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决定沟通效果
中国有句俗话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为贬义,但究其深意,还是很有道理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语言交际手腕。在人际沟通中,语言是拉线搭桥的工程师,少了语言,便难以进行有效沟通。人际沟通往往分为私人交流、团体交流两个方面。私人交流表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团体交流表现在学习中、工作中、大型演讲中,场合的特性为人多口杂、影响范围极广。在私人交流中,可使用口头语,即平时说话的习惯方式。如参加集体交流,则最好使用书面语言,说话中规中矩、有根有据,少使用口头语及一些平时用到的口头禅。
在与位尊者、比较讲究的人交谈中,也不宜使用口头语,太过随意的话题、语言、语气都会给人没文化、没素质的印象,使人瞧不起,产生抵触、排斥情绪。但也不推崇刻意地迎合某人,反而使自己失去了自我,变得虚伪做作。
在人际沟通中使用的语言应为正面的、带有特殊意义的、无伤大雅的、有利于双方关系发展的。而在人际沟通中,情绪又决定了语言的魅力与作用,因此应当注意自己的情绪表达。
人际沟通的正面情绪为:热情、友善、理解、照顾、随和、风趣。人际沟通的负面情绪为:冲动、冷漠、孤傲、自私、怯弱、愤怒。
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要具有合群、融洽的特征,即说话需注意到别人的感受、感情。不一意孤行,也不排斥排挤,要照顾到绝大部分人的心理需求。对于胆怯的人、有心事的人、身体有缺陷的人等,语言中不可带有歧视、藐视的态度,而应一视同仁,并在行动中照顾到这部分“弱势群体”,使人感受到温暖。
语言通过人际交往来发挥,而人际交往则需要语言来维护。故而,掌握好语言,就是掌握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能够使自己成为人际交往中的谦谦君子,被人认可、被社会认可。
语言的支配方式
语言的支配方式直接影响到你的个人礼仪。在千变万化、错综复杂而又微妙的人际关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注意语言支配时的面部表情、语言语气、思维逻辑、肢体变化等与言语直接配对的行为,更有利于开展人际关系。
“语不惊人死不休”,表现为故意、夸张的言语,意图震惊四座,使人刮目相看。常常是语言与场景相悖、语气表现出惊讶或疯狂,以达到让人难以置信的目的。如果你不是在讲鬼故事或具有传奇、悬疑色彩的个人经历与电影情节,不是在参加特殊演出,则最好不要使用这种语言语气。猝不及防地吓人一跳,是令人生厌的行为之一。
表里不一:表里不一为口中所述与面部表情不一致,使人对交流的内容产生怀疑、不确定的想法。例如:在讲很私密的话题时,面部呈现出不合时宜的笑意;在讲有关社会道德或与别人息息相关的事件时,面部出现嘲讽、不屑的表情;在讲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时,面目阴沉、没有笑意。这样的表情与讲述的语言无疑是相互冲突、前后矛盾的,这样的交谈会让人心灰意冷。尽管你口若悬河、巧舌如簧,一样无法得到别人的好评,还会使人疑窦丛生,失去了交谈的意义,更破坏了交谈的目的。
思维逻辑直接主观地制约着语言,脑中所想会直接通过大脑中枢神经传达给身体的各个系统,包括语言的发生、肢体的变化。常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之说,就是说不经过三思的话,一经出口就不可挽回。这就需要在交流中做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思维也应该随着交谈的内容而变化。一心二用、心不在焉往往会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是对交往对象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肢体变化应随着交流的气氛而起伏。比如:讲到尽兴时,发出笑声;讲到动情处,表示感动。肢体应对交谈的内容作出相应反应,如拍手叫好、点头赞同、摇头、摆手否决等。但不宜做出捶胸顿足、悲喜交加等严重影响交谈情绪的举动。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不应该沉默寡言、无任何表情及肢体语言,让交流内容如泥牛入海、撮盐入水一般毫无反应。
写作礼仪
古时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以鼓励人们多看、多学。故此,不论是具有争议性的作品,还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抑或是知识性、阅读性较强的作品,都会被人们所接受,在书中徜徉、揣摩、学习。
因书本的内容带有巨大的影响性、兼容性,故而,作者写作时应以文化氛围、文化教育为前提,注重质量与内涵。特别是当今网络盛行,给无数爱好写作、喜欢阅读的人带来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可以说网络作品包罗万象,网络文化作品已经普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礼仪:不论是纯文学作品,还是商业性的娱乐刊物,写作时都应注意言辞,不有意误导读者,使读者产生对社会、对知识的偏颇认识。有争议的作品,不一定是好的作品。但没有任何争议的作品,一定不是好的作品。
网络作品在写作时,要注意最基本的写作方式,段落有致、标点明确、含义鲜明、具有可读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有人认为网络文学作品可以不计较文笔。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一篇好的文章面世,首先应该给人整洁、明朗、有吸引力的感觉。就如见一个人一样,一个人如果打扮寒碜、邋里邋遢,任何人都想扭头便走,那这样的一篇文章,又何谈阅读兴趣呢?
