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湛僧智有功不居功(臣光曰81)
大通元年(527)正月,南梁谯州(州政府设在今安徽亳州)刺史湛僧智进兵北魏之东豫州。战事一直打到九月,将东豫州刺史元庆和围困于广陵(河南息县)。魏将元显伯增缓元庆和,南梁司州(州政府设在今湖北孝感市北)刺史夏侯夔引兵助湛僧智。
十月,夏侯夔兵至广陵城下,元庆和看看大势已去,举城投降。夏侯夔让湛僧智主持受降仪式,毕竟人家打了九个多月才打下来。湛僧智却说:“庆和欲降公,不欲降僧智,今往,必乖其意。且僧智所将应募乌合之人,不可御以法。公持军素严,必无侵暴,受降纳附,深得其宜。”
湛僧智自谦自己的部队是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怕不好管束。推许夏侯夔军纪严明,即下广陵,必能约束部队,不侵陵百姓。
夏侯夔于是登城,将梁朝龙旗插在墙头,接收广陵防务。元庆和整兵出降,获男女四万馀口,市井一无侵扰。
司马光“臣光曰”第81篇,盛赞湛僧智是深有学养的君子。他说,湛僧智与元庆和交手九月之久,却将唾手可得的胜利,拱手让给初来乍到的夏侯夔,“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有功不居功,忠诚而无私心,“可谓君子矣”。
典籍里的君子,既要有光风霁月的品藻,亦要有经国济世的才地,才可称得上君子。而不伐有功,不自以为是,当是作为君子继德行之后的必要素养。谦卦九三爻辞云:“劳谦,君子有终,吉。”孔子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有功且还能推功于人,则见君子的厚道。台湾雪庐老人讲:“作为君子,既要勇于承担责任,也要艺术化推却功劳。承担责任利于能力提升,推却功劳利于身心修为”(《论语讲要》)。
《论语·雍也》载一事,鲁与齐战于郊野,鲁军大败。鲁大夫孟之反殿后,全力掩护部队安全撤退。当时的情况,《论语》用一个词“退奔”,部队溃退得比兔子还快。然而快到国门时,孟之反却策马向前,“不甘落后”地冲进城门去。他对别人说,不是我敢于在后拒敌,实是老马跑不快(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孔子称赞“孟之反不伐”。“不伐”即不自夸,是为美德。
谦之所以“有终”,是说善始而能善终。雪庐老人释“有功而不伐”,亦契合“有终”之意。他说:“有功而不居功,功转为德,德能化人,德增福慧。有功且自居者,功转为福,福只堪消,消尽即了。”
孔门心传即是如此地推重心性修养,倚如木之根本,则是一切行事的基准了。以故子思作《中庸》,朱熹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老子》亦云:“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圣人之大道息息相通者。
观司马光“臣光曰”,往往于礼让之人,三致意焉。而这似乎成了古代士人的共识。司马迁撰《史记》,“世家第一”却是吴太伯。只因吴太伯与弟弟仲雍出奔荆楚,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季历即是周文王的父亲。
附:臣光曰81:湛僧智可谓君子矣。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功成不取以济国事,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通鉴》卷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