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并涌现出一批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如万向、华立、飞跃、正泰等,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即使像万向这种以国际化为主导的企业,离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仍有很大的距离。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跨国行为不能看做是西方跨国公司的小型翻版,由于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规模、品牌等因素上没有与西方跨国公司类似的特征,所以也难以从传统的国际化理论(DUNNING,1976;PETER J。BUCKLEY,MAIK C。CASSON,1976;RAYMOND VERNON,1968)中找到对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的现成答案。对知识密集、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来说,国际化发展并不是一个市场和企业规模的简单扩张过程,而是涉及到知识积累、技术吸收和组织结构功能转换等诸多方面的一个复杂调整过程。浙江省内大多民营科技企业能控制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它们却拥有经营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以及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强烈等特征。从长期来看,“企业能够在一个不确定的、不断变化的和竞争性的世界里调整并扩展它的业务。重要的并不是生产规模,也不是企业的大小,而是企业能为自己建立的基本阵地的性质。”(ELTON PENROSE,1959)在国际化发展中,对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至关重要的并不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生产性资源本身,而是对它们的利用和配置,即创新性的组合能力。这即指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企业面向市场有选择性地吸收组织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自身的要素沉淀,创造性地应用、整合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优化组合和配置现有的资源形成自身独特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应该有自身的一些性质特点:
1.动态的创新性
动态的创新性是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的性质之一。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多具有路径依赖性和现有市场环境条件下争取创新性竞争优势的能力。例如,企业首先以某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其国际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固然会减少一些不确定性,增加对市场的认识,但是,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当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作用往往使企业难以发展新的适应于新环境的企业能力,陷入“惯性陷阱(INCUMBENT INERTIA)”(LIEBEMAN AND MONTGOMERY,1988)或“核心刚性(CORE RIGIDITIES)”(LEONARD-BARTON,1992)。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由于国际投资的规模比较小,大多都没有实现本土化经营,因此更加容易受到环境变动的影响。在没有能力影响市场信号——价格的情况下,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只有保持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及时做出反应才能走在其他竞争者的前面。只有不断强化以这种灵活性为特征的企业发展能力,才能使企业避免落入惯性陷阱,实现企业的动态发展。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在国际化发展初期,往往以出口的方式,凭借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来获取静态利益,如采用低劳动力成本、利用一些优惠的产业政策等。由于世界上低劳动力成本地区总在变动以及产业政策的不稳定,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低成本、在价格领域进行低端竞争,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往往会面临国际化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鉴于此,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要保持灵活性,需要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静态利益上,而是要善于从动态效率中获利,如自主创新、学习和利用其他企业的创新等。
2.独特性
国际化发展能力的独特性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实施国际化成长战略的企业在产品、技术或者营销手段上往往难以永远保持自己的优势,外国竞争对手可以仿制、甚至改进革新者已取得的成果。当在东道国显示了某种市场机会或者某种产品的生产可能性后,这种营销手段、技术就很容易被当地的竞争对手所效仿。而面对这样的竞争,企业应该拥有不断发展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否则,难以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首先,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水平并非都是最先进的,正泰的有关人员曾指出“我们的产品技术与行业的国际巨头根本没法比”;其次,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也不可能总是领先,特别是在今天,许多产品的更新与生产都有赖于技术扩散。技术的吸收和转化与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要根据其产业技术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而具体分析。产业技术处于成长期初始阶段的民营科技企业,往往追求高新尖技术,面对的消费者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产品一旦为市场所接受,就有可能开拓一个新兴的产业。作为该产业的先行者,这类企业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张而形成在国际竞争中的技术领先优势,如康莱特制药的国际化行为。产业技术处于成熟期的民营科技企业,往往拥有小规模技术,面对的市场比较成熟,产品层次构成明确,顾客群分布比较稳定,这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的是利基市场上的专业优势。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这两类企业也有可能相互转化。在国际范围内,如果技术扩散速度大于市场拓展,在行业进入壁垒较低的条件下,产业拓荒型民营科技企业就可能成为市场细分型企业;而在技术贸易壁垒较高、市场分割严重的情况下,后者就可能在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成为前者。无论是领先优势还是专业优势,都是基于企业优化配置现有的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创新性地运用到企业的产品、服务中去的整合过程。技术知识在分析化解后在企业组织内进一步的扩散和融合,从而有机会被重新组合,整合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该整合开发过程常常会形成企业特有的技术能力,如专利或专有技术等。
3.开放性和系统性
开放性、系统性是讨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出发点,企业被视为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小系统。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没有一条最佳路径,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沟通和交换以维持其生存及发展。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系统整体的特性和功能在原则上不能归结为组成它的要素的特性和功能的总和,而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特性和功能,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时的特性和功能。要素是系统存在的基础,要素决定系统,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产业链来看,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必定会拓展其供应链,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更加有效的供应链,这是企业资源整合的过程;同时,国际竞争优势来自动态的改善、创新和升级,即使企业在一开始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单凭觉察一个新的市场需求或新科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能更快的整合运用这些要素。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经济环境中,优势与劣势间的转化更加迅速。
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以对资源创新、变革、整合和充分利用为途径,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增长。国际化发展能力与企业的规模、资源拥有量并没有必然联系,而主要取决于企业对信息知识等要素的吸附能力、对技术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在开拓国际市场中,企业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从某一状态到另一状态的变动本身就可能蕴藏着优势。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的终极动因就是要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会加强其竞争优势,反过来企业进一步创新活动的展开,从而实现“核心能力—资源创新性组合能力”的动态发展过程。笔者认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资源创新性组合能力主要是由要素吸附能力、整合开发能力和资源运营能力三个方面构成。要素吸附能力的高低表现出企业对市场机会的敏感性,整合开发能力的高低表现出企业对市场机会的反应的及时性,而资源运营能力将确定企业对该市场机会的实现程度。资源创新性组合能力是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包括潜在的)的综合反映,决定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以通过研究资源创新性组合能力来认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