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第十章》
“译文” 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说古论今” 识别人才是一门大学问,用人的首要前提是学会“察人”。领导人只有准确把握对方的性格、优缺点与心理特色,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其工作的潜能。 如果一个领导不会“察人”,对自己下属的性格、特点或长处和缺点都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何谈正确地用人呢?可是,全面而正确地观察出一个人比较重要的各种素质并非易事,这需要领导们对于"察人"有着比较高的造诣。 但是,人们在不同场合通常表现出迥异的言行,其中既有交际与工作的需要,也有人性复杂多变的诱因。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领导人科学、有效识别人才的难度,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家庭关系这种最基础最常见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下属。 其实,通过家庭关系识别人才,可以真正了解对方,避免用人失误。在家庭内部,一个人扮演着父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等多种角色,而公司犹如一个家庭一样,个人身上承载着上司、下属等各种身份。 因为,作为企业领导者,要考察和识别下属是否待人友善、具备团队意识,是否临危不惧、敢于承担责任,是否兢兢业业、对公司负责。。完全可以从他的家庭关系中找到答案。 事实证明,一个对父母不孝顺、对妻子不关心、对儿女不爱护的人,很难在一个公司里忠诚地工作、与他人团结合作。 从汉代开始,我国上层统治者就确立了儒家学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实行以礼治天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这种合乎人性的治国法则更延伸到官吏的选拔上,即从汉武帝开始确立了用人上的“举孝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举孝授官”。 古人讲,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不能为当地百姓造福,有效治理一方,首先要看他是否“孝”,是否有“慈”,这就是从家庭关系来鉴别人才的方法。只有关爱家人、妥善处理家庭关系的人,才能为他人树立“榜样”,与大家和谐相处;否则,就不能对组织负责,承担自己的使命了。 由此可知,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慈爱子女,才有可能对组织负责;为人廉洁,才能在组织里公正做事,不接受贿赂;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家庭内部矛盾,才会建立与其他组织成员的良好关系。
“用人之道”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家庭和公司是个人活动的两个重要场地,而公司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如果一个骄傲自大又看不起同事的人担任高层职员,首先会妨碍正常业务的运作,而随时可能爆发的内部分裂更严重威胁着公司的发展。 以小见大,领导人必须看到,个人道德与品质上的瑕疵很有可能产生人为的错误,成为拖垮公司的祸源。所以,通过与员工家属交流和沟通,了解对方真实的个性与心理特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原日本西武铁道集团公司董事长堤义明曾经表示,自己在提升一个职员出任高级经理的时候,必须先见见他的老婆;如果把一个经理晋升为公司董事,就得连家里的孩子都得叫来见一见。 在公司里面,员工出于各种原因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和缺点,表现出领导所期待的优秀品质;而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往往会彻底放松自我,人性的种种状况都会自然地呈现出来。所以,堤义明通过与员工家属的交流和沟通,就能从日常的小事中发现员工真实的个人品质。
我国传统社会一向重视家庭的组织功能,《大学》视“家”为“国”之本,
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安治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由此,它提出了“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的观点,意思是,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长官;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员工的家庭生活属于个人隐私,大多数人不愿向公司透露自己家庭关系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相对来说比较含蓄的东方人。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了解到自己的员工的家庭关系处理的如何。这恐怕就要费一番脑筋了。
(1)以公司的名义组织一次旅游或者晚会,并且可以带一名家属,其家属的待遇将与本公司员工等同,这样就可以在旅游或晚会期间留心观察,员工是如何对待自己亲属的。
(2)可以在过年过节时,动员公司领导慰问员工家属,这样既能体现出公司对员工及其家属人文关怀,也能在慰问过程中看到员工在家庭关系方面的真实情况。 通过以上方式,不但能很多地了解员工的真实性格与品质,同时又不会招致员工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