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以公路建设为抓手推动新农村建设纪实(六)
陈义福老汉正悠闲地坐在自己新开的小杂货店里,看电视里赵本山表演的小品节目,忍不住笑出声来。
两年多前的黄瓮公路,虽然是县公路,却是等外路,路面凹凸不平,雨天泥泞难行,晴天灰尘满天。住在路边的人,连门都不敢开,除了怨声载道,哪还有心思开小店铺。去一趟县城,四十几公里,要颠簸两个半小时。柏油路通后,在外打工的儿子鼓励他开了这家小杂货店。城里的许多人来到陈老汉家后面的原始森林中去度假或探险,就在他的小店里买点香烟、矿泉水、手电筒。记者问陈老汉开店一年能赚多少钱,他狡黠地一笑:“五六千块钱。”
农民坐车花钱少了,可宽平通畅的公路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实惠。通村公路后,山里的农副产品价格有了明显提高,生猪价格每公斤普遍增加了0.2—0.4元,辣椒每公斤增加0.2元。认真算起来,全县将是一笔惊人的数目。
抄乐乡从2003年以前的坑坑凼凼、稀泥烂窖、残缺不全的全乡公路到2005年底的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密布的网络基本形成。抄沙公路14公里,原来乡政府的小车要走近1个小时,干部职工最怕到沙塘方向下乡,而今只走20分钟。以前,这条公路一天仅有一班中巴车,票价每人要6元,而今每天有10余辆中巴车、面包车往返,票价降到每人3元。村民们说,车子开到了家门口,哪时想坐车就坐车,真没想到有这一天。
这个乡的干溪村村民谭再强有个明显的比较:他所在的梦家楼寨子,三年前只有一条毛路进村,从兴隆一天只能担四挑煤,种烤烟往往为煤发愁,如今拉煤一辆方圆车就进来了,相当于20挑煤。以前卖柑子用马驮到沙塘大声吆喝着卖,每斤三角四角都难卖。去年7000斤柑子,城里贩子顺着油路进来收购,还不经卖。
种了23年烤烟的同村村民谭朝贵,说起通村公路更激动兴奋:“前些年,煤要到城里去拉,烟要背出去卖。那些司机一听说是梦家楼的,你多给他100块钱都不愿进山来,下雨天就更不消说了。现在呢,驾驶员主动上门要把煤放进来,钱等烟卖了还都行。啧啧,有路无路两重天啦。”
让干溪村的村民们感受最深的是,到县城20公里的路,以前坐车要7元,颠颠簸簸吃灰尘不说,要坐车还得提前一个小时到集镇上去等,现了。到就时小个半心,散像抖好不路,车坐就门,出元钱3要只在村委主任王志敏算了这样一笔账:2003年村里收烟18万斤,2004年32万斤,2005年车通了42万斤,烟农平均每户种烟收入超过6000元。综合起来,他们村每户人家单是运进运出的费用,每户人家每年就节省500—600元,全村488户按400户算,一年就是20多万元。
记者从县有关部门了解到,2005年,湄潭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3元,财政税收从2002年8000万元增加到1.4亿元。2005年湄潭县金融存款15.3亿多元,比2003年的7亿多元增长了8亿元,这个县平均每年有2亿多元存款增长,增长23%。业内人士称,2亿元的增量中,农村农民存款占了七成。
这几年,湄潭县也没有什么大工业支撑,山是那山,水是那水,百姓殷实,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经济发展悄无声息、含枚疾进,其政绩观可谓“藏富于民”。
金塘和沙塘,这是高台镇和抄乐乡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也是湄潭县5个最贫穷地区的两个贫困村,由于没有公路,两地隔山相邻而必须绕道近百里。金沙公路的修通,那漫山遍野丰富的资源就会成名符其实的“金沙”,变成村民滚滚的钞票,那神奇的天鹅池将引来一批又一批山外游客。
在湄潭农村采访,记者分明感受到,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不单单是路通物流通,一种悄然的嬗变正在山乡大地觉醒,那就是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经营乡村理念的更新。他们不再满足坐等商贩进山低价收购农产品,他们开始追求产品的更大利润,互相联合,共商信息,哪里能卖出好价钱产品就销往哪里。生猪专业村与广东、广西等地客商签下合同,定期从当地发货拉猪到厂家,茶叶专业村与江浙、两广客商洽谈设点,双方共同赚钱。农户之间互相协作,资源互补,共同发展,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湄水绕湄城,藏有聚宝盆,谁人识得破,骏马驮金银。”这首传唱了多少年代的民谣正在一条条路下改写。
市委政研室组织调研组对湄潭现象进行调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湄潭县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人均财力全省挂末,但他们没有两眼向上、两手向上,没有等待观望,而是勒紧裤带,勤俭修路,埋头苦干,励精图治,促进了交通大发展,有限的财政投入拉出一个较为完善的路网,为农村公路建设探索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采访行将结束,县委书记田刚这样描绘蓝图:湄潭县的农村公路建设还要走一个艰苦的发展过程,今后五年,将借杭瑞高速公路建设和326国道、204省道的提升改造,全县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混凝土路,建好15个镇乡汽车站,打通与周边县的连接公路,形成纵横交错、环行连贯、出境顺畅的综合交通网络。
以农村公路建设撬动县域经济发展,湄潭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智慧和力量,还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精气和人气。(完)
(原载2006年3月12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