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也。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融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融早孤。王莽居摄中,为强弩将军司马,东击翟义,还攻槐里,以军功封建武男。女弟为大司空王邑小妻。家长安中,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然事母兄,养弱弟,内修行义。王莽末,青、徐贼起,太师王匡请融为助军,与共东征。
及汉兵起,融复从王邑败于昆阳下,归长安。汉兵长驱入关,王邑荐融,拜为波水将军。赐黄金千斤,引兵至新丰。莽败,融以军降更始大司马赵萌,萌以为校尉,甚重之,荐融为钜鹿太守。
融见更始新立,东方尚扰,不欲出关,而高祖父尝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从弟亦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独谓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兄弟皆然之。融于是日往守萌,辞让钜鹿,图出河西。萌为言更始,乃得为张掖属国都尉。融大喜,即将家属而西。既到,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甚得其欢心,河西翕然归之。
是时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并州郡英俊,融皆与为厚善。及更始败,融与梁统等计议曰:“今天下扰乱,未知所归。河西斗绝在羌湖中,不同心戮力则不能自守;权钧力齐,复无以相率。当推一人为大将军,共全五郡,观时变动。”议既定,而各谦让,咸以融世任河西为吏,人所敬向,乃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是时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并孤立无党,乃共移书告示之,二人即解印绶去。于是以梁统为武威太守,史苞为张掖太守,竺曾为酒泉太守,辛肜为敦煌太守,厍钧为金城太守。融居属国,领都尉职如故,置从事监察五郡。
“译文”
窦融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人。
七世祖窦广国,是孝文皇后的弟弟,封为章武侯。
他的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从常山迁来。
窦融从小就是个孤儿。
王莽居摄年间,为强弩将军王俊的司马。
东击翟义,还攻槐里,以军功被封为建武男。
妹妹为大司空王邑的小妻。
家住长安中,出入贵戚,交结乡里豪杰,以任侠行义驰名;服侍母亲兄长,抚养弱小的弟弟,修仁行义。
王莽末年,青州、徐州一带贼起,太师王匡请窦融为助军,一起东征。
等到汉兵起,窦融又从王邑败于昆阳下,归长安。
汉兵长驱入关,王邑举荐窦融,拜为波水将军,赏黄金千斤,引兵到新丰。
王莽败,窦融率军降更始大司马赵萌,赵萌以窦融为校尉,很器重他,举荐窦融为钜鹿太守。
窦融见更始新立,东方还在扰乱,不想出关,想到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从弟也为武威太守,几代人都在河西,知道当地的风俗习惯,就独对兄弟们说:“现在天下的安危还不可知,河西富饶,以黄河为带很是牢固,张掖属国有精兵万骑,一旦发生紧急事变,杜绝黄河渡口,就足以自守,这是我们遗留子孙后代的好地方啊。”兄弟们都同意。
窦融就在当天求见赵萌,辞去钜鹿太守,要求到河西去。
赵萌向更始说了,于是得为张掖属国都尉。
窦融大喜,即带着家属到西北去了。
到了张掖,安抚结交当地豪杰,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很得四方民众的欢心,河西很快归附于他。
这时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和所有州郡豪杰,窦融都与他们厚交善待。
