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职业化概述
劳动者以获取生活来源为目的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的类别就是职业。职业的特征是:1.获取报酬为从业者的目的;2.向社会提供有用的服务和产品;3.存在较大的从业群体和普遍的社会需求;4.工作内容稳定独立;5.有从业规范。全国目前有校长近百万名,校长努力提升理想追求和自我价值成了教育管理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校长已基本具备职业的特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教育。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小学校长已被列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具体表述是:在中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管理、决策权的人员。
2001年,“职业化校长”的概念是由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的策划者王继华首次向世人提出。校长职业化就是以能够介入市场经营教育产业的职业校长替代不介入市场的“官本位”的职务校长。他试图把“职务校长”引领到“职业校长”上来的思路,值得称赞。然而,这个定义本身并不严谨,其外延和内涵都欠明确,严格地说,还不是一个科学的“校长职业化”的定义。
后继学者在王继华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对校长职业化的研究继续推陈出新。近年来对于校长是一个职业还是一个职务的讨论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校长应该从一个职务转变为一个职业。这种转变意味着校长将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专门职业。为揭示校长职业化内涵,有学者将“校长职业化”概括为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校长职业化是指经由专门训练并获得认证资格,具有经营、管理学校及开发学校、教育科研的职业技能;第二,校长职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实行市场行为管理过程中,校长只是一种受聘于市场的职业,而不再是政府任命的一种行政职务;第三,校长职业化是指专业人才或有志于校长职业者依据其相应的任职资格,直接通过教育市场获取校长职业。而办学单位或教育机构可按照其办学的要求和宗旨,通过教育市场招聘或“购买”到符合资格的校长。这种有助于我们把握校长职业化要领的展开式“校长职业化”解释,就是“校长职业的市场化”和“校长职业的专业化”。
1.“校长职业的专业化”,就是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的现代校长,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和专门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不仅要具有卓越的校长职业能力,还要具有现代的校长职业意识。有的研究者强调,在职业意识上,职业化校长应具备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国际意识和科研意识,应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深刻的职业认识、丰富的职业知识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王继华教授认为在职业能力上,职业化的校长应具有3A能力,即战略规划与思考能力、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力、组织和动态管理能力。这就要求职业化的校长善于从微观上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判断,善于组合社会教育资源创造经营效益,善于适应市场变化规律以变制变、以动制动地制定管理决策,又要求校长要从宏观战略的角度作出合乎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决策。
2.“校长职业的市场化”,就是把校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使校长由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替代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由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替代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校长既是政府任命的行政职务又是一种职业身份,他的管理经营活动是一门专业性和科学性很强的社会职业,需要有专业化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体系和良好的职业信度的。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职业化的校长还需要强化教育产业观,淡化教育事业观,需要具有经营和理财的能力,不仅要善于运作学校的物力资本和有形资产,同时还要善于运作学校的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还要善于吸收、开发和整合社会的教育资源,从而有效地管理经营学校组织,努力使教育组织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以实现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有机统一。
校长职业化分析
作为当前国内教育革新的一个重要趋势,校长职业化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的呼唤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主流,我国各类各级教育都会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日益密切,作为人才、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产业,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逐渐由社会的边缘向社会的中心发展。因此,现在应该在经济社会大背景下考虑和研究教育问题。要求在办学过程中,校长把学校视为单纯的公益组织,只顾教学,忽略其他,要计算最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获得与学校总体成本投入的比例,善于从多种渠道筹措经费,善于着眼于国际大市场的供需状况,善于研究教育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合理管理教育资源。计划经济时期封闭的、单一的、视教育为纯消费的办学模式已然不再适应于变革的需要。校长必须改变重权力轻能力、重管理轻经营、重守旧轻创新的思维定式,再次进行角色定位,以积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中国教育在加入WTO后的发展需要
