现象在股市中不但确实存在,而且是广泛存在,但也不可否认,股市中赚的钱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假如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是20 元,在实施了10送10的方案后,除权价是10元钱,但由于公司业绩增长,股票填权后又涨到20元,那么在先前投资者赚的10元差价就是上市公司提供的。还应该看到,有赚有赔,是股市中的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在赚与赔之间交替的“接力机制”的存在和作用,正是股市的魅力所在。只有真正地、深入地了解了股市的内在特点和运行规律以后,我们对股市的认识才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
第四,“全民炒股”是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实践。进入21世纪的中国,对外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冲击,对内则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10 年的股市实践,实际上是中国迎接这种全面挑战的一种实习,是中国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次预演。试想,如果没有全体民众的参与,没有股票市场的发展,没有企业制度的转制和转轨,中国的经济将怎么应对全球化的潮流,又怎么能够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挑战呢?
我们为“全民炒股”辩护,并不是要掩盖股票市场的内在矛盾,相反,在我国股份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为它鸣锣开道,而且还在不断地矫正它的内在缺陷。对待股票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现象,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把它看成是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以尽快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而不断地提高它的市场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另一种是过分看重股票市场中的矛盾和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当作市场本身固有的问题,通过个别来否定一般,通过个别现象来否定整体成就。无疑,前一种态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改革发展趋势的正确态度,后一种态度则是应当警惕和加以避免的。我这样说,并不是针对吴敬琏教授的,因为具有“吴市场”之称的他是不可能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持有后一种态度的。
(本文发表在《证券投资周刊》2001 年第4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