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士孙瑞有功不伐(臣光曰50)
中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去世,何皇后的儿子刘辩继位,时年十四岁,是为少帝。朝政操控在舅舅何进手中,宦官也分享一大杯羹。东汉至此已无复可观矣,剩下的只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原复又陷入大混战的局面,时间长达近百年之久――直至公元280年,吴末主孙皓降晋,中国版图才复归短暂的统一。而战乱的首因之一,即是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招董卓带兵进京以诛宦官。
袁绍与曹操的智力分野,在谋诛宦官一事上已然分晓。袁绍当时是大将军何进的僚属,他于中平六年(189)六月,劝何进借外力来铲除宦官势力,表面的说辞是为朝廷立奇功,实质却是图谋为何进的专权铺平道路。主簿陈琳反对说,自己手上有兵不用——何进当时已完全掌握禁军兵权,却去找外援,当各地大军云集京城时,如何处置?大家都是靠枪杆子混饭吃,谁会服从谁啊,其结果只能是强者称雄,兵戈相见。何进不听。
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仰天大笑。笑何进的无识,也笑袁绍的浅谋:要灭宦官还不容易,诛其首恶,只须一狱吏足矣,何至于纷纷召集外军;况且大兵一动,谋必外泄,何进必无好下场。而事情的发展,果如陈、曹二人所料。
按说,何进当时已完全掌控禁军,要根除宦官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着实很难。但要灭宫中那一伙人,正如陈琳所说,还是很容易的。后来袁绍就做到了。当何进被太监张让所杀,袁绍就带兵冲进禁中,一鼓作气将大小太监全部杀死,死者多达二千余人。问题出在何进的个性上,权利欲望极大,却不够果敢,做事瞻前顾后,犹犹豫豫。一会命令董卓火速进京,一会想想不妥,又让他退军。一会听了袁绍的话,情绪激昂,命袁绍为司隶校尉,负责监视宦官的一举一动,命王允为河南尹。又联络董卓等人不断上书,给何太后施压。
而当何太后真赶走所有的中常侍、小黄门,太监们找上门磕头认错,何进又心软了,不听袁绍一网打尽的建议,允许他们回到各自的封地。由是给太监的反扑提供了缓冲时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五日,何进被太监张让诱入宫中杀死。袁绍、袁术得讯,率部攻打禁中,放火焚烧南宫的青琐门。二十七日,无计可施的张让、段珪胁裹少帝、陈留王刘协等仓皇出逃,乱相自此上演。
二十七日夜,张让一行逃到黄河边上的小平津。河南尹王允派手下一个叫闵贡的人,去斥责张让等人,并手刃宦官多人。张让无奈,投河而死。闵贡护送少帝、刘协还宫,于二十八日凌晨遇到率部进京的董卓。少帝刘辩,初见董卓竟然吓哭了。董卓的问话也答得语无伦次,倒是九岁的刘协,将前后事情的经过说得有条有理。董卓始有废立之心。
回到京城的董卓找袁绍商议废立之事,袁绍不同意。董卓翻脸,问袁绍:怎么着,现在朝廷的事我说了算,谁敢不同意,找死吗?袁绍也大怒说,天底下就你董卓一个人是英雄吗!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将司隶校尉的官印悬挂于城东门,离京逃奔冀州。不管怎么说,袁绍也算是一个豪杰,虽然功败垂成,但那个场合,敢喝斥董卓,确是要有胆量。
九月初一日,董卓专权独断,废少帝刘辨,立董太后亲手带大的刘协——董太后是渎亭侯刘苌的夫人,汉灵帝的母亲——是为汉献帝,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董卓自感与董太后是同族,而何进逼死了董太后。于是九月初三,董卓毒死何太后,又将何进的弟弟何苗的棺材挖出来,将尸体砍为数段,扔在道边。又杀死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将尸体扔到御花园的枳林里。董卓在安葬何太后的时候,乘机打开汉灵帝的陵墓,将里面的珍宝统统取出来,据为己有。董卓之残暴如此。
其实在汉灵帝末年,只要稍有头脑的人就知道天下即将大乱。董卓即是其一,所以拥兵自重,拒不交出兵权。董卓靠征讨黄巾军起家,中平六年(189),汉灵帝让他来京任少府,董卓找出种种理由拒不赴任。汉灵帝病重时,委任董卓为并州牧(就是刺史),要他将军权交给皇甫嵩指挥,董卓再次拒绝。侄儿皇甫郦劝皇甫嵩,可以抗命之罪杀掉董卓,但皇甫嵩认为这事得请示朝廷。于是朝廷下诏谴责董卓,董卓又把诏书当狗屎,领兵驻屯河东郡,以观时变。
董卓专权之后,袁绍联合诸路英雄起兵反抗,中原风尘乍起。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三月初五,献帝抵长安。此时董卓不知干什么去了,总之没有和献帝一起来,朝中诸事就暂由司徒王允代为处置。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大家也很熟悉,便是王允设计杀董卓。
