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论卫鞅不废徙木之信(臣光曰3)
卫鞅变法之于秦国,其意义等同于秦始皇之于统一战争,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自不待言。然而《通鉴》写变法的措施,着墨不多,倒是花很大的笔力去写卫鞅的徙木之赏。司马光写第三篇“臣光曰”时,也不去评论变法本身,却是有感于信赏的价值,认为卫鞅在“天下趋于诈力”的攻战之际,“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这个态度很值得肯定。
“臣光曰”首一句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这个观点见于《论语·颜渊》。子贡问夫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足食(使粮食充足),足兵(使军备完善),民信之矣(使老百姓信任政府)。”子贡好象有意刁难夫子,问:“必不得已要三去一,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兵。”二去一呢?“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司马光完全绍承了夫子的这个思想,认为如果“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 则这个国家非完蛋不可。他在嘉祐六年(1061),给宋仁宗上了一个折子,论“致治”之道,措施只有三条六个字:任官、信赏、必罚。其中做有“信赏”一条。
司马光一生行己也讲一个“诚”字。一次,他问邵雍邵康节:“光何如人﹖”邵雍说:“君实(司马光字)脚踏实地人也。”司马光深以为知言。司马光卜居洛阳时,让老仆将他所乘的一匹马卖了。然而叮嘱说,如有买家,且告之,此马夏月有肺病。所以邵康节又曰:“君实九分人也。”
国家要以诚待民,交友之间亦要有信。同样,旧时商界也以“诚”来儒染。有一句谚语说“但愿世人千般好,哪管架上药生尘”,这真是一个好世道。因此,1911年之前的商人多有儒商之说。但商人毕竟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与“无商不奸”的一部分,均被政府排斥在行政体系之外,不得为官。即使花钱捐个功名,也是虚衔,可以在客套的场合显摆显摆,却始终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也就无由将他们惯于盘剥的伎俩用到行政上来。
这样大体就维护了“圣读而庸行”的读书人的整体价值观念。卫鞅变法,其中有一条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没有军功,钱再多,也只得穿布衣,胡乱摆阔就是违法。这个体系好不好?窃以为在当下,更值得推重,免得官员的“价值观”全盯在利上,滥生权钱交易,将政治搞得跟市场一般。而08年的那场三聚氰胺,让我们对儒商无限想念。
同样是08年,席卷全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使一些经济类的书籍很是走俏,据说三卷本的《资本论》很多地方都脱了销。而这期间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罗斯柴尔德家族了。这个起家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神秘的古老家族,通过发行债券、贷款等方式迅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更是控制了多个国家的金融业。当时,欧洲大陆上的每一次战争的背后,都有罗斯柴尔德家族活动的影子。许多国家几乎都要依靠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合作,才能维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这个神秘的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对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章纪《:揭秘真实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时至今日,世界的主要黄金(资讯,行情)市场也是由他们所控制。这个家族到底拥有多少财产,外界从无人知道,他们也从不向外界透露。这个家族的人行事低调,如潜伏在水溏中的鳄鱼,也同样具有鳄鱼的残忍与杀伤力。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罗斯柴尔德家族起家的血腥。老罗斯柴尔德的三儿子内森,在英国扩展银行业务,1815年,他利用滑铁卢战役,狂赚了英国人一笔,其在一天之内所取得了股票收益,相当于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总和。可他是使用在中国古人看来最无耻的办法来获取利益的,即奸诈。内森通过他灵通的讯息网络,在第一时间获知威灵顿将军打赢的消息,却装作是输了,示意手下人狂抛英国公债,当英国公债在瞬间变成一堆垃圾时,内森又不动声色的开始狂吃。第二天,当威灵顿将军打胜的消息传来时,公债身价倍增,内森也完成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最著名的、也是最无耻的敛财壮举。
中国古人讲,“君子生财取之有道”,而西方商人则是唯利是图,在这一点上说,中西文化的确融不到一块去。这使我想起春秋时期,郑国的商人弦高。他赶着一群牛去洛邑做买卖,途中遇到秦军前去攻打郑国。于是灵机一动,用四张熟牛皮及十二条牛去犒赏秦军,说是奉郑穆公之命而来,一面差人报信,最终救了郑国。且不说文化,单就利来说,中西商人之差异如此。
附:臣光曰3: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通鉴》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