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齐武帝祭祀违礼(臣光曰73)
建元元年(479),萧道成逼迫宋顺帝禅位,建立南朝之齐,是为齐高帝。建元四年,萧道成驾崩,太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
永明九年(491),齐武帝明文规定了太庙四时祭祀的供品,都是先帝先后平常喜欢吃的东西。比如供奉祖父的是面饼和鸭肉羹;祖母的是嫩笋和鸭蛋;父亲的是细肉和肉酱粥;母亲的是清茶、粽子和烤鱼。
齐武帝又梦见父亲对自己说:“老宋家的皇帝常跟我抢东西吃,你另找一个地方祭祀我吧。”于是,命弟弟、豫章王萧嶷的妃子庾氏,春夏秋冬四季,在清溪旧宅(萧家故居)祭祀祖父母和父母,祭祀时所使用的祭品和服饰,都随民间的礼节。
司马光“臣光曰”第73篇批齐武帝此举不合礼数,理由有二:
其一,战国时楚国大臣屈到喜欢吃菱角,遗言死后就用菱角做祭品好了。但他的儿子屈建认为,不可以因为个人的嗜好而冒犯国家的祭典,因此祭祀时把菱角撤掉了。
其二,卫成公打算祭祀夏朝第五任王姒相,大夫宁武子责怪他不该这么做,因为不是卫国的祖先。
可是齐武帝身为皇帝,却用平民的礼仪去祭祀父亲。而且竟把祭祀的规格降到在私宅里进行,还让“庶妇”主持其事(旧时祭祀,由长房主祭)。司马光认为,这两者都是齐武帝违背礼制的表现。
齐武帝用家人之礼来祭祀祖先,在时人看来,是极平常的事,有必要专论来评么?问题是古人不这样看。《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而“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司马光是不想看到皇帝带头破坏基本面,然后上行下效,全体皆坏了。《通鉴》的开篇批周威烈王“天子自坏礼”,亦是此理。司马光是警戒领导者,做事必得有基本的规矩,不管是礼法还是纲纪。
台湾的柏杨先生就此论写有“柏杨曰”。他认为,司马光批齐武帝用家人之礼来祭祀祖先,“从这项责备,可以看出官场文化,本质上是势利眼文化。”这话值得商量,至少我个人不大同意。领导人就如司机,如果开车也跟开坦克似的,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孔子说,老虎从笼子里跑出来害人,是谁的过失?显然是动物管理员的责任。而约束领导人,就如约束动物管理员,担起你的职责,站好你的岗,莫使老虎有出笼的机会。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出自《论语》。孔子是以老虎和犀牛比喻难填的欲壑。
然而司马光目庾氏为“庶妇”,这问题就严重了。齐武帝和萧嶷是同母所生,但齐武帝是嫡长子,萧嶷则是庶出,萧嶷的老婆自然就是“庶妇”了。
立嫡以长,本是为了避免竞争,避免诱发非分之想。历史上因为兄弟阋于墙,而导致败家亡国灭身的事,数不胜数。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尚未登基,皇室甚至要秘不发丧,以确保政局的稳定。以“立嫡以长”来保证政权的顺利交接,确实无可厚非。
然其末流,在民间也引起相当强烈的后遗症。也就是说,从立嫡以长,到嫌庶之分,再到庶出的受歧视,其间也是一本沧桑史。
南北朝之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一书,其“后娶篇”就详述了嫡庶之间的恶斗。从他记载的情况来看,不亚于时下的父子兄弟,为了资产而闹上法院,大打出手。
颜之推,字介,原籍琅邪临沂(山东临沂)。先世随东晋南渡,寓居建康。梁武帝时侯景作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颜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北去。南归不得,遂留北齐。隋代周后,又仕于隋。《颜氏家训》一书成于隋灭陈(589)以后。
《颜氏家训·后娶篇》说:江东一带,不顾忌妾媵所生的孩子,正妻死后,多以妾媵主持家事。这样,小的摩擦或许不能避免,但很少发生兄弟内讧的事。
而河北一带,瞧不起侧出,家庭事务从无发言权,更遑论继承权了。这样,男人在正妻死后,就必须再娶,甚至三娶四娶,以至后母的年龄比前妻的儿子还小。其结果是,当老父亲死后,因为后母管家,后母所生的儿子,自然享有继承权,而同是嫡出的前妻的儿子,小至服装饮食,大至婚配做官,竟然像庶出一样,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于是乎挤破衙门打官私,互相诽谤互相辱骂。前妻之子诬蔑后母是小老婆,后母之子贬斥前妻之子为佣仆。争得没便宜,就到处宣扬先辈的隐私,“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直。
至此,我才发现,“后娘生的”原来是很牛气的,通俗用“后娘生的”表示委曲,看来得改成“后妾生的”,这才妥当。
《颜氏家训》另载一事。梁武帝一次问一个来自中原的士人,你是北方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家族历史呢?那人回答说:“骨肉易疏,不忍言族矣。”嫡庶之争竟至如此。
附:臣光曰73:昔屈到嗜芰,屈建去之,以为不可以私欲干国之典,况子为天子,而以庶人之礼祭其父,违礼甚矣。卫成公欲祀相,宁武子犹非之,而况降祀祖考于私室,使庶妇尸之乎。(《通鉴》卷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