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面临的挑战
随着21世纪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教育理论较教育实践具有滞后性。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认识的不平衡。随着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层出不穷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加入,教育工作者必定依据大量的教育实践寻求在教育理论中的突破,我们的教育理论事实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实践与理论的脱节仍存在于教育领域,使现代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2.传统的教育形式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不适应。据预测,伴随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光导纤维世界将成为21世纪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超乎想象的发展将出现于信息呈现技术领域:平板化电视可以像黑板那样悬挂在墙上;大屏幕电视可以为大众和课堂教学接收服务;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黑板把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显现于电视屏幕上以供学习者收看;高清晰度电视为显示教学内容中的精细结构提供了条件;卫星电视节目可以直接收看,人们可以坐在家里通过电视机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和资料,都归功于小到30厘米口径的卫星天线和低成本的个人化微型终端的出现。我们是难以预料未来教育的冲击的,我们尚在摸索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如何发展。尤其是面对远程教育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教育形式明显是不能适应的。
3.来自学校教学过程本身的挑战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更严峻的挑战。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包含于这个活生生的教学过程,它建立在丰富的教育理念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上,既有教育目标的具体选择,也有教学实施方法和技术的运用,又涉及班级文化的创设,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重建,甚至有学校的布置、规划及校园媒体利用等文化氛围设计。通过改变知识内容而改变学生素质的课程改革是基本假设之一,但教学不仅只是传递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也无法自然产生素质。仅有课程改革是不能涵盖教育的复杂性的。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成功智力的建构及多重智能的发掘,以及心理投入及由此产生的挫折或成功的体验、积极的探索等。所以,“过程理念的改革”更加有必要进行。过程改革基点不在预设的课程纲要,也不在宏观教育制度,而是在投入素质教育实践的学校。构成教育改革的细胞组织就是学校。
学校应如何顺应新世纪的时代变革而发展,如何变主动,以学生发展为学校素质教育之本,目标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对现行学校运转规则、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架构起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新型行为管理模式,将人力、财力、物力协调、统筹,自主管理、依法治校、多元办学?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建立如经济领域的现代企业制度一样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面向未来的现代学校制度是更确切的说法。以基层教育改革在宏观指导下的授权为前提,也就是基层改革不再由行政部门包揽一切,而是诉诸能管理学校变革、掌握现代前沿教育理论的经营人才或者领导具体学校改革的代理人为新世纪的教育家,同时建立责权对等的学校制度构架。未来行政首长或学校领导人是怎么样的?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将校长专业化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
校长专业化及其要求
校长专业化是什么?把校长作为一类专门职业就是校长专业化,也就是专门从事学校教育服务和经营的专业。校长从某种意义上看仍是一种“官职”,是传统观念上的官衔。一个好校长不是一个单纯的行政管理人员,而应该是教育家、学者、事业家。校长是学校的领导,“领导”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上起一个指引方向的作用,就是领先、带领、引导,校长决不能自我定位于政府的一个官员。校长是一类专业名称,在理论上可建立一门叫做校长学的学科。实践上,校长专业化体现为学校文化氛围的评价和培育,教育研究评价,学校课程的开发,自我教育理念的体现,教职员工的激励和培养,教学管理,筹集调配学校资源,学生人本发展的研究等等。
校长的专业化对从事校长职业的人员有一些要求:
在管理和教育理念上,应有正确的学校观、人才观、教师观、学习观、教育活动观及自我观。在专业知识上要有精深的教学和课程知识、学校管理知识以及情境处理知识等。这些知识既是前人总结的普遍适用的“规律”“原理”或书本知识,又富有“个人特征”。每一位校长实际拥有的知识都渗透着情感、价值、审美等因素。校长要在吸收他人归纳并已经获得确证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拥有经历自身实践的“实践智慧”,在学校管理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能力上应涵盖校长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即个人智力)两方面。校长专业能力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种特殊能力是与校长管理实践直接相联系的,如情势判断能力、学科敏感性、领导决断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包括对改革过程进行规划、控制而引导的战略领导艺术和现代化管理技巧;二是有助于深化校长对管理实践认识的研究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在专业态度以及动机上,校长专业化是校长职业行为和活动的动力系统,校长工作绩效会受到直接影响。它涉及校长对职业的敬业心(态度)、职业理想、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也就是专业动机)以及某种程度的专业动机是否能够继续(即职业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
校长专业化实现的途径和发展前景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达到校长专业化的实现。校长是一类职业,特定的经营管理者。学校也将成为一种企业性事业单位。上级部门对校长的任命应改为聘任,应将对校长工作的评估有别于其他的干部评估,与其思想政治品质的评定相比较,更应重视其能力,特别是学校经营管理水平、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校长办学实绩的评定,切忌将一个任劳任怨的“劳动模范”简单等同于一个好校长。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专业学科“校长学”。“校长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它集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等于一体。它应成为专门系统地培养校长成为专业管理人才的一门科学。
设立校长职业考评专门机构。这必须是一相对独立的考评机构,由权威部门进行独立评审。在岗校长以及预备校长都必须通过评审取得专业上岗证书。
对于校长上岗证书的获得要有明确的条件。如参加校长学科专业学习,具备师范教育专业(或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同时有数年学校教育工作的实践研究经历等,方可取得资格参加校长上岗证书的考评。通过考评取得的任职证书具有不同等级,如特级校长、高级校长、中级校长、初级校长和助理校长。每若干年认定一次校长资格,根据实绩、能力、资历,给予作为从事本专业工作法定依据的相应等级资格证书。
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对校长素质和能力国内外均已有大量研究,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提出校长能力和素质的标准以及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专业化校长是校长专业化方向迫切需求的。校长专业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校长专业化的基础是通才型、高素质。
何谓校长专业化需要的通才型人才?一般来说,是指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泛,能以其应变性、适应性的能力与创造性的劳动,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通才不是全才的意思,是指其能力卓越、知识宽泛、意识超前、思维科学,而不是指其全知全能,通晓一切。换句话说也就是,离开通才型校长的开阔视野,高人一筹,也就很难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学校领导与管理的事半功倍。
“通才”校长应当具备如下特征:
知识宽泛:首先,“通才”要有专业特长并在专业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诣;其次,在懂得国情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同时还要掌握教育科学、教育政策法规、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等知识;再次,还能广泛涉猎社会学、公关学、经济学、伦理学、文化学、系统科学、语言学等与工作有关联的知识。由于通才知识宽泛所以比专才更善于借助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与研究问题,更容易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新的联想。
能力卓著:作为“通才”,要在具备良好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意志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计划决策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由此,“通才”善于去伪存真,集思广益;善于高瞻远瞩,处变不惊;善于把握机遇,赢得发展。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修炼自身,如何提高自己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思维科学:“通才“的思维较专才更具统摄性。他们能见微知著,不满足表面现象;思维深刻敏捷,喜欢标新立异;勇于探索,不墨守成规;善于独创,不随波逐流;他们强调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立性、灵活性,能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开放式思维取代封闭式思维,以多维式思维取代单向式思维,以创造性思维取代守成式思维。
意识超前:一定意识支配学校管理活动的进行。当今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总是在当一项工作出现问题或完成之后才去分析与思考的意识滞后现象,必然会出现被动应付局面。而意识超前的通才校长能够展望将来,善于从今天的教育预见今后社会的人才需求,善于把现实放到未来的发展链条中去考察,从而提前做好相应的调控准备。
