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礼仪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离不开职业,人类离不开职业。职业象征着工作性质,它归属于社会工作。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职业素质化显然还不够完善。在很多行业中,职业礼仪变得可有可无。
每个职业都有其社会规范性。它包括职业认识、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而职业礼仪中又充分体现了职业认识、职业道德两个方面。职业礼仪是一种后天培养的礼仪习惯,也具有与生俱来的约束性和义务性。没有哪一种职业是完全不受到法律、行业、人文、道德约束的。
对职业的认识是选择职业、参与就职的首要条件之一,表现为对某项职业感到浓厚的兴趣、具有其专长,并打算长久从事此职业。这就是所谓的“职业规划”。在职业规划上又有太多的误区,会给人造成迷茫。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所学专长一般都抱有很高的期望,企图以此拥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而专业却与社会实践有着误差,以至于很多人在参与社会工作后,都要面对再择业的困境。
再择业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激情会减少,生活的压力会增大。而一旦背上了生活的重负,职业往往只成为谋生的手段,甚至会与最初的理想背道而驰。故而,在这种情形下忽略职业道德与礼仪就不难想见,两者相互作用,更会造成恶性循环。
职业规划是职业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有发展潜力的职业,有利于长久的发展。而单纯地为了糊口而作出某种职业选择,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目前,在中国,职业的区分已日趋上升,很多新兴职业更是平地而起,国家经济、人民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正是因为如此,日趋商业化的职业道德才与职业礼仪有了摩擦与碰撞,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
职业道德应该是社会长期形成的规范与认识,它依靠文化知识、专业水平、自律的信念来体现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与人生价值。它应该具有自我意识性、对社会的义务贡献性、为人类所接受认可性,三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的职业礼仪直接影响到所属职业的规则。会潜移默化形成意识流,灌输给职业内部、职业外部的人员。一个有着严格职业道德、具备良好职业礼仪的人,会得到社会的推崇与认可,必将成为职场的佼佼者、领袖人物。而一个不具备职业道德、忽视职业礼仪的人,只会成为职业中的败类,被社会、被职业所摒弃。
目前,收入较高的职业较容易受到关注与争议;直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职业较容易受到关注与争议;与法律、法规、人文道德有关的职业较容易受到关注与争议。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是社会的重心,也是社会工作者的典型,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整个社会与人类的发展,因此要更加注重职业认识、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及职业礼仪。
空中乘务员礼仪
空中乘务员是美丽、优雅、温柔的代名词。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空乘的择业权利,它对个人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要求很高。硬件条件有:年龄在20~30岁、身高在165~175厘米、体型适中、双目视力在1.2之上、身体无明显缺陷和伤疤、无传染病史、五官端正等。软件条件有: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有英语或别的国家语言会话能力、无犯罪记录、热爱空乘工作等。只有达到了这些条件,才具备最基本的职业就业条件。
作为一名空乘人员,一定要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其次更要具备良好的形象礼仪及空中服务礼仪。
心理素质:空中乘务员既是这个特定场合的服务人员,又是管理维护人员。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思维方式,拥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及语言技巧,不将自己的喜怒带到工作当中。一名优秀的空中乘务员,应该是外柔内刚的最佳典范。
形象礼仪:空中乘务员在执行航班任务中,应以淡妆为主,体现出清新、优雅、自然的一面。浓妆艳抹既不符合职业礼仪,也不符合个人礼仪;
注意眉毛、眼角、耳朵、鼻部、头发、手部的清洁卫生,忌在旅客面前修饰自己;注意口腔卫生,不吃带有异味的食物;
着装干净、整洁,不可出现污渍、褶皱、破损等有碍观瞻的现象;保持微笑,说话轻声细语,音量适中;
保持良好形态,行走、坐立都应充分注意到自身形象,不可大而化之;服务礼仪:空中乘务员要微笑服务,做事有条不紊;
旅客登机要迎接,并说礼貌用语,如“您好,欢迎登机”;提醒旅客如何放置行李物品及寻找座位;
发放食物时要轻声询问旅客,得到旅客的许可,注意勿将食物泼洒到旅客身上;旅客对服务不满、有意刁难时,要保持微笑,耐心解释、打消疑虑;
对身体不便、怀抱婴儿的旅客要充分照顾;
对于旅客的过分要求要委婉拒绝,不可粗暴相向;
对于首次乘坐飞机、有心理压力的旅客要安慰其情绪,不可置之不理;保持良好的语言、形象风貌,飞机升降要提醒旅客注意;
旅客离机要送机,说告别语。
医生礼仪
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其本职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职业技能,更要有一颗慈悲的心。病人在就诊时,往往会通过察言观色来推测自己的病情。医生在检查病人病情时,应神情专注,不可随便一瞧,便埋头写病历;不要等病人来询问病情,而应该主动告知;要对病人一视同仁,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在开药、做检查等方面应把握好自主权,不应将做不做、怎么做的责任推给病人。
