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宠既积怨,闻之,遂大怒,而举兵攻浮。浮以书质责之曰:
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常窃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无贤辅,卒自弃于郑也。
伯通以名字典郡,有佐命之功,临人亲职,爱惜仓库,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二者皆为国耳。即疑浮相谮,何不诣阙自陈,而为族灭之计乎?朝廷之于伯通,恩亦厚矣,委以大郡,任以威武,事有柱石之寄,情同子孙之亲。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岂有身带三绶,职典大邦,而不顾恩义,生心外畔者乎!伯通与吏人语,何以为颜?行步拜起,何以为容?坐卧念之,何以为心?引镜窥影,何施眉目?举措建功,何以为人?惜乎弃休令之嘉名,造枭鸱之逆谋,捐传世之庆祚,招破败之重灾,高论尧、舜之道,不忍桀、纣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伯通与耿侠游俱起佐命,同被国恩。侠游廉让,屡有降挹之言;而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今乃愚妄,自比六国。六国之时,其埶各盛,廓土数千里,胜兵将百万,故能据国相持,多历年世。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方今天下适定,海内愿安,士无贤不肖,皆乐立名于世。而伯通独中风狂走,自捐盛时,内听骄妇之失计,外信谗邪之谀言,长为群后恶法,永为功臣鉴戒,岂不误哉!定海内者无私雠,勿以前事自误,愿留意顾老母幼弟。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雠者所快。
“译文”
彭宠既积怨在心,闻之大怒,举兵攻朱浮。
朱浮以书信责备他说:
我听说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常私下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无贤人辅佐,结果是自弃于郑。伯通以名字显著而主持郡政,有佐命之功,临人亲职,爱惜仓库,而我秉征伐之任,想审时救急,二者都是为国家哩。既怀疑我诬告了你,何不到京师自陈,而为此族灭之计呢?朝廷对你伯通,恩德也是很厚的了,委你以大郡,赐号大将军,事有柱石之寄,情同子孙之亲。匹夫媵妾尚能舍己以报一餐之恩,岂有身带三绶,职典大邦,而不顾恩义,生心外叛的呢?伯通与官吏们讲话,有何面目呢?行步拜起,何以自容呢?坐卧想想,何以为心呢?拿镜子自己照照,置眉目于何处呢?举措建功,何以为人呢?可惜你弃美令的嘉名,造鸱枭食母之逆谋,抛弃传给后代的福祚,招来破败的重灾,高谈尧舜之道,不弃桀纣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是很悲哀吗!伯通与耿况都起来佐命汉室,同受国恩。耿况谦让,屡有降损之言;而伯通自夸其能,以为功高天下。以前辽东有猪,生了一头白猪,猪主人异而献之,行到河东,见到所有的猪都是白的,就惭愧而还。若把你的功劳拿到朝廷去讨论,那么只是辽东猪了。今却愚妄,自比六国。六国之时,其势各盛,国土数千里,雄兵百万,所以能据国相持,经历许多年世。今天下有多大,列郡有多少城?你怎么能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这正如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是多么不自量力啊!方今天下刚定,海内希望安宁,士无论贤或不肖,都乐意立名于世。而伯通独中风狂走,自弃盛世,内听娇妇之失计,外信谗邪之谀言,长为群后恶法,永为功臣鉴戒,岂不是错误?定天下者不计私仇,希勿以前事自误,愿留意照顾老母幼弟,凡举事不要为亲者所痛,而为仇者所快。
“点评”
