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时期,曾爆发过一系列政治动荡,无论是建始三年的京城大动乱,还是后来的许皇后被废黜,以及王氏外戚集团斗垮一群权臣和权臣反斗王氏集团,都逃不了一条规律,那就是顺应“天人感应”理论。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事实上,从高祖刘邦到汉武帝,从未听说过“天人感应”理论;以汉武帝为风水岭,“天人感应”理论开始崭露头角,但未被武帝全盘接受,理由很简单,一旦全盘接受这一理论,皇权将受到掌握理论解释权的权臣控制。即使后来的宣帝和元帝彻底接受了“天人感应”理论,但在实践上却未如成帝时期之普遍。由此可见,到成帝时期,“天人感应”充斥朝野上下。
这是汉朝发展到晚期最显著的特征,但这一特征并未直接导致西汉帝国的灭亡。殊不知,到汉成帝时期,西汉已步入“晚年”,孱弱的身躯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而始终不能倒下。最终,由于外戚势力与儒臣势力靠拢、汇合,从而彻底让西汉帝国灭亡。就本质上来看,外戚势力和儒臣集团单方面不可能直接引发西汉王朝灭亡,只有两者相结合,互交融,最后才导致西汉王朝的“天命已尽”,寿终正寝。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王氏外戚集团身上。齐地有个书生,名叫楼护,家族世代行医。少年时代,楼护随父亲进京,出入于豪门贵族之就爱。后来,他弃医学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儒生。经过数年的寒窗苦读,楼护竟成为京城小有名气的大儒。名儒楼护很快与王氏家族建立亲密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正说明外戚集团与儒家子弟合流的趋势。有史料为证,《汉书·游侠传》中这样记载,“是时,王氏方盛,宾客满门,五侯兄弟争名,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唯护尽入其门,咸得其欢心。结士大夫,无所不倾,其交长者,尤见亲而敬,众以是服。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谷永皆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言其见信用也。母死,送葬者至车两三千两,闾里歌之曰:‘五侯治丧楼君卿。’”
一条资料且不可轻信,然则还有这样的记载,“时成都侯为大司马卫将军,罢朝,欲侯护,其主簿谏:‘将军至尊,不宜入闾巷。’商不听,遂往至护家。家狭小,官属立车下,久住移时,天欲雨,主簿谓西曹诸掾曰:‘不肯强谏,反雨立闾巷!’商还,或白主簿语,商恨,以他职事去主簿,终身废锢。”
从以上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王氏外戚在权力斗争方面不择手段,残忍至极,但在利用贤良,收买知识分子方面,却显得宽厚仁义。这一点,是王氏外戚集团不同于史氏、丁氏、赵氏和傅氏根本所在。所以会出现王商为求得名儒楼护的支持,徒步闾巷,雨中相待;甚至还会出现王氏五侯为楼护母亲送葬,车马多达两三千辆的场面。
表面上看,王氏招贤纳士是复兴西汉前期的武侠之风,实质上,这与从前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这些游士都是名儒,对儒家思想有深入研究,属儒臣势力集团;其次,王氏这样做,是顺应了皇廷全盘接受儒家政治思想的潮流。
这就是西汉王朝后期政治的显著特点,即外戚集团与儒家势力合流,形成全新的政治流派,给西汉王朝带来毁灭性打击。最终,在“天人感应”理论的庇荫之下,王氏集团涉足皇权。最终,让王莽实现了和平推翻西汉王朝的理想,建立了短暂的新莽王朝。
第十六章 王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