医生接诊时忌讳的语言:
“你这病不要紧”、“我包能治好、如果我都治不好,估计没人能治好”、“赶紧考虑治不治,后面还有人等着呢”……这些都是会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的语言,显得医生没有专业水平、吹嘘夸大。医生治病有两个技术:一是医疗技术,二是语言技巧。
医疗技术:表现为专业的医疗知识,能真正从理论上、技术上减轻病人的痛苦。
语言技巧:安慰病人情绪,使病人感受到理解和重视,从而放心大胆地治疗。
由于身体缺少维生素B,小柔经常突发炎症。一次,小柔中耳炎发作,产生耳聋耳鸣的现象,她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当小柔拿着病历卡诚惶诚恐地站在医生面前,医生简单询问了一下情况,便作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并告诉小柔:“你聋了,需要住院。”小柔一听就来火了,并问:“你检查了吗?你知道这个结论对我有多重要吗?我已经聋了,还需要住院吗?你是不是医生?”小柔的暴怒让该医生面红耳赤,旁边的医生立即上来打圆场。
生病确实是一件无奈又痛苦的事,在这里,该医生没有顾及患者的感受,脱口而出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结论,任谁都会大动肝火。在只听病人口头描述而没有进行检查确诊时,就说出这样的结论,不仅有违作为一个医生的道德准则,更有违自己的良心。
而另一位医生,在经过详细的流程检查后,确诊小柔为神经性中耳炎,需要药物与微波同时治疗,并耐心安慰她不要担心,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能痊愈,还关照其注意生活规律、饮食规律。小柔按照医生提示,一个星期便有所好转。同样是治病救人,前者与后者相互比较,一眼便能看出高低来。医生没有选择病人的权力,而病人有选择医生的权力。相较之下,前一位医生便无所遁形,无疑是医疗队伍中的蛀虫、败类。
新闻工作者礼仪
新闻工作者在人们心中就是“公正、客观”的代言人。背负着新闻的实时性、准确性、公正性,以及人们的信任。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诱惑,做一个有良知的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但需要具备正直、公正的品格,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礼仪。
新闻工作者在监督社会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监督。强烈的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是新闻工作者的命脉,也是博得社会认知的基本法宝。要在悠悠之口中博得信任、赢得尊严,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自律,坚持新闻工作的道德原则,不论是面对乞丐还是面对总统,都应是平等的态度。在强权、利益的压迫和诱惑下,要勇于抗争、敢于拒绝。
做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应具备以下道德礼仪:
责任:责任不仅仅是工作分内的要求,更是新闻工作者敢于揭露社会丑陋面、发扬社会美好面的一种使命。新闻传播面向大众,故而要注重新闻时事的时效性、准确性及引导性。要准确无误地将当下新闻及时传播给大众,正面、客观地引导大众认识、判断。
自由:新闻自由应该属于人民,属于大众,而非属于某个团体、某个领导人。新闻的来源必须真实可靠,不受任何公共组织、私人团体的破坏和亵渎。新闻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故而应杜绝某些团体与个人利用新闻媒体谋取私利。
独立:保持个人生活的独立、工作能力的独立,只有做一个正直不阿、坚持原则的人,才可能经受住那些如罂粟般美丽的诱惑。
公正:对新闻的内容、人物没有偏见,客观、公正地采访及传播,不带个人情绪,不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正义: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正义的化身,敢于揭露、批斗社会现实,不阿谀奉承、指鹿为马、掩盖事实。真实的新闻才是受到人们信任的前提,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
新闻工作者正直不阿是好事,但也要注意基本的人文情结。在原则之外,不宜太过无情。在面对新闻对别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应给予同情;在面对儿童、残疾人、妇女及社会弱势群体时,应注意尽量不伤及别人的尊严。
法律工作者礼仪
法律工作者的范围很广泛,警察、检察官、法官、律师,甚至包括城管都属于法律工作者。其中警察、城管为最底层执法人员,也是直接行使法律权力的人员。
法律工作者不应凭借工作便利而行使不正当权力,更不可以公谋私、狐假虎威。良好的职业操守、公正廉明的道德情操,是对法律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以权谋私、混淆黑白、强权镇压等有悖法律法规的行为,都将受到人民的监督和职业道德的谴责。
警察:警察是直接执法人员。警察执法要秉承公正、无私的态度,不攀高、不贬低,对任何人一视同仁。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维护法律的尊严服务。警察在审讯嫌疑人时,应正确开导,不宜使用暴力,更勿诱导嫌疑人,使其陷入自己布置的局里。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冤枉别人是法律工作者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是不得民心的行为。
检察官、法官、律师:检察官、法官断案,应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不徇私枉法、包庇罪犯。律师应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寻求对辩护方有利的证据,但不可造假、提供虚假证据。
城管:作为城市建设管理者,城管直接参与与市民打交道的执法活动。近年来城管打人的事件屡有发生,有违执法工作者礼仪。城管执法也需按照法律法规,如遇违法、违规行为,应交由执法机关处理,通过审讯、上诉、判决等形式执行。任何执法人员都没有打人、骂人等有违社会文明、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力。只有鱼水相融才是根本的相处之道!