多岗实践:从教师或干部的主客观环境来看,如果工作性质单一或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则易受老观念的束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易接受新鲜事物。而“通才”一般在多个工作岗位上有过锻炼与实践的经历。
于光远同志在《我们需要成千上万个教育家》一文中指出:“企业家这个称号,促使这些人对自己乃至别人对这些人的看法发生了一种变化,即从过去只是上级意志的执行者,变成把企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来经营,有比较多的创造性和比较多的独立思想的人,从而对企业的工作有显著的推进作用,但是在教育界却没有这样做,我认为教育家的称号如果能够用开来,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很中肯的。一批教育家的出现,不仅会促进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会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往往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家的数量和水平。为数不多的教育家是教育思想的宝库,是新教育模式的开拓者,是教育改革的先锋,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学记》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从孔子到陶行知,中间涌现出过不少世界一流的教育家。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里空前发展,教育实践异常丰富,教育改革也从未停顿。同时,一批成绩显著的中小学教育专家也涌现出来。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百万中小学校长的教育大国里,出现的教育家毕竟太少。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出现像陶行知那样的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都是世界一流的教育家。我国的社会环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基本具备产生教育家的客观环境。一个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一个有利于探索客观规律的学术环境和一个有利于校长有所作为的管理环境,有利于教育家的成长。教育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大大改善了,前两方面的环境已有了根本变化。然而,管理环境变化还不够大。特别是对于校长,即使是有好的办学思想,但没有真正的自主权也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影响教育家成长的最大障碍。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会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管理环境
如何培养未来的教育家?提倡走校长专业化道路,是一种新的思路。社会要创造条件建立校长职业的专业阶梯,激励校长通过专业阶梯不断去追求成功的目标。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必须有一个可供专业人员连续攀升的专业阶梯存在于任何可以称为专业性的职业中,而我国的校长似乎还没有明晰的,可以做航标、做路灯的专业阶梯。专业阶梯是层级状的目标体系。在管理学上专业阶梯指的是连续不断的层级,层级由众多的层阶组成。每个层阶便是一个目标,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对旧目标的超越,还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实现更高层次的新目标。那么应该如何构建校长的职业阶梯呢?上海地区尝试实行了校长职级制,另外,不妨可搞星级校长,或采用荣誉名称,如特级校长、名誉校长、优秀校长等,其名额可适当放宽。一个唱几首流行歌曲的青年选手,即被捧为歌星、歌唱家,演几部电影就成了影星;企业厂长、经理没当多久就成企业家,而唯独教育界把当教育家看得神乎其神,有些相当优秀的教师、校长至死也没封上这顶“桂冠”,实在是可悲。也许关键还是观念问题。因此,走校长专业化道路建立校长职业阶梯,应注意三点:首先是观念改变。也就是改变对校长职业的传统看法。校长工作具有专业性特点,那么校长就是具备专业人员特征的人才。而作为这种人才的现代校长,其素质与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异正在扩大,也有别于一般管理人才的素质。因此,校长的专业技能不能局限于一般的管理技能,校长的专业知识也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
其次是制度调整。概括说就是实行校长招聘的公开化、校长评估的社会化和校长工资的单列。建立科学程序校长招聘公开化的关键,从校长缺额,到登广告,再由申请人申请,到专家组审核推荐,直到主管部门任命,都应有一套具体而又明确的操作规范。让校长的工资与教师职称脱钩就是工资单列,合职务工资与职称工资为一体,建立一套独立的校长工资序列。任哪一级校长,便取相应一级工资。那么,应怎样定位校长工资呢?我们认为,如果校长职业阶梯是建立在教师职业阶梯之上的话,那么校长的工资理应定在教师工资之上。在澳大利亚,校长的年薪相当于普通教师的两倍。校长职业阶梯形成以后,必然形成校长评估的社会化。改变自上而下的单纯行政监督,置校长于社区和家长的监督之下,是评估社会化的核心特征。制度的建立与职业阶梯的建立互为因果是极其重要的。即使建立了职业阶梯,如果没有制度作保障,也只能成为好看的摆设而已。
再次,应创造让校长接受高质量培训的条件。现代校长需要不断充实最先进的教育理论,管理方法,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不断进行专业知识更新,提高办学水准,特别是多创造条件吸纳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同时,应创造让校长有时间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总结经验,形成规律的条件。
从现在开始。经过教育界全体同仁乃至全社会的努力,完全可以自豪地相信,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在中小学校长队伍中,有望产生一批中国新生代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