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常此时应该是八十岁上下的年纪了,大概是因为长年养气修行的缘故,他此时的容貌竟然比在真武大殿那一幕时还要显的年轻,整个人看上去也不过五旬的年纪,道冠下随风飘动的头发乌黑亮泽,看上去比头发花白的王卓还要显得年青,其驻颜之术令人不禁称奇。
见到师父现身,王卓躬身行了一礼,说道:”卓一时由感而发,不想却惊扰了师父,罪过。”
“不必多礼,”张正常摆了摆手说道,来到王卓身傍,望着台下的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摇头叹息道:”可怜这千里之地的百姓又要背景离乡,流离失所了。”
王卓愤然说道:” 蒙古鞑子助纣为孽,此番做下这等天怒人怨之事,将来必遭天谴。”话音未落,一个声音忽然从山门后传来:“此时靠天亦晚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下苍生无故遭此一劫,天道又何在兮?”说话那人一边说一边从山门内走了出来,此人身材高大,圆脸秃顶,身上一袭红色喇嘛袍与王卓二人身上的青衣道袍相映格外咋眼,正是纳木。只是此时的纳木脸色苍白,一副大病初愈的模样,全没有了之前超然洒脱的样子。
见到纳木出现,王卓急忙走上前去说道:”大师的伤还未愈,怎么不好好地在内堂休息?”
纳木露出招牌似的笑容,微微一笑说道:”龙虎山正一道的玄门圣药果然非同小可,只两天功夫,老纳的伤已经无大碍了。”顿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愤慨,忿声道:”没想到这些孽畜的修为竟然如此之高,如果不是道长及时赶到,老纳怕是要去见佛祖了。”
这时站在王卓身后的张正常忽然走上前来,鞠身一躬,向纳木施了一个道门大礼。纳木与王卓皆吃了一惊,纳木急忙合什回礼,惊问道:”折杀老纳了,敢问道长此举为何?”
张正常肃然说道:”大师不必谦让,贫道是代这睢阳城的数万百姓感谢大师传讯救命之德。”
纳木闻言一怔,说道:”道长言重了,佛家有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渡人济世本是我等份内之事,何来谢字?”说着脸上闪过一丝落寞神色,叹息了一下继续道:”再者说来,老纳既早知音讯,却未能阻止妖魔做孽,这千里之地最终还是化为汪洋,老纳纵使百死也难辞其咎啊。传讯救人也只能算是赎罪而已。”
王卓道:”大师千万不要如此自责,想那些妖孽酝酿此阴毒计谋已久,大师能在千钧一发之际识破其歹毒计谋传讯出来,又一人独战隐灵众妖,已经是尽力了。我辈修行之人虽化身方外,但于道义之事应是尽力而为,但求无愧于天地,大师此番已经是功德无量了。”
纳木木然而立怔怔地想了半晌,才长叹一声道:“唉,事已至此,不谈也罢。”言毕从两人中间穿过,来到围栏前凭栏远望着西北方向,良久之后,忽然转过头来,看着张正常问道:”佛家讲因果报应六道轮回,道长研修道门经法多年,敢问道长如何看轮回之说的?”
我正在揣摩纳木三人的谈话,刚刚摸着了头绪,猜到这些水灾应该是隐灵控制元军所为,但还是有很多事情想不清楚,忽听到纳木提出如此学术的问题,不禁一怔。突兀之余,颇感有意思,因为中国自唐之后,佛道两家的经学在很多理论上慢慢地融合共通,颇有些殊途同归的味道。但是两家的关系却不甚融洽,到了宋元时期,在统治者的有意操纵引导下,佛道两家更是为了中土第一教派的地位明争暗斗了许多年,可以说是一直处于对立的位置。纳木虽然出身藏传佛教,但由于藏传佛教是元廷的国教,在内地长期压制中土禅宗与道门,而那两家也不甘势弱,纷纷大力发展信徒,至元朝中期三家已经成鼎足而立之势。
纳木这位代表着藏传佛教的当朝国师在张正常这位当今道门第一人面前提到教义经学,难道是想要挑衅?但转念间我便否定了自己的这个想法,因为眼前这三位皆是当今天下宗师级的人物,都是超凡脱俗的人物,即便有论争也只会是深层次的学术讨论,决不会争什么虚名。
果然,张正常丝毫不以为意,仿佛纳木的有此一问是自然之极的事情,全神投入地思考了好一会,才悠悠地言道:”按照老聃祖师的说法,道分为大道与人道,大道就是天道,祖师曾说过大道无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就是道发自然,人力不可变之,世间变化皆出自然,人间之变化只是天道变化中的一环。所以天之道可谓是上上之道。祖师又言大道废有仁义,又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所以人之道便是德、仁、义、礼这些东西,而能否遵守这些东西,便成为了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标准。道家其实也有六桥往世的说法,但无论六道还是六桥,比起祖师所言的天之道都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张正常这话听来虽有些抬高道教的意味,但说的也确是事实。与儒家、基督教等教人入世的宗教相比,佛教与道家是标准的教人出世修行的教派,这类宗教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但根据我的看法,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出世,并拥有非常完整的一套理论的就只有道教了。这完全得益于道家的创始人老聃的天才,他提出了自然这个概念。在所有的宗教都把创世神的角色具体化形象化的时候,是他提出了”大道无形”的理论,一句话将道教的哲学理论原理推到了所有宗教的最高层。
与之相比,后世佛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或是道门弟子的”六桥往世”都具有入世的色彩了。两者都体现了宗教的道德审判性,其实从社会的角度上看,佛道两家与基督教、伊斯兰教这种以道德审判为基础的宗教从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