教师礼仪
教师常被人们称为“园丁”,是培育祖国花朵的劳模。教师担负的社会责任及教育责任远远超越了各行各业,其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非凡的作用。教师是为人所敬重的一种职业,在教师执业过程中,应对得起家长的信任、社会的信任、学生的信任。
教师的所有言行会形成一种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它很容易被学生模仿、学习,并逐渐在思想上、行为上形成一种意识,改变学生的性格、价值观等。
教师应遵守的礼仪包括:态度礼仪、语言礼仪、行为礼仪。态度礼仪作为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学生的位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才是合乎实际的。在执教时,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以教为主,不可身份倒置。
教师要能容纳学生及其他教师的不同教学意见,不孤高自傲。知识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学者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在教学态度上,教师应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尊重、耐心、宽容、创新。
用最大的耐心教育学生,保障学生学习知识的权利;包容但不包庇学生所犯下的小错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追求创新,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人人平等,讲究民主。教师良好的态度是给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埋下的最具影响力和爆发力的“魅力炸弹”,促使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语言礼仪
教师的语言像一根鞭子,时刻鞭打、激励着学生。语言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作用,而且包含了个人素质、职业礼仪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应使用标准普通话,字正腔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及教学意图。
为避免太过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语言上予以创新,使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用幽默语言、时下流行语教学,都是很好的语言方式。幽默的语言、时下流行语言能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关注,能使学生集中精神、专心听课。但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幽默语言、流行语言只适合偶尔出现在教学中,以调节课堂气氛。教师无论年纪大小,都应该注重自己的身份,幽默词出现得太多,也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是教师,在课堂下应该具有教师、朋友的双重身份。课上语言要庄重,以知识教导为主;课下语言要平等、和蔼,以理解沟通为主。课上、课下做到言行一致,从真正意义上起到引领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作用。
行为礼仪
教师要保持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做好自己的面子工程。善于修饰自己的面部、手部、头发,保持干净、清新。衣着要大方、整洁。一个善于修整自己的人,才会充分地注重自己的行为礼仪。
行为应与态度、语言相符。在教师的礼仪中,行为礼仪是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行为直接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特别是在身为楷模的教师身上,出现不良行为更会贻笑大方。
教师要善于表露内心世界。笑容是使人产生亲切感的最好方式。老师要给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印象,太过严肃、一板一眼的表情会使人产生距离感、陌生感、强迫感,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
教师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自言自语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在处理问题上,要做到公平、公正、人性化。
对学生、对同事使用礼貌用语,不搞特殊、自抬身价。不对别人大呼小叫、呼来唤去,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站立、坐、走都应优雅、得体。
在中国很多教育条件极差的农村,还存在着教师打骂学生的现象。教师的这种暴力行为会在无意识中唤醒学生体内潜在的暴力因子,他们会变得叛逆、内向、胆怯,难以与人相处,给人际交往带来障碍。
一切打骂学生、有辱教师职业、有辱学生尊严的行为都应制止。教师注重“言传身教”,身教在很大程度上重于言传,一句温暖、鼓励的话也许会影响学生一生,使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来报答社会;一次暴力、辱骂事件,也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使其将对教师的不满发泄到社会,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
学生礼仪