根据WT0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与教育服务有关的条款规定,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除外,但凡带商业性的教育活动,一切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利参与服务竞争,涉及各类各级的教育活动,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等领域。“入世”后的中国教育将逐渐融入国际教育之中,直接面临全新规则的考验。世贸组织成员国可以以多种方式进入我国教育领域,教育竞争从单一国内领域走向多元全球化领域。教育服务国际化,教育投资全球化,优秀生源及师资的流失等变为现实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校的法人代表也就是校长,如何抓住机遇,总览全局,制定兴校方略,占领学科制高点?如何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时代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如何管理学校,激活人才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办教育是否要考虑投入与产出?原来只管教学和教育,不顾效益和经营的管理模式,是否能够生存于一系列挑战面前?这些都是当前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决定了必须改革原来那种政府任命,以执行指示为己任,以权力为本位的职务校长制度,以能力为本位取而代之,以达成聘约为己任,善于战略思考与规划,善于进行资源规整运营的职业化校长制度。
3.现行中国校长制度改革的需要
当前中国的校长是行政委任制的校长。行政委任制校长应受命于上级,主要是执行上级的指令,自主权相当有限,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把校长准“官员化”是行政委任制的根本弊端,使校长从属于行政官员,可以看成是“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它无法形成正常的更换机制,不能体现优胜劣汰的规律。校长无法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要么阿谀奉承,以讨好上司,要么竭力保护自己。一直这样,会弱化校长对于学校管理创新的雄心壮志,扼杀校长的专业和特点,致使校长不能依照自身的规律成长。
行政委任制校长也是集权型校长。在管理学校过程中强调以权治校,着重于长官意志,讲究服从指令。尽管这些校长没有充分的自主权,但由于校长负责制的推行,校长对各个方面的工作全权负责,对外具有法人资格,代表学校;对内领导和主管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其他行政工作,拥有对学校工作的决策权和指挥权。在管理学校工作时,既拥有校内的机构设置权、教育教学管理权、人事管理权,也有经费使用权、校舍校产管理权,是具有相当权力的。没有设立最高决策机构在校长上面,校长同时是决策者和执行者,决策与执行职能没有分开,与此同时学校不具备健全的监督机制,导致容易形成校长专权。
行政委任制校长大部分是事业型校长。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今天,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纯公共产品,也就是由政府支出的公益性福利事业。国家财政预算拨出经费,尽管各级教育有时会有经费紧张现象,但总体上各级校长不用太操心。中小学校更是这样,国家出九年义务教育经费,高中还要收学费;由上级确定招生计划、教科书、课程计划、校历;安排教师、职员。因此,校长实际上是公益事业管理者,负责推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式教育。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校长甚至能够不问需求,不顾效益,只需照章办事。生机和活力是事业观制约下的教育所缺少的,校长忽视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至于社会各界共同办教育的力量得不到充分发挥。
4.国际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伴随着两权分离的工商企业的蓬勃发展,于19世纪后期专职的管理者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社会大多数领域得到迅速发展。职业管理者凭借能力、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获取社会地位,并得到回报。他们把自己具备的管理专长尽力地发挥在工作中,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水平。目前在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学校的校长和院长都是职业化的校长和院长,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履行经营和管理学校的职责。在中国,对校长的定位依旧停留在职务角度,按照管理政府官员的方法进行管理。事实证明,管理者的职务化是具有内在缺陷的,它使得管理者以追求政府行政职务为己任,而非单纯地追求本组织内的管理效益和本组织的长期发展。着重于短期效应和表面政绩,目标向政府部门的目标靠拢。而职务化向职业化的转变,有利于减少管理者的目标和角色冲突,提高效率,并能够促进管理者在人才市场上的自由流动。
美国工程师学会报告指出,把有技术才能,但没有接受过专门管理训练的技术人员选拔为管理人员的做法是愚蠢的。然而在我国教育界,把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优秀教师提拔为校长作为奖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做法很明显是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的。选拔既有学术水平,又有管理经验和能力,且喜欢做管理工作的教师来从事管理工作,可以达到让他们专心做好行政工作,同时又有效减少管理者角色冲突的目的。因此校长的职业化势在必行。
推进校长职业化的措施
校长职业化要求校长实现由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实现职业能力和职务能力之间的嫁接,通过体制革新,逐步转向校长职业化的全新教育管理体制。为此,要推进和实现校长职业化,首先必须有相应的保障制度。构建校长职业化的保障制度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建立放权制度
放权制度,其核心是规范学校责、权、利与政府的关系,分离学校经营权与所有权,即将学校经营权交给有一定管理能力的职业校长,而学校的所有权仍归政府所有,真正做到政校分离。实行政校分离,目的是要解除学校与政府之间的依赖关系,协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使学校从完全隶属于政府的地位中解脱出来,成为相对较为独立的办学实体。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制定政策、方针、计划、法规等对学校进行规范和指导,通过督导、检查、评估以及提供信息等对学校施加影响并为学校服务。学校在坚持教育方针、法规、政策以及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下,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由此对学校进行的常规性管理,政府不得进行干预。学校有招收自费生的自主权,在完成一定区域的招生任务以后,学校可以进行自主招生、自主收费;有基建自主权,按学校发展需要,如果有了经费,学校能够自己拟定基建项目,自行招标,确定施工单位;招聘教师时具有完全自主权,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进行教师招聘,并自定工资幅度;有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的自主权,按照一定的目标、设想,经有关专家审定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允许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改变课程设置,改变教学课时数,改变升降的办法,甚至可以改变学习年限,改变班级授课的方式等。