《三国演义》说,王允有养女,名貂婵,古代四大美女之“闭月”,天生丽质,能歌善舞。某夜,貂婵在后花园拜月,忽起轻风,一块浮云将明月遮住,恰巧为王允瞧见。王允于是到处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月亮见了她都躲起来,因此有“闭月”之名。王允先让貂婵投入董卓老怀,再勾引年青火旺的吕布,以离间董卓与吕布,最终除掉董卓。
作为故事,甚是好听。其实这事还真和貂婵没有丝毫关系。《后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鉴》并不记载貂婵其人,自然也无美人计一事。
事实是,董卓也知道自己坏事做绝,人身安全要紧。于是以吕布为贴身警卫,出入都带着他,有父子的名份。但董卓脾气暴燥,一次因为小事,竟拔出手戟来掷吕布。亏吕布闪得快,否则定要被戳死。事后吕布陪笑脸说好话道歉,董卓才放过他。由此,吕布有了心结,知道董卓狠起来六亲不认。但董卓依然信任吕布,让他守卫自己的内寝,好色的吕布乘机与董卓的侍女私通,担心事情败漏又得挨戳,心中越发惶恐不安。王允抓住时机,策反了吕布。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四月,王允、吕布联手将董卓杀死。当初董卓如何待何家,董卓死后,人家也依样“礼遇”他。董卓大胖子,守尸体的官吏就很有创意的造了一盏人油灯,将灯捻放在董卓的肚脐眼上燃烧,直烧了好几天不灭。当初受过迫害的袁氏家族的门生们,又将董卓的尸体烧成灰,扬撒在大路上。
有个复姓“士孙”名“瑞”的人,也参与了王允的行动计划。“士孙”这个姓很少见,《通志·氏族略》将其归入“以爵系为氏”之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崔杼弑庄公,“葬诸士孙之里。”杜预注:“士孙,人姓,因名里。”以人的姓来命名聚居地,说明当时士孙氏族已有一定的规模。
士孙瑞,扶风(陕西宝鸡西)人,家世读书。士孙瑞也是“博达无所不通”。初以处士见召,汉献帝时为尚书仆射。王允遂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杨瓒及士孙瑞密谋诛董卓。事成,王允居功自牛,独揽大权,认为天下再无敌手。不旋踵又与吕布闹起意见。冷眼傍观的人就多起来,其中就包括士孙瑞。汉献帝初平三年(192)五月,董卓旧将李傕、郭汜打进长安城,将王允等人杀死。独士孙瑞为人谨慎,“归功不侯,故得免于难。”
司马光“臣光曰”第50篇评论士孙瑞,只一行字:“易称‘劳谦君子有终吉’,士孙瑞有功不伐,以保其身,可不谓之智乎。”
“劳谦君子有终吉”,是《易·谦》九三爻辞,意思是说,居功却谦逊不自傲,就会有好的结果。司马光于此盛赞士孙瑞处世的明智,言外之意却是批王允,小人得志,有点功劳就按耐不住而喜上眉梢,也是争权夺利的一路货色。最过份的是,王允竟杀了大知识分子蔡邕,只因为蔡邕闻董卓之死而“惊叹”,全然不顾蔡邕亲自书写“熹平石经”的功劳。蔡邕甚至提出,随便王允如何处置,只要留他一口气,以完成《汉史》。王允竟以汉武帝不杀司马迁遂使谤书《史记》留传后世为由,还是将他杀了。有个叫马日磾的人营救不成,退而对人说,王允怕是要断子绝孙的,连蔡邕都杀。
司马光在他的评论里多次称赞象士孙瑞这样的人,并不是称许他的胆小怕事,耍滑头,或者遇事退让,容容自保。却是极力在提倡一种精神,一种读书人特别是为官之人,必要有的精神素养——谦让、谦逊与有功不伐,不居功自以为是,不争权夺利。于自身能得安泰,于国事亦能得太平。古话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命,就能开出一个太平盛世。道理就这么简单。
北宋二程之一的程颐,诠释《易·系辞》里的一句话:“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就非常有道理。他说:“夫乐高喜胜,人之常情。平时能谦,固已鲜矣,况有功劳可尊乎!虽使知谦之善,勉而为之,若矜负之心不忘,则不能常久,欲其有终不可得也。惟君子安履谦顺,故久而不变,乃所谓有终则吉也。”
吾辈后人对北宋理学之误读太深,其实理学是为纠科举之弊端而随势而生的。唐宋科举制,固然好处多多,平民士人亦可借读书而“一举成名天下知”。但它的缺陷也是太过明显,那就是读书人埋头科举文章,正如眼下的只知有高考,不知有人文地理,使得读书人不再以心性修养为高。于是人心愈坏,一心只为稻梁谋。为了高官厚禄而互砍,也安之若素。理学便是要纠正此弊,追溯两汉以及之前的士人以节操相砥砺之风气。以故李学勤说,宋学最接近汉学。司马光亦是有感当时读书人却不读史书,与历史懵然不知,如何鉴往知来。于是才发心要写一部通史,上给皇帝读,下给士人读。
士孙瑞最后与朝中一班大臣护驾东归洛阳,为李傕、郭汜的追兵所杀。时汉献帝兴平二年十二月,公元195年。但这不影响士孙瑞,作为一个读书人已然具有的精神。钱穆大师在《国史大纲》中说:“然我民族国家精神命脉所系,固不在一种力之向外冲击,而在一种情之内在融和也。”士孙瑞有审时度势,也有忠贞不二,此即读书人之“情感”者。
注:即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东汉灵帝时于此设关?,为河南八关之一。
附:臣光曰50:易称“劳谦君子有终吉”,士孙瑞有功不伐,以保其身,可不谓之智乎。(《通鉴》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