作者在完成作品时,应对自己的作品做自我审核。避免错字漏字、乱点标点、无标点、无分段等低级错误。审核无误后方可发表在网上或投给杂志编辑。
写作,必须抱着对文字的敬仰之情而作,尊重自己的文字,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读者。一篇内容空洞、文笔随便的文章不仅是对自己、对读者的不尊重,更是对文化知识的亵渎,是典型的“无厘头”。
有作者,就有编辑。一篇优秀的文章会令人拍手称快,甚至拍案叫绝,从而对文章的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作为审核文章的编辑,又该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礼仪呢?
编辑礼仪:编辑作为文章的审核人员,首先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凭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栏目。约稿语言简洁、易懂。概括文章的字数、质量要求,标明每个栏目的区别与写作注意事项。明确地注明稿费、交稿日期、编辑联系方式,以便作者了解、及时沟通。
以上约稿缺少任何一点,都是不完整的约稿。会使作者产生不信任、概念模糊难下笔等不良情绪,会直接对约稿的编辑作出直观判断,并影响到对整个杂志或栏目的印象。
编辑应对作者的作品作出客观评论,提出修改意见及观后感,并及时回复给作者。勿以傲慢之姿对待作者,对于一些不够优秀的作品勿直接打击、不予回复。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是编辑对于作者、对于工作、对于文化以及读者的基本文明礼仪。
演讲礼仪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各行业的礼仪我们称为“企业文化”、“内部文化”;人际交往中的礼仪称为“文明礼仪”、“道德规范”;家庭有家庭礼仪,出游有出游礼仪。演讲也不例外,也有它应该遵守的礼仪。
演讲之前,首先要整理好演讲稿,并熟读演讲内容,能做到对演讲内容娓娓而谈。衣着应符合演讲场景,一般以正装为适宜的着装。演讲之前要向听众作自我介绍,介绍包括姓名、单位、职位、要演讲的主题等。
每次演讲的主题最好只有一个。演讲对时间有具体要求,是阐述问题、讨论研究的一种方式,因此具有一定的说服性、灌输性、鼓动性等目的性较强的性质。演讲时要注意语气与语速,应随着演讲的内容而发生变化。陈述时应语气平和,鼓动时应表现激昂,从言语上、内容上调节听众的情绪及思考方向。演讲的步骤为开场白、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演讲的语速应如高山流水一般,随着内容及情绪时而上升、时而平滑、时而下降。
开场白:开场白是演讲的首要步骤,它要能牢牢抓住听众的思想。开场白的要素为表明演讲主题、提出问题、自我背景介绍。开场白的目的只有一个:将听众引入正题。
正文:正文是演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演讲的核心。正文内容应主次分明,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演讲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可按演讲主题适当规划为层次渗透、反入为主、首尾结合、平行对比等演讲秩序,使演讲内容具有连贯性、跳跃性、丰富性及过渡性。
结束语:结束语应为对演讲内容的总结。总结演讲的内容可采用反问法、提升法、抒情法等结尾。反问法即对演讲的内容及思想留下具有争议性的、思考性的问题,引人深思;提升法即对演讲所表述的观点及性质做再次强调,提升听众的关注性及内容的重要性,使其加深印象;抒情法一般以告别、展望、鼓舞等激励人心的话语作为结束语,使演讲自然结束,给人留下愉悦的听后感受。
倾诉礼仪
向人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态度诚恳、语气柔和,不大哭大笑、大喜大悲。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太过激动;最好以别人都能听得懂的话语倾诉,刻意地使用书面语言会让人觉得可笑;使用别人听不懂的地方语言更是不可取,因为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的倾诉是无效的,所以倾诉时一定要使用普通话。
倾诉要分对象,应找关系较好的同事或朋友、家人倾诉。倾诉的内容要与自己有关,因为听的人对你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故而才会有兴趣听下去,并加以安慰、排解,达到倾诉的最终效果。最好不找关系一般或根本不熟悉的人倾诉。关系一般的人没有兴趣听你的私事,不熟识的人更没有理由花时间了解你、排解你的心情。经常犯错的人、喜欢八卦的人、沉默寡言的人、脾气古怪的人都不是适宜的倾诉对象。强行对人倾诉不但失礼,还会导致自己心情更加烦闷。
传播礼仪
在向个人、团体,以及公众场合传达信息时:表达内容一定真实可靠,不虚假造作;传达时应注意方式方法,提前做好传达提纲以及思想准备工作;传达时语言简练,不拖泥带水、主次不明;注意传达的语气及思想,一定要客观,除非你是领导下达命令,否则不应出现主观思想及命令的态度。