学校和家庭并列为学生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在学习时期,学校的生活占去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这绝大部分时间里,学生的学识、阅历都在不断提高,并不断地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学生时期的个性形成、知识吸取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现状,更关系到将来。故而,学校应充分培养学生的文明、道德礼仪,尽量使其健康成长,不走弯路、错路。作为一名学生应注意的礼仪有:课堂礼仪、课外礼仪、师生礼仪、同学礼仪、仪表礼仪、语言礼仪。
课堂礼仪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取知识的地方。课堂的气氛应是严肃的,不应出现窃窃私语、嬉笑打闹等影响学习的状况。听课时,应挺胸抬头,端坐、凝神。老师提问时,要举手,待老师叫到名字时方可站起来回答。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问题,对于不懂之处,要勤学善问,绝不把问题埋在心里,或者抛诸脑后。
课堂之上要使用普通话,尽量避免使用方言回答老师提问。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需要。如遇偶尔上课迟到,要站立报告,并经过老师的允许才可进入教室。遵守上课、下课时间,不迟到、早退。上课、下课时要起立向老师问好、告别。上厕所、做私事要留在下课时间去做,最好不要在课堂上举手请假,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课堂纪律的轻视。
课外礼仪
学生除了上课认真学习知识外,还应多参与课外活动。例如升旗仪式、学术交流、体育运动等,以此增强自己的阅历见识,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及交流。课外活动要积极参与、保持热情、勇于挑战尝试。从课外活动中获取有利于学习思考、道德修养、人格培养等的养分。
在课外活动中,个性、个人见地应保持独立,但要融入集体,不宜自行其是、搞排斥、搞做作。课外活动是很好的锻炼、体现自身的机会,课外活动有利于形成领导意识、团结意识、创新意识。尤其是个别内向者、胆怯者、平时不引人注目者,更应该多参与课外活动,融入集体,才不至于孤立于集体之外。除课外活动外,课间休息时间也是极其宝贵的。上厕所、看课外读物、做私事,都应当在课下时间进行。不流连网吧等无助于学习的场所,培养学生时期健康的兴趣爱好,杜绝网络游戏、成人游戏,尤其应当避免早恋现象。
师生礼仪
尊敬师长是学生的首要礼仪。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不在背后对老师评头论足。进入老师的寝室、办公室应该先敲门,在得到老师的应允后方可进入。不擅动老师的物品,尊重老师的隐私和人权,不在背地里给老师取绰号。按时完成作业,写作工整有序,不以“拉风”的写作、写字风格给老师造成视觉疲劳。不给老师制造课堂外的麻烦,例如打架滋事、旷课迟到等。
同学礼仪
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是在友谊的驱使下进行的,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同学之间要称呼其姓名,不可乱起绰号,也不可大呼小叫,如“喂”、“那个谁”等,既不礼貌,又破坏友谊。同学之间相互借物品要及时归还。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不可故意拖延时间,或者干脆据为己有。向别人借用物品时要经过别人的允许,不可自作主张,先斩后奏,或强行抢夺。借用物品时要语气诚恳,归还物品时要表示感谢。
同学之间切勿相互攀比、相互排挤。作为还没有自食其力的学生,应体谅父母的辛劳,不给家长增加精神、物质上的无谓负担。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给予家庭困难、身体不适、成绩落后的同学力所能及的帮助。不嘲笑同学的家庭状况、尊重同学的家长;不打击同学的自信心,应给予语言上、行动上的鼓励;帮助行动不便、发生紧急状况的同学解决燃眉之急。
司仪礼仪
在婚礼中,司仪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担任着引导全局的重任,担负着新人及其家人的信任与寄托。司仪是引领幸福的天使,寓意简单、工作复杂。作为一个称职的司仪,除了了解当地民俗、新人需求外,还应具备以下几点能力,才能在担任司仪时游刃有余,给自己的职业增光,也给新人及新人的亲友们添彩。
策划组织能力
婚礼的策划及准备完全在司仪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人员安排、车辆安排、红包安排、鲜花安排、酒宴安排、出发时间安排、路线安排,以及各种婚礼上必须用到的物品安排,如对联、花篮等,都是司仪应该统筹的。司仪应有其独立策划的能力及组织能力。不论场合大小,都用同等态度对待,不可怠慢。要知道,不论新人花的钱多钱少,这都是他们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是所有亲朋好友关注的一件事。
语言应变能力
司仪要掌握足够的祝贺词及婚庆礼仪,例如鲜花代表的含义、对联的寓意、当地民风民俗等。司仪要头脑冷静、语言亲切而不失庄重,具有一个主持人该有的气压全场的气质与气魄。在主持婚礼的过程中,可适当开些新人之间的小玩笑,例如新娘、新郎的趣闻、双方感兴趣的事物等,来提高现场气氛。但不适宜开黄色幽默、黑色幽默的玩笑,幽默应当是高雅富有语言艺术的语言,而不是迎合低级趣味、搞低俗。
引导驾驭能力
司仪有引导现场秩序、维持现场秩序的责任,故而要具备良好的现场驾驭能力,如气氛的驾驭、场景的驾驭、突发状况的驾驭。不让任何人、任何事破坏到婚礼现场,使新人及其亲人愉快地度过这个重要时刻,才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婚礼、一次成功的主持。
作为司仪,不但需要拥有职业能力,还应保持自己的职业形象,具备自己的形象礼仪。站立、行走、坐、谈、笑都应符合一个公众人物的礼仪规范。如双目平视、两肩平宽、挺胸收腹、脚呈小“V”字形;行走不弯腰驼背,也不趾高气扬;坐姿平稳,不跷二郎腿;语言亲切、音量适中;保持笑容,面部表情自然,不做作。
§§第四章 商务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