从上面的选文,我们看到朱浮这个人,是很有文采的。他骂人都不带个脏字的。怎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看。朱浮骂彭宠,不直接骂,而是引用一个例子,引申开去,最后就相当于说彭宠是一头猪。他是这么比喻的,说以前辽东有猪,生了一头白猪,猪主人觉得很奇怪,很稀罕啊,因而献之,行到河东的时候,见到那里所有的猪都是白的,就觉得很惭愧,也很泄气,于是弄了个大红脸回去了。若把你彭宠的功劳拿到朝廷去讨论,那么只是辽东猪了。你看看,这样的比喻,是不是非常的恰如其分啊?还有,他骂人时用的那排比句,也是气势恢宏,来势汹汹——伯通与官吏们讲话,有何面目呢?行步拜起,何以自容呢?坐卧想想,何以为心呢?拿镜子自己照照,置眉目于何处呢?举措建功,何以为人呢?这么有文采的朱浮,为什么要骂彭宠啊?当时,朱浮和渔阳太守彭宠素有积怨,后来进一步激化。朱浮这个人呢,性情矜持急躁,自视甚高,他对彭宠很为不满。他曾经以严厉的文字诋毁彭宠;彭宠也很要强,兼负其功,各不相让,结果两个人的关系就紧张起来,嫌怨越积越深。后来,朱浮密奏彭宠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接受贿赂,杀害友人,多聚兵谷,其心叵测。这个密奏,说得彭宠体无完肤。本来那个彭宠就跟他结了梁子,积怨在心,听说朱浮跟皇上说了那么多的坏话,大怒,所以就举兵攻打朱浮,给他点颜色看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浮给攻城的彭宠写了上面的那封信,结果,那彭宠更加愤怒,加大力度猛烈攻击。
那么,这个朱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朱浮字叔元,沛国萧(今安徽萧县)人。约自汉哀帝建平初年,至后汉明帝永平中年间在世。初从世祖为大司马主簿,迁偏将军。从破邯郸后,乃为大将军幽州牧守苏城,后为大司空。
他是一员武将,同时又兼有文才。他写文章,下笔如行云流水,文采斐然,论理立意,引经据典,警语时出。他的《为幽州牧致彭宠书》,也就是上面引用的那段文字,言辞犀利,脍炙人口。其中“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一句,颇为后人传诵。朱浮重视人才。在做幽州牧时,广揽州中名流,就是在王莽政权中做过官的,也在延揽之列,并从各县调集粮食,供养他们的妻子儿女。
总体看来,他别的地方都好,就是有一条,性情矜持急躁,自视甚高,结果就和彭宠干起来了。后来,那个涿郡太守张丰也举兵反叛。当时,朱浮心想,现在二郡叛逆,北州忧惧,天子必自率兵征讨。可是,朝廷只派了游击将军邓隆暗中帮助朱浮。这样一来,朱浮害怕了。他就赶紧上疏光武帝。那信写得,也是极具文采啊,他说:“今彭宠反叛,张丰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他事,及时讨灭他们。然隔了这么久,寂寞无音。纵敌人围城而不救,放逆虏而不讨,我实在困惑不解。昔高祖圣武,天下既定,还亲自征伐,没有宁息安居。陛下虽兴大业,海内未集,而独逸豫,不顾北陲,百姓遑遑,无所系心,三河、冀州,怎可传于后世呢!今秋稼已熟,又被渔阳所掠。张丰狂悖,奸党日增,连年拒守,吏士疲劳,甲胄生了虮虱,弓弩不能放下,上下焦心,相望救护,仰希陛下救生之恩。”
光武帝怎么说的呢,他下诏:“往年赤眉暴虐长安,我料他无谷必东向,后果东来归降。今料此反虏,势不能久全,贼内部必有人斩贼首。今军资未充,所以要等到麦收以后。”那意思是不来救他。朱浮可就吃了苦头喽,城中粮食吃完后,发生过人吃人的事情。好不容易到了最后,朱浮才脱身。刘秀为什么不发兵救他呢?其实,事情很明显,事情是朱浮引起来的,那是他和彭宠个人之间的恩怨,在朝廷看来,那是属于内部矛盾,你们自己解决去吧。而尚书令侯霸上奏说朱浮败乱幽州,才构成彭宠之罪,军师徒劳,不能死节,罪当伏诛。意思是彭宠举兵反叛都是因为朱浮引起的,按理说,应该把朱浮给杀了才对。可是,刘秀不忍心啊,就没有杀他,降为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
朱浮年少时就很有才能,很想振奋风化之迹。果然在后来,朱浮就给光武帝提过很多很有见地的合理化建议。
