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的更新,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大发展和更加深化,由经济学中最初的技术创新发展到社会的所有的领域,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创新”对于教育领域的含义,其实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能够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新鲜、独特的方式,善于认识和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新的方法。
现在对于创新本质上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创新是一种理念
创新作为一种理念,它是基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活动过程中将知识外化。这一观点的提出,社会的主体应该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多方位的各种思考,而且社会主体之间还需要多种渠道的交流。创新理念实际上是指针对传统理念而言的,具有一种开放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等主要特性。
2.创新是一种精神
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它其实就是人类作用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主观反映,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个性与社会统一性的特性,主要包括全新的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情感、创新意志等。例如张武升教授曾在《教育创新论》中指出: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的精神,它包括七种要素,即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意识、创新技法、创新个性、创新情意和创新思维。
3.创新是一个过程
作为一个过程的创新,不仅需要不断探索,甚至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一个不断努力奋斗的艰难的过程。创新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一个又一个环节,它还需要一个环节再一个环节的探索和推动,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创新力要素
创新力要素,其实主要是指影响创新的内在因素,是从创新人的自身来考察的。从人自身来看,内在精神动力包含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各种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
智力因素是认识过程所必需的心理要素,如记忆、感觉、思维与想象等。认知过程的操作系统就是由这些因素构成,是创新活动的基石,对创新活动起到组织、加工以及调控的作用。主要从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两方面分析。
①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对创新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创新无法离开思维,不同的思维活动过程及其表现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创新的思路和实践;思维方式的改进,特别是思维方式中思维策略的选择与演进,构成创新的“骨架”,从而形成创新思维链,通过思维链将“涌流”的信息过滤、筛选、重组,形成新看法、新思路,以利于顺利开展各种创新活动。
②想象力:创新需要发展,发展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解脱,懂得放弃,这样才会有突破,想象力是创新发展的“助推剂”。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想象力,想象力的大小、深浅决定着创新活动的成败,没有想象,创新活动就会失去活力。思维方式是创新“骨架”,想象力则是“双翼”。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
有关学习积极性方面的智力活动之外的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包括人格、感情、意志等。这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动力系统,同时也是创新活动可以有力开展的激发系统,对创新起着调节或维持、强化或弱化的作用。
①情感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在一次回答媒体提问时指出:创造力的助推器则是情感。若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工作倾注爱心和情感,就会自然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相反如果缺少情感的投入,容易产生惰性,无法深刻把握创新的本质规律,导致行为活动缺乏方向感,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②意志力:意志力强的人可以激发自身多种潜力,在曲折的创新过程中,不回避或逃避问题和困难,迎难而上。若缺乏意志力,创新就有可能半途而废。一个人的意志力表现于他是否具有胆识和勇气,缺乏自信心是缺乏胆识、勇气的根源,缺乏自信会导致怀疑自己的能力,比如,害怕与别人比较,害怕显现自己的愚蠢,怕犯错,怕失败。实践证实,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大部分都很自信,具有较强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