等到更始败,窦融与梁统等计议说:“今天下扰乱,不知结局如何。河西险要处在羌胡中间,不同心协力就不能自守。权力都是一般大,又没有一个统帅。应当推举一人为大将军,共保五郡安全,以观察时局的变化。”商议已定,对大将军人选互相谦让,都以窦融世代任河西官吏,受大家敬重向往,于是就共推窦融代理河西五郡大将军职务。
这时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都是孤立无所党属,就共同以书信告示他们,二人即解下印绶辞去。
于是以梁统为武威太守,史苞为张掖太守,竺曾为酒泉太守,辛肜为敦煌太守,厍钧为金城太守。
窦融仍居属国,兼任都尉职务不变,配备从事监察五郡。
“点评”
窦融(前16—62年),字周公,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人,受到光武帝以及后人的崇高爱戴。
窦融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但是他志向很远大。王莽居摄年间,任强弩将军司马,参加了攻翟义、平槐里的战斗,因军功被封为建武男。
这个窦融,是很有涵养的。他内修孝义,外接豪杰。由于父亲早逝,他敢于担当,悉心侍奉母亲兄长,关心培育弱弟,有名于时;而他居住长安,出入权贵,连接闾里豪杰,尚气慕侠,也见重于世。王莽末年,青徐兵起,王莽太师王匡请窦融任助军,出兵东征。
后来,汉兵起,窦融随王邑军在昆阳大败,撤归长安。汉兵长驱入关。在王邑推荐下,窦融被任命为波水将军,赐黄金千斤,引兵进驻新丰。王莽失败,窦融率军投降更始大司马赵萌,也就是更始的老丈人,任校尉。赵萌十分看重他,推荐窦融为钜鹿太守。
窦融见更始帝新立,东方尚在乱离之中,加上窦家累世在河西,习知当地风俗,因而不想出关。他对兄弟们说:“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后汉书·窦融列传》)兄弟们都认为他言之有理。
于是,窦融就去找赵萌谈自己的思想工作,说自己不想到钜鹿郡,而想出守河西。赵萌替他奏明更始帝,更始帝觉得可以,于是就任命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武帝时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窦融大喜,立即带领家人西行。到任后,他安抚百姓,交结豪俊,对羌人示以恩信。于是吏民拥戴,河西归心。
那期间,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以及州郡中英彦之士,都和窦融关系很好。这么看来,窦融是很有社交能力的,能够搞好与周边的关系。年轻在家时就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关系融洽嘛。到了更始政权败亡后,窦融召集梁统等人商量,说咱们兄弟几个在这里,不安全啊,你看看哈,现在局势这么混乱,咱们不抱起团来形成强有力的拳头,说不定就被人家给蚕食了。与其那样,还不如推举出一个首领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这样,就谁也不怕了。
大家都很赞成,于是,窦融就成了那里的头领,其优秀的组织才干得到了充分展现。
河西这块地区,民俗质朴,而窦融等为政又比较宽和,于是,上下相亲,安定祥和。平时,军民一起习练兵马骑射和烽燧之警。一有外兵侵犯,窦融就自己率兵与诸郡兵士前去救助平定。后来,匈奴和羌人都震服亲附。安定、北地、上郡百姓为避灾荒兵火逃到这里来的,也越来越多。
窦融除了具有较好的社交能力和优秀的组织才能,更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他时刻注意时局的变化。后来,窦融就听说了光武帝刘秀即位,他前后一思考,觉得归附刘秀应该是最好的出路啊,于是,便决心归附。可是,从西到东,路途太遥远了,正巧当时隗嚣先归附汉室,称建武年号,窦融一想,既然这样,我等便依从隗嚣,受汉朝管理,不也一样吗?
于是,窦融就率领河西人归附了隗嚣。
