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以公路建设为抓手推动新农村建设纪实(五)
站在湄江镇关子门村民组村民王达权家新起的小洋楼望去,坡上茶园绿,岔里松柏青,白色的水泥路如飘带环绕着寨子的一家又一家,又将几十户人家一一串起。一栋栋的新楼掩映于青山之间,格外清新亮丽。
顺着数过去,王勇、宋启义、王达五、许建辉、郑行龙、张老八……或大红灯笼高挂,或蓝玻挂帘,或门前石狮守卫,或和平鸽展翅,足足有20栋,白亮亮的栏杆,美丽的庭院,让人赞不绝口。而那漫山遍野的茶园泛着生机勃勃的绿,绿得让人心醉,那一处处的洼地,一道道山梁的茶园如大海起伏的碧波,又如湖水漾起的涟漪,美不胜收。
随着农村公路的大规模建设,在湄潭县通乡通村公路沿线,这样的景象随处可见。在一条条新修的公路旁,一栋栋农民新楼房在兴起,一座座蔬菜大棚在修建,一处处茶园吐露新芽,一个个果园飘香。公路,拓宽了农民奔往小康的致富路,更将湄江两岸的山村装扮得更加美丽。
“公路进山来,新房连成排。”农村公路建设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发展,公路沿线镇乡街道全部改造为油路或混凝土路,街道新楼林立,面貌一新,一条条新修的公路两旁,农民修起了一栋栋新居。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公路两旁农民新建的楼房2000余栋。
抄乐乡干溪村公路通村后,村民谭达福家修了一栋280平方米的双层楼房,瓷砖贴面,窗户安上铝合金,大门两边大红灯笼高挂,屋内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楼上卫生间的墙上安上的是康泉牌的热水器,顶上有“万家乐”浴霸。那里里外外美观整洁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城里人家。谭达福说,修房是早就盼望的事,只是奈何公路不通,砖、水泥等材料运不进来。去年4月镶边公路通了,家里的房子6月开始修。“单是修房的运费节约了8000多元。”。
公路建设,推进了湄潭城镇化发展,这个县围绕公路建设正加快规划实施“一区、两轴三带、七极”的小城镇建设网络格局:一区以县城湄江镇和外围联系紧密的黄家坝、鱼泉、兴隆三镇结合在一起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导向型、商贸业发达的综合产业区。两轴三带以中部横向产业发展主轴(以326国道为主轴线),南北纵向产业副轴(以县道湄文公路和黄瓮公路为主轴),北部山区产业带(以蚕桑、畜牧、湄江湖旅游为特色),中部综合产业带(粮油、茶叶、食用菌、经材、制药、建材、农产品加工为特色)和南部山区产业带(以烤烟、林业、药材、畜牧、角口旅游为特色)。七极从北到南依次为西河、马山、洗马、永兴、抄乐、高台、石莲7个镇乡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记者在湄潭农村采访时看到,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两旁,正在兴建新房的农民还在不断增加。县里的同志告诉记者,农民建房热拉动了县内水泥、砖瓦等建材和运输业的发展,县内的水泥经常脱销。农村公路修好后,原居住在山上的农户纷纷申请到路边建房,有利于退耕还林、退耕还茶的开展,下山农民建房形成的小集镇增加了农户与外界的接触和信息交流,促进了商品流通,农民便于接受新的思想。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县交通、建设部门联合行动,作好全县新村、客运建设规划,借公路热后的建房热,形成良性互动。
凡到过湄潭的人,都对农村崭新的面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赞叹不已。走进湄江镇兰江村村民万国权家,新修的两层楼房瓷砖贴面,铝合金窗明亮,门上大红灯笼高挂,庭院有花台、水池。通村水泥路连接他家和周围的农户,蔬菜大棚连片,果树成林。万国权的母亲八十多岁了,她说:过去路不好走,多年没有进城了,现在路好了,每月都要进城逛逛,看看城里的变化。
在这场农村公路建设运动中,湄潭县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大路连小路”,“四在农家”的连户路、串寨路与进村公路互为一体。据介绍,全县另投资1860万元,建“四在农家”点67个,惠及农家6500多户,建水泥硬化路16公里,改厕2546户、改灶2354户。今年,湄潭县财政投入“四在农家”500万元,全县配合通村公路建40个点,3000户1万农民又将得到实惠。有人说,到湄潭,看山有山,看水有水,还不算真正的稀奇,倘若沿着那些没有灰尘的公路一直走啊走,直到农家,你会看到,那平整的水泥进寨路、串寨支路及纵横交错的连户路,栏杆围绕的清爽干净的农家小院,殷实、文明、和谐的景象,那才叫可喜呢。
(原载2006年3月10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