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注意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一贯经历,考察他的秉性习惯,这样一个人怎么能隐藏的住呢?这样一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说古论今”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简而言之就是“细节决定成败。“视其所以”考察的是行为的动机,“观其所由”考察的是行为的途径,“察其所由”考察的则是平时的所作所为,通过这三步,一步一步可
以对人进行全面而完整的考察。 认真想一想,这三板斧委实非同凡响,一个鉴今,一个察古,一个直指人心,难怪孔子说完之后要忍不住仰天大叫:这样一个人怎么能隐藏的住呢?这样一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人,对人才的观察无不细致入微。用人的前提是科学识别人才,我国古代留下了无数伯乐相马的故事,也累积了丰富的识别人才的有效方法,常常为后人所借鉴或效仿。 三国时期的刘劭和清代的曾国藩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识人大师。为了发掘朝中的人才,曾国藩曾经在《应诏陈言疏》中给皇帝出主意,让内阁、六部、翰林院等部门的长官经常到基层接触普通官员,了解他们的性情、心术和学问;通过考察核实,发现和识别优秀人才。而为了有效掌握官员的才德,曾国藩建议皇上借奏折作为考核人才的工具,结合面对面的问询发现能够担当大任的栋梁之才。 通过无所不在的沟通渠道识别人才,从细微之处考察人才,这是中国传统识人用人的智慧。无独有偶,从细微之处识别人才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专利,在国外照样被一些能人志士所运用。 福特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应聘的经历,在走进面试房间的那一刻,他发现地上有一片废纸,便非常自然地弯腰拣了起来,随手扔进了垃圾箱。福特刚坐下来,一位主考官就微笑着走过来,对他说:“年轻人,恭喜你被录用了。” 福特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赢得了雇主的青睐;而主考官则是从细微处发现了福特可贵的品格。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视其所以”的考察方法,即对于初次见面的人,要通过对方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来观察他的品德;而对于我们熟悉的人,不仅要看他在工作中的表现,更要利用一切机会获得对方的真实想法。 魔鬼存在于细节。领导人对人才的关注,要从细节考察开始。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人才的个性、特长、品质,管理者才能成竹在胸,选人任事。
“用人之道” 杰克·韦尔奇在自己的传记中说过:“我尤为注重把人作为GE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倾注了比任何其他事物都多的热情。” 的确如此,无论在休息室里,在走廊中,还是在每一个公司会议上,韦尔奇都会对所见到的公司员工进行考察。正是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当作是一场面试机会,通过不受任何限制的讨论方式识别和发现人才,这位GE当家人才有效地掌握了公司人才布局,为推行自己的“大政方针”找到了得力的干将。 总结自己识别人才的经验,韦尔奇谈到了这样的观点:“我所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带到讨论桌上来的激情和意志。当经理们围绕着他们的报告,伸着脖子直接展开辩论的时候,你就既弄明白了他们所讨论的内容,也弄明白了他们这些人。” 这种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从内部发掘人才的做法,很值得领导人和管理者学习。也就是说,识别和考察人才不能局限于面试的那一刻;应该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考察对方,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史考特·派瑞博士曾经鲜明地指出:“未来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优秀的人才。”许多领导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问题的关键是掌握识别人才的科学方法,真切的把握对方的思想状况、道德情操、专业水准。 为今之计,我们需要借鉴孔子的智慧,而无须再以“天下无可用之人”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借口,终日牢骚满腹。
识别人才是一门学问,但他并非有些人说的难么玄乎,关键在于我们要拥有一颗平等看待一切的慧心,对任何人和事都不要相当然地过早下结论。 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食不甘味,其实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很多领导者整天高高在上,抬头望天,以为人才应该在天上才对。殊不知,真正的人才往往隐藏于闹市的平凡角落,可能正在跟你擦肩而过。 许多领导人好高骛远,不愿放下身段,而让千里马从自己的眼前匆匆而过。因此,要想避免为人才而黯然神伤,就要放下身段,细致入微地观察芸芸众生,这样人才会随时出现在你的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