可是,人心隔肚皮啊。隗嚣表面上虽顺应官民将士的心愿归附光武,内心却存有异志,有他自己的小九九。很快,他派了一个口才很好的舌辩之人张玄游说河西。那个能说会道可以获得金话筒奖的张玄对窦融说:“更始帝刘玄事业已成,却转眼败亡,这已清楚地表明刘姓不可能再复兴了。再说了,我们一旦受制于人,自失权柄,后果不堪设想啊,到时候我们将会悔之莫及!如今天下豪杰争锐竞胜,雌雄未决,我们应该各自占据土地,与陇蜀势力结合,胜利了,可为六国;就算失败了,至少也能如尉佗一般割据称雄。”
这可是大事啊。窦融赶紧召集豪杰和太守们商量此事,有智之人都说:“刘秀天命所归,而且,在目前天下称帝的人当中,他的土地最广阔,甲兵最强盛,号令最严明,别人远远比不上。”诸郡太守的宾客们,意见略有分歧。窦融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东归光武帝刘秀,建武五年(29年)夏,派遣长史刘钧向光武帝通诚献马。
起初,光武帝闻河西完富,地接陇、蜀,常欲招之以逼迫隗嚣和公孙述,也派使者来给窦融送信,正好使者在路上遇到了刘钧,于是便跟他一起回到洛阳。
光武帝接见刘钧,心中异常高兴,他盛情款待刘钧之后,便命他带着自己亲加玺印的书信回河西,信中非常坦诚直率地向窦融分析了形势,劝他拿定主意,早作决断:“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长史所奉书献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诸事具长史所见,将军所知。王者迭兴,千载一会。欲遂立桓、文,辅微国,当勉卒功业;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今之议者,必有任嚣效尉佗制七郡之计。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今以黄金二百斤赐将军,便宜辄言。”(《后汉书·窦融列传》)并任命他为凉州牧。
光武帝玺书一到,河西震惊,全体官员将士都佩服光武帝明察万里之外,洞见徘徊之情。窦融又派刘钧上书光武帝,表明自己决意附汉,并无徘徊观望之心。窦融还派弟弟窦友去回信,可是,窦友到了高平,隗嚣反叛,道路隔绝,只好转回,于是再派司马席封偷渡至汉,终于把信给送到了。汉武帝又命席封带信给窦融、窦友,真诚地给予安抚慰问。假如当时有手机或者电报,那该多好啊!这一番辛苦周折也就省却了。当然,这样的辛苦周折,反而更加彰显出窦融的诚心诚意,也可以看见他的高瞻远瞩,明辨是非曲直。
窦融的睿智,还表现在写信给隗嚣责备他不该叛汉上。意思是说,男子汉大丈夫办事哪有这么办的呢?出尔反尔,这样做实在不好。你还是从长计议,弃暗投明吧。
可是,孤注一掷的隗嚣不听窦融的意见。窦融便和五郡太守一起厉兵秣马,上疏光武帝,请示日期,准备出兵进击隗嚣,为汉廷效命。好言相劝,你不听,那没有办法,我既然归附了大汉,你是反叛,那我就请命收拾你!
光武帝见窦融如此忠诚,深为嘉美,专门派人给他送去外属图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并下诏给他,诏书中先表彰窦氏与自己的亲戚关系以及窦氏祖上对汉王朝的贡献,然后说,有人从天水来,把窦融写给隗嚣的信抄来了,读后令人痛入骨髓,“畔(叛)臣见之,当股栗惭愧,忠臣则酸鼻流涕,义士则旷若发蒙。非忠孝悫诚,孰能如此;岂其德薄者所能克堪”(《后汉书·窦融列传》)。诏书中还指出,隗嚣见窦融不肯帮助自己,肯定会造作离间之言,而朝廷中也可能有人因为不了解本意,传言乖实,令人失望,请窦融有思想准备。最后,诏书中表示,关东已经平定,大军即将西征,请窦融整顿士马,准备配合大军,一起建功立业。
更始年间,先零羌封何等部曾杀死金城太守,占有其郡,因而隗嚣派来使者,贿赂封何,与之结盟,想调发封何兵众,以拒汉兵。窦融等乘部队便利,击破封何,斩首千余级,得牛马羊万头,谷数万斛,因并河扬威武,等待光武帝亲征。
光武帝见窦融恪守信用,大加赏赐。命右扶风官长修理窦融父亲的坟茔,用太守之礼祭祀,并几次派人,赏赐窦融四海珍奇之物。这就是诚意啊。双方都是真诚的。两口人一起过日子,也需要一个磨合期,何况是这么大的事情呢?所以,在有诚意的基础上,要把细节做好。空有诚意,还显虚空,要有实际的行动。如此看来,窦融方面开始主动出击,做好攻打隗嚣的准备了,而光武帝这边,修理窦融父亲坟茔,用太守之礼祭祀,也足可感人肺腑啊。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和什么人相处,首先要以诚相待,诚心诚意地为对方着想,诚心实意地为对方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事情。细节,最能够体现出真情来。