传播的内容须合法、合规,一切有违法嫌疑的主题都不可传播,例如意图不明的教法、虚假广告、传销等。传播的内容必须真实有效,并不会对个人带来人身攻击、对社会带来危害。传播又分直接陈述、间接陈述。直接陈述用第一人称由自我表达,如“我太好强了”;间接陈述则由第三者表达出来,如“他说他太好强了”。
传播不可强行使人接受,应给予别人接受的理由及时间。否则便达不到传播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使人排斥你、排斥你所传播的内容。
沉默礼仪
我们常说“沉默是金”,意思为不该说话的时候就不要强出头、争表现。否则极有可能惹人生厌,从而对你产生负面影响。在人际交往中,谈到敏感话题时、自己没有更好的见地看法时,应该保持短暂的沉默。别人正在交谈时,应闭口倾听,而不是上前打扰、插话。在女性之间谈到自身话题、私生活时,男士一般只适合倾听,而不适合参与,懂礼识体的男士一般会避开这种谈话,参与其中并夸夸其谈,是一种没有素质的表现。除非你是情感专家,说的话对别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别人生气时,应保持沉默。别人正忙时,应保持沉默。
别人不想与你交谈时,应懂得回避,不要强行加入。
但更多时候是不需要沉默的。在人际交往中,多加参与,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要懂得掌握发言的时机,充分利用,并表现自己。否则即使你是一块闪光的金子,也会被埋在沉默的沙堆中,被人忽视。
长时间地沉默会使人遗忘你的存在。造成再说话时会显得突兀、自己情绪紧张、令所有人觉得你可有可无、不重视你的发言等不利因素。
在听讲座或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应保持沉默。这样的场合主角是别人,要让主角发挥效应。如在听讲座时不时地提问、看电影时与人低声交谈或大声议论,都是极没有素质、没有礼貌的表现。
而在听演唱会、做一些公共活动时,不宜保持沉默,而要让自己参与其中。但如果你不是主角,要懂得收敛光芒。太过锋芒毕露,是喧宾夺主、没有修养的表现。它不仅不能让你出众,还会让你成为众矢之的,形象尽毁。
情绪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有利于语言的顺理成章。良好的情绪富有强大的包容性,而消极、恶劣的情绪则会使人的内心变得狭隘、不能容忍。
不论你是执教的教师,还是企业的领导,或是家庭中的长者,身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导、带领、管理的责任。而情绪效应则是语言的华美外衣,它能轻松地进入人的意向思维,产生直观的心理情感,从而影响到语言的质量与效果。
情绪效应由语言外的肢体语言所代替,例如眼睛、笑容、手势、姿态。
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双明亮的眼睛会使人精神振作,并感染到周围的人。学生在听课、听讲座时,晚辈听训时,普遍都能见到哈欠连天、困顿疲乏之态,而这些并非都是因为本身的疲劳而引起的。也许是传授的人自己也委靡不振、动作呆板、语调单一,使人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
不论在何种情形下,传授思想的人都应自己保持精神振作,并且在传授的过程中利用眼神充分地注视到在场的所有人,使人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当然情绪就会跟着上去。
笑容:微笑,是提升亲和力的有力举措之一。无论你面对的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应注意保持笑容,但笑容不可僵持太久,太长时间保持一种微笑,会使人觉得太假,从而对你产生虚伪的印象,对你失去兴趣。应配合讲述的内容体现出丰富的面部表情,即可让人觉得风趣、幽默,从而提起精神。
手势:交谈应张弛有序,配合言谈内容加以适当的手势,更能提高人的注意力。在交谈的高潮时,自然的抬臂、挥手、打手势都可加深交谈的内容以及思想,使人的思维跟着交谈的节奏而变化,这就是手势带来的情绪效应。
姿态: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保持正确的姿态,给人良好的精神风貌。打哈欠、倚靠、身子下趴,都会给人精神不济的感觉,从而感染到别人的情绪。
在交流中,除语言外,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态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能覆盖对方的疏忽情绪,使人产生对场合的紧张感,亦能扩张对方的疏忽感,变得散漫、委靡不振。而作为交流的主导人员,掌握好现场的情绪气氛,是继交流外,最重要也最迫切的一件事。如果造成这样负面的结局,是谁的过错呢?是对方对你的不尊重?不,那只能怪你的交流方式不够引人注目。
鲜花水果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