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一根布条?。”闻天吃惊的问道。
“是的,确切的说是一根红色的麻布条。”张盟拿出一张照片递给了闻天。据教授的助手小王说:这是最近在古高昌地区,今新疆柏孜克里克附近一座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墓主人大概是高昌回鹘王国的一位贵族。这根布条紧握在已变成干尸的墓主人手中,由于随葬品相当丰厚,还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摩尼教经书,所以这根布条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没有准备让它参展。当昨晚小王接到教授的电话,让他带着203号展品赶到他家时,小王相当吃惊,还特意提醒教授203号展品只是一根布条。但教授的心情显然相当烦躁,只是催促他尽快完好的把东西带给他。至于,教授为什么要?他就不知道了;不过据他回忆说,教授第一次看到布条时,就显得很吃惊,不过后来也就没再提起,他也没有再注意。”张盟解释道。
张盟的解释非但没有解开甚至只有更加深了闻天的疑惑。他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我整理了一下,现在大概有以下几点疑问需要我们去解释:
1.到底这根布条有什么玄机,教授要自己的助手星夜拿来给他?
2 是谁为了什么杀了教授?
3 教授死前留下的图案到底是什么意思?
4教授为什么要让梅玲来找我?”
我觉得我们应先从第3点入手,直觉告诉我:解开了这一点,其它几点就能迎刃而解。”
张盟与梅玲也同意闻天的看法,“这样吧,我们在这儿也想不出什么头绪,还是先去教授工作的博物馆看一下,还有一些教授的东西需要梅玲去清点;然后,再到命案现场看一下还有什么线索被遗忘了,虽然那时不太可能的,我已经做了细致的勘察。”张盟显然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相当的自负。
于是,由张盟驾车,三人直奔博物馆而去。
梅洵生前工作的博物馆,是一个私人性质的博物馆,由一位酷爱西域艺术的香港富商出资建立。就在闻天离开后不久,梅洵也辞去北大公职来到了这个博物馆,引起了学界一场不小的震动。人们不明白,一位知名的学者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举动。
梅洵少时就读与燕京大学历史系,1946年转入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攻读考古研究生,师从梁思永、裴文中(注1)等大师;解放后,与考古学巨擎夏鼐(注2)等同时受聘于北大考古教研室。参与了如满城汉墓发掘,马王堆汉墓发掘,银雀山汉幕发掘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特别是在明定陵发掘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时声明显赫,被誉为新中国的考古权威。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身居要位的学者却要离开北大去一家私人性质的小博物馆任馆长。这在学界引起了一场强烈的地震。一时间,挽留的、不解的、猜测的、甚至唾骂的,众说纷纭。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说明白,梅洵当初为什么要这么做。
汽车飞快的疾驶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毫不吝啬的撒在巍巍青山上,让人看上去有些晃眼。博物馆就座落在北京昌平县崔村,这里地处半山区,环境优雅,北靠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西北部与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接壤,崔村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境内有清朝恭亲王奕忻之墓,履郡王墓,端亲王墓等名胜古迹,确是一处风水宝地。
“闻天,听说你后来是因为和祖父吵了架,一气之下才离开北大的是吗?”梅玲突然问道。
“只是在学术上有些分歧,其实也没什么。”闻天敷衍道。
梅玲见闻天不太想说,再加上自己也是心事重重,也就不在追问了。
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青山,往事又不断浮现在闻天眼前。三年前,闻天正在攻读考古博士学位,梅洵正是他的导师。这位学贯古今,谦虚和蔼,在中国考古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导师一直是闻天崇拜的偶像。梅洵也对这个聪明好学的学生青睐有加,两人相处的十分融洽。可就在闻天即将完成学业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进而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起因就是闻天的博士毕业论文。闻天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当他兴高采烈的把自己的论文《试论明成祖北征与郑和下西洋之间的关系》交给自己敬爱的导师时,梅洵那令人吃惊费解的表现。
他阴沉着脸看完了整篇论文,只是冷冷地道:“这篇论文论据不清,全文充斥着不负责任的猜想。你必须重新选题,重写论文。”这对于闻天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他不明白一向开明和蔼的导师为什么会这么说,他当时完全傻了。后来,他几次找到梅洵向他解释申辩,可梅洵始终不为所动,告诉他:要么更换题目,否则别想在他手里毕业。闻天也是个倔强脾气,硬是离开了北大,在别人的介绍下进了一所三流大学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这件事当时在北大可谓轰动一时,人们在议论梅洵为什么突然会那么专制的同时,也纷纷对闻天的做法表示了不解,不就是换一个论文题目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毕业后,鉴于梅洵在学界的地位,以及他和梅洵之间曾发生过的事,没有一家单位肯要他。最后,他只能留校作了一名普通的讲师。这对于一个立志于田野考古的年轻人来说,无疑就是事业上的自杀,
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几年是怎么过的。可现在这位让自己又爱又恨的导师,突然神秘的死去了。死前还告诉孙女来找自己,真是世事难料啊。就在闻天回忆,感慨的同时,张盟的车已经缓缓地驶入了博物馆。
注1: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生于河北丰南县.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8年参加周口店的发掘工作。1929年12月 2日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其后,在 1931年与法国史前学家步日耶一起发现并确认北京猿人的用火和石器.1935年留学法国专攻旧石器时代考古学.1937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地质调查所技正兼周口店办事处主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
建国后是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兼古人类室主任。
1957年国外授予的荣誉称号是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
1979年国际史前学与原史联合会名誉常务理事。
1982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名誉会员。
注2:夏鼐,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
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毕业。1935年去伦敦大学留学,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由于他在考古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曾先后获得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外籍院士、意大利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等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有:《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等。主编了《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