这年秋天,隗嚣侵扰安定郡,光武帝准备亲自率兵西征,先通知窦融,令他做好接应的准备。窦融得到命令,立即出兵到姑藏。但不巧,天降大雨,道路断绝,而且隗嚣也已退兵,因而汉军未发。窦融回驻原地。
窦融担心此后汉朝不再出兵,上书给光武帝,说明利害:不能就这么算了啊。这样会让他们觉得东方有变故,他们就有文章可做,会生变故的。要打,就真的打他个人仰马翻,打他个片甲不留,打他个永世不得翻身。
光武帝觉得很有理,于是,建武八年(32年)夏,光武帝亲自西征,窦融闻讯,率步骑数万、辎重车五千多辆策应,在高平第一城会师。在拜见光武帝之前,窦融先派手下人去请教会见礼仪。当时,戎马倥偬,兵战连年,诸将三公交错于路,因而礼仪疏简。光武帝得知窦融先问礼仪,十分高兴,于是宣告百僚,置酒高会,用特别优厚的礼节接待窦融等人。任命窦融的弟弟窦友为奉车都尉,堂弟窦士为太中大夫。接着,光武帝与窦融一起进军,隗嚣大败,城邑都归降了汉朝。光武帝为回报窦融所建的大功,封他为安丰侯,封窦友为显亲侯。
陇、蜀平定之后,朝廷下诏,命窦融率五郡太守一起到洛阳奏陈事务。于是,窦融等奉诏东行。几个月后,任命他为冀州牧,又过十几天,升任他为万司空,赏赐优厚,恩宠无加,倾动京师。
窦融因为自己本非光武帝旧臣,而位在功臣之上,所以每次进见,容貌都非常卑恭,言辞也特别谦逊。光武帝见他能识进退,对他愈加亲厚。窦融为人一向谨慎小心,如今久居高位,心中不安,屡次辞让爵位。他先通过侍中转达,然后自己上奏,说年事已高,儿子又不争气,因此不愿再位列诸侯,也不愿把侯爵传给儿子。不久,他又请求进见皇帝,面陈此事此情,皇帝猜测出他的心思,没有召见他。那意思是,老窦啊,何必呢?呵呵,不碍事的,好好做你的官就是了。
一天,朝会完毕,诸臣退出,窦融逡巡滞留,光武帝知道他又要辞让,就命手下人请他出去休息,不让他上言。后来,皇帝召他议事,预先对他说:“日者知公欲让职还土,故命公暑热且自便。今相见,宜论它事,勿得复言。”(《后汉书·窦融列传》)于是,窦融就不敢再请求了。这可真是有意思啊。当然,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明帝即位之初,窦家同时在朝的,就有一名三公,两名侯爵,三名娶公主为妻的,四位二千石等级的官员。在京师,祖孙官府相望,甲第连云。当时外戚、功臣无人能比。
明帝永平二年(59年),窦融的堂侄护羌校尉窦林犯罪被杀,明帝下诏书切责窦融。窦融惶恐不已,上书请求离职。明帝命他归家养病。第二年,窦融交上卫尉印绶。
窦融在宿卫任上十多年,年纪老迈,子孙放纵妄诞,多行不法。长子窦穆交结轻薄之徒,嘱托郡县,甚至矫称太后诏命,贴乱政事。明帝大怒,把窦穆等官职全部免除,命携家属归其故郡,只把窦融留在京师。窦穆等西行,到达函谷关,皇帝又下令命他们回京。正好,窦融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谥戴侯。其弟之子窦固、曾孙窦宪皆为名将。
纵观窦融的一生,史家评论说,窦融善于把握机遇,他“始以豪侠为名,拔起风尘之中,以投天隙,遂蝉蜕王侯之尊,终膺卿相之位”(《后汉书·窦融列传》)。窦融善于自处,明哲保身。他任职朝廷、位高爵显之后,虽乏经国之术,但却明于进退之礼,谦逊谨慎,放远权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表现出过人的谋身之智,因而特蒙光武优渥礼遇。只可惜子孙骄纵,终致衰微,良足叹惋!
如此看来啊,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什么样的位置,自己的事业建树是一件重要的事,而对子女后人的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啊。子不教父之过嘛。假如窦融能够在对子女后人的管教上多下些工夫,让他们都有出息的话,那么,他就真的堪可称为完人了。
为人父母,切不可忽略了子女的家庭教育。这是窦融给我们的教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