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
“译文”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子路请求再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
“说古论今”
孔子的言论体现的是勤政爱民的思想。“先之”是爱民。如范仲淹的名句所
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劳之”是勤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些都是“劳之”的形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秉承的原则。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把军权和行政大权交给了他;而诸葛亮则不负众望,以身先士卒的精神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兢兢业业,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诸葛丞相深信“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理,因此他廉洁奉公、克尽职守,不但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还教导儿子要注重自己的品行。 最能体现诸葛亮“以身作则”的事例是“斩马谡”的故事。当时,马谡丢失街亭之后,诸葛亮认为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上书给刘禅,请求自贬丞相之职。各位将帅疑惑不解,认为胜败是兵家常事;诸葛亮解释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严格遵守法纪;如果领导犯错而有法不依,怎么能够让众人服气呢? 《三国演义》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但他不听众将的劝说,冒着被曹操追上的危险,扶老携幼带着全城的百姓出逃,甚至看着百姓落难的痛苦情景时,还惭愧得掉下了眼泪。刘备吃了败仗,但是他不丢弃百姓,而是和大家荣辱与共,所以赢得了人心。 唐朝大臣李绩晚年得了暴病,医方上说需要用“胡须灰”做药引。李世民得知这种情况,就剪掉自己的胡须,然后和药。李绩被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贞观末年,唐朝发动对外战争,大将李思摩在作战中被敌人的弩箭射中。李世民亲自为他吮伤口的血,身边的将士看到这种情形大为感动,一时间士气大振。 《贞观政要》记载了李世民的一段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举其身,犹割股以唤腹,腹饱而身毙。”对待大臣、部下、百姓,李世民都注意和大家同呼吸、共命运,因此赢得了众人的拥戴、建立了强盛的帝国。 治理国家大事是这样,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企业的领导也是这样。做到了“先之劳之”,也就是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了。 一个公司的作风如何,只要看看总经理的作风就可以了。如果领导人拖拖拉拉,这个公司绝对不会有多大生机。所以,上行必有下效,总经理要确保以身作则,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
“用人之道” 纵观众多商业巨头的发家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多人在创业初期都是靠两、三个部下,一间小屋,几个人同心协力,同甘共苦,最终才成就一番大的事业。他们的成功靠的就是与部下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这种情况下,上下的心往一块贴,力往一处使,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又有什么原因使他们不成功呢? 公司领导作为公司的领军人物,不但肩负着重任,而且成为大家眼中的聚焦,所以在言行方面要时刻注意自己对外界的影响作用。为此,领导必须端正自身态度,谨慎处事,以身示范。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所作所为必定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效仿的对象,所谓上行下效就是指的这个意思。领导者自己身正,管理公司事务就没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都身不正,又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端正别人呢?只要领导者自己身正了,就能象北极星那样众星拱护在它的周围,得到大家的拥护。 具体来说,作为公司的领导要注意做到下面两点:
(1)对自己的身份形成明确的认识,要善于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局面。企业领导人总是处于众目睽睽之下,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
到这一点。而且,只有领导者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组织纪律,才能影响部下照着自己的样子去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2)领导人要放下架子,在细节之处维护组织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一些企业领导人借口公务繁忙,或者自身有某种优越感,总是不注意在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结果很难对下属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改变这一状况,积极主动做好琐碎之事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与人共患难并不是一件困难事,因为危难情况下,共渡难关,同舟共济往往是惟一选择。但困难的是危难之后,苦尽甘来,仍能与部下共享安乐的却并不多见。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即位之前深得介子推的帮助。他即位之后就论功行赏,功大的封邑、功小的晋爵,各得其所。介子推不愿受封,重耳仍把绵上封为介子推的祭田。众臣此后更加竭力相报,终于帮助他打败楚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一名领导者,身处逆境时与部下共渡难关,时来运转时千万不可独自居功,尽享成果,惟有如此才能赢得威望,得到部下的拥戴,共创公司之大业。 那么,作为领导或上司又怎样才能算是同部下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呢?答案有两个方面:
(1)步履维艰时,与员工同心协力 公司都会遭遇困难,领导也都有身处逆境之日。这时,一个杰出的领导应是一个好的舵手,看准方向,动员所有员工共同努力,充满自信面对困难,此时一定要放下架子,切忌对员工颐指气使。
(2)功成名就时,不要忘了一起打拼过来的兄弟 当时企业时来运转后,切记不要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这样的领导最为人所不齿,谁愿意自己拼命保全的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一旦领导的魅力丧失殆尽,并且背上不义气的骂名,难兄难弟不会再为你效力,新来的人也会望风而逃。最好的做法就是尽力谋求双赢,让下属一同分享自己的成果,使其自身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得以实现。切不可排斥有功的下属,最终弄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选人唯贤,是儒家选拔人才的指导思想。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把正直、有能力的人放在管理岗位上,把搞权术的人拉下来,就能获得员工的服从和忠诚。 此外,儒家还提出了破格用人、兼容用人、反对以貌取人的比较科学的用人观点。比如,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提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指出选才不可忽视年轻人,这在身份制度严格的奴隶社会后期和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可谓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