有一段时间,光武帝看着一些官员不能胜任,就以一些很微小的过错为由,免掉他们的官职,进行频繁的人事任免和调动。由于变换频繁,百姓也得不到安宁。朱浮就打算给光武帝改改这个毛病。他也挺聪明的,没有直说,而是在建武六年(30年)以出现了日蚀之异为噱头,引申开来,对皇帝进行了“说教”。他说:
“臣闻日是众阳之所宗,君上之位。凡居官治民,据郡典县,都为阳为上,为尊为长。如果阳上不明,尊长不足,则干犯日月星辰,以垂示王者。五典记国家之政,《鸿范》别灾异之文,都是宣明天道,以征验后来的。陛下哀悯海内新遭祸毒,保宥生人,使得休养生息。而今牧人之吏,多未称职,少违理实,动遭斥罢,岂不是粲然黑白分明吗?然而以尧舜的盛世,还加三考,大汉之兴,也累积功效,官吏积久,养老于官,以至子孙相因,以官名为氏姓。当时吏职,何能悉理?议论之徒,岂不喧哗?我以为天地之功不可仓促而就,艰难之业当累日才能有成。而近来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奔波于道路。由于视事经验不足,未足昭著其职,既加严格切责,人不能自保,各相顾望,不可自安。有司或因睚眦小怨以报私恨,苛求其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讥刺,所以争着弄虚作假,以求取虚名。这都是群阳骚动,日月失行的应验。物暴长者必夭折,功猝成者必亟坏,如摧长久之业,而造速成之功,这不是陛下的福哩。天下不是一时之用,海内不是一旦之功。愿陛下注意长远之计,望化于一代之后。天下幸甚。”
光武帝看了之后,就将其奏章交到下面讨论,群臣多同意朱浮的意见,自此牧守的调动就减少了。
按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其位者,都应先下给三公,由三公派遣掾史加以案验,然后降职或罢退。帝当时为便于明察,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州牧之吏。朱浮复上疏道:“我见陛下恨以前上威不行,下专国命,即位以来,不用旧典,信任州牧之官,废除三公之职,以致只要有人弹劾二千石之大吏,就加以免退,覆案不由三府,罪谴不经澄察。陛下以使者为腹心,而使者以从事为耳目,这本是尚书平决之责任,却决于百石之吏,所以群下苛刻,各自为能。加以私情容长,憎爱各由在职者所左右,都竞张空虚,以谋一时之利,所以有罪者心不折服,而无罪者反被空文所牵累,这种做法不可以经盛衰,贻于后世。”
建武七年(31年),已经转为太仆的朱浮以国学既兴宜广开博士之选,谏止刘秀在洛阳一地选博士的做法。那时候,刘秀设定了博士招考的范围,只要京城的,相当于现在北京有的单位招聘高级人才,结果只要北京户口的。你想,这样的小范围框定,能找到多少优秀人才?这个范围之外的优秀人才就被框定在外了,不能出力,不能发挥作用,实在是可惜了。朱浮说:“我听说诏书上说只招考五个人,而只取现在洛阳城里的人。求才的范围过小,人才包罗未尽,而四方的学者,也没有奔头了。”刘秀采纳了他的意见,又把招考范围放宽到了全国,无论学历高低,不管户籍所在,甚至像今天一样,连农民工也可以报考了。这都是朱浮的功劳啊。
建武二十年(44年),朱浮代窦融为大司空。两年后,以卖弄国恩被免职。又三年后,徙封新息侯。光武帝以朱浮常欺蔑同列官员,每恨他,但爱惜其功劳才能,不忍加罪。但是,聪明的朱浮还不知道危险的存在啊。到了永平年间,有人没有证据地告朱浮,显宗大怒,赐朱浮死罪。其实,朱浮的结局,是一个必然,这个必然,从他的人生轨迹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朱浮死得可惜啊。这么有才情的一个人,对国家来说,是需要的。长水校尉樊矹向帝说:“唐尧大圣,天下人都得其所,还优柔四凶之狱,厌服海内之心,使天下人知道,然后施以极刑。朱浮事虽昭明,而人们并不知道,宜由廷尉,彰著其事。”皇上也觉得很后悔。可是,后悔也没有用了,朱浮已然故去。好在,朱浮死后入乡贤祠受百代敬仰,其后人世代在萧县繁衍,他的儿子朱永为下邳太守,第六世孙朱尚为后汉吏部尚书,其后人朱敬则是唐中宗的宰相,到了南宋,部分朱氏家族移居婺源,出生在那里的明代理学家朱熹,便是朱浮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