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中旬,经过半年的沉淀后,我又回到了哈佛课堂,参加第二期培训。这次地点转换到了新加坡,教的是案例写作。南洋理工大学是主办单位,我们进南洋理工大学拿到讲义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课程学习。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歇尔与新老师诺门在处理案例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马歇尔较随性,喜欢和企业家聊天,先从聊天中找灵感,探索有哪些议题可以作为教案。他大多会从校友下手,所以切入议题时不会太唐突。哈佛校友也多存回馈母校之心,因此,后续的案例写作与授权问题都较为顺利。
一旦找到了案例场域(Case Site),马歇尔建议马上谈授权的问题。如果对方不同意,就不往下做,以免到头一场空。接着,进入田野前,先拟定几项教学关键议题。例如,你可以选择从“供货商遴选”议题下手来设计采访问题,也可以从“策略投资决策”来设计问题,比如让学生决定是邀请创投公司还是私募基金入股。当然,订出采访议题只是让你有参考点,知道从哪里下手,到了现场还会遇到突发状况,必须临机应变。此外,若在出发前能够定出不同的切入方法,说不定还可以发展出一系列的案例。
然后,马歇尔就把工作交给“案例文胆”(Case Writer)。什么?文胆?这实在是太幸福了!全场同学都发出赞叹之声。马歇尔只要告诉文胆要写什么,搜集哪些资料,接着就等素材到齐后他再汇整一番,案例就成形了。在中国、新加坡等地,多数教授无此特殊待遇。
诺门的做法则比较像在进行研究。他强调写作过程中要不断修正,两轨并行。写案例的同时,也写教学指引。诺门分享了他的四阶段案例撰写方法。
在第一阶段,先列出案例写作大纲(约一页就可以),再根据大纲发展出一些细目章节。同时,列出6~8个教学议题,试着从其中找出三个主要学习重点。不过,在发展议题时,教学议题会随着写作过程变更,因此,撰写案例要耐着性子去酝酿教学议题。
到了第二阶段,案例大纲与教学目标契合后,就可以展开采访了,写成访问稿(总共约8个小时,分4次采访),与案主讨论如何订正。此时,企业在案例进行中会衍生出新的议题,撰写时也要留意是否需要加入新议题,或者是否需要避开一些敏感的问题。
进入第三阶段,我们就要把访问稿转成案例文章,此时,撰写要注意尽量客观,不要说教。需要分析(说教)的部分,放到教学指引中。撰写时,要决定故事的主角,并留心是否附上真名(有些受访者会希望匿名)。案例呈现若依时间轴延展,我们要当心不要弄错前后次序。写完案例初稿后,要马上写教学指引,并对照初稿与教学指引是否配合得当,然后再将初稿送给案主,看看是否有遗漏、错误或增修的议题。修订案例本文时,要同时修订教学指引。
第四阶段,在将案例文稿送给案主前,最好先请一位专家审稿,提供修订意见。如此,案主可以看到较成熟的完稿,可以减少来回修订的次数。如果在此阶段能再以案例试教一两次会更好,可以提高教案的质量,丰富教学指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