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同志和朋友。”
“说古论今” 做人必须懂得朋友之道。大家都明白,众多的朋友往往是最有利于我们开创事业的资本。有多少现在功成名就的人物,当初如果不是朋友的鼓励而使得他们牢牢地坚守自己的阵地,恐怕早已在他们事业生涯中的某些危急时刻放弃奋斗、偃旗息鼓了! 《论语·里仁》上指出:“德不孤,必有邻。”一个人有了美德,自己就不会感到孤单,会得到很多朋友。人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真正的有德之人是生活在人群中间;有德之人的朋友遍布天下。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列宁也说过类似的话:“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无论你远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不通,但只要凭着《国际歌》——全世界无产者的歌,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和兄弟。”可见,“以德服人”的思想古今中外都是认可的。只要你有美德,四海之内又何愁没有像兄弟一般的好朋友呢? 据《新唐书》记载,李渊任隋朝官员镇守太原时,与李靖有矛盾,李渊准备起兵反隋时,李靖曾告发他。后来李渊占领长安捉住了李靖,差点把他杀了,因李世民求情才得免于死。 公元616年,李渊令李靖征讨萧铣,李靖初战有功,李渊即给赞赏,后有失利,李渊大怒,要处斩李靖。又有人求情,李靖决心戴罪立功,终获大功。李渊即表示,以前的过错置诸脑后,李靖就更加尽心为李渊所用。李渊对李靖的统御,正是恩威并施,德才兼用。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是领导艺术的真谛,在运用德力兼用的策略时,一定要注意坚持以德服人为主。当然,如果把“恃力者亡”片面理解为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用武力、暴力等,那也是错误的,失之偏颇了。 孟子曾多次强调:恃仗实力来使人服从,人家不会心悦诚服;依靠品德来使人服从,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好象孔子的72位大弟子都诚服孔子一样。儒家的管理思想正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的,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从德治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的。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就是心悦诚服的。 同理,企业管理者要坚持以德服人,迫不得已时,才以力服人,只有以德立身,属下才会心悦诚服。有些人、有些问题,光靠德是“服”不了的,比如社会动乱问题,违法乱纪问题等等,光靠德就难于奏效,必须辅之以“力”。当然,“力”不只表现为武力,也表现为法纪,即法制的约束力。
“用人之道” 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行政命令、刑法这些强制性的手段只能起一时的震慑作用,老百姓不会心服。如果用“德治”、“礼治”的办法,老百姓就会“有耻且格”,服从统治了。 古时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宣王召见颜斶时说:“斶,走到我面前来!”斶也说:“大王,走到我面前来!”宣王不高兴,左右的人更是哗然:“大王是一国的君主,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呢?”斶答道:“我走向前去是贪慕权势,大王走到我面前来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做一个贪慕权势的人,不如让大王做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以德立身,礼贤下士,谦恭有礼,与下属同甘共苦,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的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导致失败。 但还要知道,以德立身必须以自律为前提,一味讲“哥儿们义气”并不在以德立身之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上,缺德之友最终会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定时炸弹。 比如,明知这笔贷款不合手续,但因为对方是朋友,所以大开绿灯;明知这个项目不能担保,因为受朋友的委托,所以还是办妥了。诸如此类经济犯罪案件多数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他们重朋友、讲义气,交往中自以为彼此很了解底细,因此在合作中绝对信任对方,毫无防备,不能办的事也不好意思拒绝,这样做或许表面上让人喜欢,实际是害人害已。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的人生全部过程,是一个人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尤其企业领导者,一旦在道德上出了问题就很容易为众人所唾弃,丧失领导权威。反之,在道德上令大家信服,领导人才能更有魅力,让大家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