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说古论今”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中,与中和、中正、中道等义相近,有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含义。所谓中庸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在思考问题或为人处世时,要做到恰到好处。 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中庸的真正内涵,误以为中庸就是做庸庸碌碌的老实人。其实,中庸告诉我们的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中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辩证、全面地看待人才。 在现代企业里,对人才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人都有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考察人才时就要将其优点和缺点分开,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不能由于有一些鸡毛蒜皮的毛病,就大惊小怪,全盘否定。西施不是没有可挑剔之处,但其美貌为一流,因而不失其为美人。 识人用人不能一俊遮百丑,也不能只见不足、不见长处。重要的是不要以点代面。对人才要全面识别,最忌讳的就是以点代面。就是说,看人才要综合地、立体地看,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顾一点,忘记其余。
据《资治通鉴》记载:汲黯一开始担任谒者,因为严厉,大家都很忌惮。 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回来之后,汲黯报告说:“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相连而蔓延开来,不值得陛下担忧。” 而汲黯在办事路过河南时,看见河南的贫民遭受洪水于旱之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到了父子相食的地步。他就因地制宜,用陛下的符节,下令发放河南官仓的粮食赈济灾民。最后,武帝认为他做得好,就宽恕了他。 此外,汲黯在担任东海太守时,整顿官府,治理百姓,喜欢清静,先妥善地选择各级官吏,然后只决定大的方针,而不斤斤计较小事的处理。 当时,汲黯身体多病,躺在卧室里很少出来。过了一年多,东海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武帝听说后,召汲黯入朝,任命为主爵都尉,与九卿同列。汲黯处理政务讲究无为而治,从大的方面引导,而不拘泥条文细节。 汲黯为人,性格倨傲,不讲究礼数,常常当面指出错误,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汲黯多次生病,最后一次病重的时候,庄助替他告假。 当时,武帝说:“汲黯是什么样的人啊?”庄助说;“让汲黯当官,倒也没有什么超过常人的地方。但是如果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他一定会坚定不移。敌人用利禄引诱,不能够把他招走;主公以恶言驱赶,也不能让他抛下责任。即使有人自以为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土,也无法改变他的志向。”武帝说,“是啊。古时候有所谓的社稷之臣,像汲黯那样,就差不多可以算上了。” 对于汲黯这种人才,不能因为他有许多常人不可容忍的缺点及过失,就全面否定汲黯,正如事例中武帝那样,辩证、全面地看待人才,“像汲黯那样,就差不多可以算上所谓的社稷之臣”。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行。 这正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通权达变的思想。正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从速则速。”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孔子被称为“圣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评价人才的标准,所谓的“义”就是,要全面、辨证地看待人才。
“用人之道” 买鞋子首先要确定尺寸大小,然后再看花色和款式,以及场合需要。企业选拔人才也是这样,必须明确人力资源需求,才能依照具体目标确定招收的人数、所需的技能、职位的性质等。 企业要确立科学的用人标准,是结合自身行业特色与岗位需求而进行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事用人”、“量才录用”,辨证、全面地看待人才。 在给中国企业传授经验时,杰克·韦尔奇列出了人才的四个标准。第一,自己是精力旺盛的人;第二,可以调动别人的激情,不光是自己做得好,还要激励人家做得更好;第三,要有决策的勇气;第四,要能够落实决策。 曾经执掌西武集团的日本首富堤义明,也有自己的一套用人标准,采用辩证全面地看待人才,他对职员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点:
(1)不一定要大学毕业或具有更高学历,但是,不能没有上进心和经得起痛苦考验的忍耐力。
(2)每个人都得把西武集团当作自己的事业,尽责努力,然后跟董事们一同分享努力耕耘所得的利益。
(3)职员对公司献出了忠诚之心,公司方面也遵守协议,绝不开除任何一名西武旗下的职员。
(4)所有进入西武集团的工作人员,平等享受以实际能力争取上进的机会,西武集团排除一切学历、人情、金钱、政治或亲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