2.改革人事制度
校长职业化实施的关键是人事制度的改革,可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①提高任职资格标准
目前,国内对中小学校长的资格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些制度政策也没有相应进行更新,仍然停留在十多年前的要求上,例如对中小学校长的学历要求只限于不低于中师水平和不低于大专。要保障校长职业化的实行必须提高校长的“进门门槛”,在入口处严格把好第一关。诸如要求小学校长要具有学士学位,中学校长则要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还要要求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并且同时具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另外,还要对校长的管理能力、政治素养、人文情怀方面加以严格要求,全方位提高校长的素质。
②完善校长聘任制度
以前的委任制校长聘任制度采取的是上级行政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按计划向学校委派的形式,由于缺乏弹性和灵活性,令很多学校不满。目前,不少地区已开始采用聘任制形式招聘校长,这种招聘制度克服了委任制存在的许多缺点,体现了公开、平等、择优等特点。依据这一聘任方式,学校可以从自身需求出发,通过教育市场来招聘到合适的校长。同时,学校也应该明确以下几点:懂得对教育人才市场的充分利用,招聘时注意应对校长的资格严格审核;保证公正合理的定额选拔;认真讨论后确定人员,由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聘期并制定聘任合同。这就意味着,要想选到合适的校长,每一步聘任工作都要规范、严格地进行,而且要有相关的政策制度予以保护,但由于目前聘任制的校长人事制度仍处于初始阶段,各方面配套工作也还没有落实,因此需要尽快完善。
③重视校长激励制度
激励机制的有效进行对校长职业化的稳定实施具有直接影响。对于中小学校长的激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职级晋升激励。校长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因此他们最直接也最看中的目标就是对职权和社会地位的追求。职级晋升便是提高校长的社会地位、增强职权的有效方式。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实行职级制,就是把校长的工作业绩与专业级别联系起来,对原有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挂钩的人事制度进行改进,更好地激励了校长。
经济利益激励。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激励方式,是校长工作的物质保障。以往的校长工资标准并不规范,只在教师工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职务费的薪资,使校长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应当建立健全职业校长激励制度。其中涵盖校长的岗位工资、补充性消费(职务消费补贴、带薪休假制度等)、福利补贴(保险、退休福利、住房福利)等。
学校文化激励。除了以上两类直接激励方式外,学校文化的激励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校长来到一个教职工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团结和谐的学校,那么身处其中的校长也必定会不遗余力地发挥自身作用,与教师并肩前进,积极的学校文化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但如果情况相反,就有可能使校长的积极性受到挫败,进而产生对学校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
3.构建合理的校长约束机制
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是规范校长权力、敦促校长聘任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就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来讲,合理的校长约束机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学校章程的约束
校长应该而且必须和学校其他教职员工一样,严格地履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服从于校内的各项规章制度。校长在章程的约束下照章办事,活动范围不得超出章程的规定,更不能任凭自己的意志对章程随意更改。
②合同约束
伴随校长聘任制的日益完善,校长受聘时必须与学校签订责任状,责任状中应规定校长在任期内的具体权力与责任、工作目标以及奖惩措施等内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据此定期对校长进行考核,考察校长的工作业绩,并施以适当的奖励或惩罚手段。
③机构约束
完善学校最高决策机构,以避免校长对学校权力的垄断。对此,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美国,大部分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其职责主要是:制定学校的大政方针,审议学校的重大工作事件,决定学校校长人选以及支配学校财务等。校长则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执行董事会的决议是其主要职责。对于我国而言,当务之急是要贯彻落实校务委员会的最高权力职能,用集体决策形式来取代校长的个人集权。
4.加强宣传,利用社会舆论监督
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校长职业化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校长也必须受到一定监督,除了校长管理制度中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党组织、工会以及教职工的监督外,还应该加强社会的监督力量,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并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使学校教学工作成绩显著,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