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见钟情英雄相惜
“原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从至广阿,光武舍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光武悦。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
十三岁时,就能朗诵诗篇,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也游学京师,邓禹虽年幼,但见到光武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与他亲近交往。
数年后回家。
等到汉兵起,更始即位,豪杰们多荐举邓禹,邓禹不肯相从。
后来听说光武安定河北,邓禹就驱马北渡黄河,追光武到邺县。
光武见到邓禹很欢喜,对邓禹说:“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权,你远道而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愿做官。”光武说:“即便这样,想干什么呢?”邓禹说:“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得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于史册哩。”光武大笑,就留他睡觉闲聊。
邓禹进言说:“更始虽然定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流,劫辄以万数,三辅一带,往往群聚假借名号。更始既没有挫败过他们,而他们也不听指挥裁决,各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发财,争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四方分崩离析,形势清楚可见。明公虽然建立了辅佐王室的功劳,恐怕也难成大业。为今之计,不如延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光武帝大悦,因此令左右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
让他住宿在帐中,共同商定策略计划。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从蓟到信都,派邓禹征发各郡国的“快速部队”,得数千人,令他亲自率领,另去攻拔乐阳县。又跟光武到广阿,光武住在城楼上,打开地图,指示邓禹说:“天下的郡国这样多,如今仅得了一个,你以前说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为什么呢?”邓禹说:“现在海内混乱,人们思念明君,就像婴儿思慕慈母一样。古代兴大业得天下的,在于德的厚薄,而不是土地的大小。”光武很高兴。
当时任用将领,多访问于邓禹,邓禹所荐举的人才,都能才职相称,光武认为邓禹知人。
“点评”
邓禹少时敏慧,十三岁便能诵诗。后来,他到长安去上学。那时候,刘秀也在那里上学,结果,两个人就于长安相遇。没有想到,长安一遇,两个人竟然结下了一世情谊。
在长安的时候,邓禹虽然要比刘秀小,可是,他聪慧过人,从第一眼看到刘秀,就觉得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于是,就一直跟随着他。好几年之后,才回家去了。
公元23年,刘玄称帝,年号更始。乡里豪杰纷纷对邓禹说,你也起事吧,跟着更始干也挺好的。可是,邓禹摇了摇头,不肯从。
后来更始帝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不久命刘秀往定河北镇抚州郡。邓禹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立即跑去和刘秀相见。刘秀也很高兴,两人晚上睡在一起,彻夜长谈。
邓禹对刘秀说,眼下,到处起兵,不过,多数都是平庸之人,不是为了一时之财,就是为了一时之名,我看透了这些人,大都没有出息,成不了什么气候。就连这个更始,庸碌无能,估计也不成大器。目前的这个形势下,您最好是招揽各方贤士豪杰,恢复汉高祖的伟业,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您一定行的。
刘秀听了,非常高兴,觉得他说得非常深刻也很有建设性,就更加敬重他。之后,吩咐左右称呼邓禹为邓将军,每当遇到什么大事、难事,刘秀总是要和邓禹商议,听取他的意见。
不久之后,河北割据势力王郎起兵反叛,邓禹随刘秀被迫逃离,从今北京城西南角跑到了今河北省邢台西南,得军数千人,令邓禹率领,攻拔广阿,广阿在今河北省隆尧东。刘秀指着地图,对邓禹说:“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意思是说天下那么多郡国,现在我们才得到一个小地方,你还说我能成大事,得天下,那是从何说起啊?
邓禹说:“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意思是说能成大事的人,不在于得到的地盘有多大,而是在于他的品德有多高多厚。而您德高望重,指定能行的。
刘秀闻后非常高兴,他觉得这个邓禹啊,眼光独特,有前瞻性。这期间,刘秀选任将领,多先征询邓禹意见,而邓禹举荐的人,一个比一个要棒。邓禹的聪明才智,让他看人准、看事准,从而,深得刘秀爱戴。
二、德高而望者众
建武元年(25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进取河东(山西省南部地区)。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夺获大批军资粮秣。继而又率军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但数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更始一看,那还了得啊,于是就让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一起来对付邓禹。
开始的时候,邓禹失利,樊崇战死。天黑后双方停战,军师韩歆和诸将见自己的部队气势受挫,都纷纷说,赶紧趁着夜色,撤退吧,不然,可就错失良机了。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啊,咱们现在打不过他,就赶紧撤吧。
可是,邓禹不从。为什么呀?邓禹的眼光是独特的,他客观分析了一通,认为王匡之军虽多,但势不强。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进攻之机,邓禹重新组织了队伍,调整了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尽出其军攻打邓禹,邓禹令军中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等到王匡的部队来到营前的时候,猝然击鼓,全师猛扑,来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结果大破王匡军。王匡军落荒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大获全胜,于是,就平定了河东。
就在这个月,刘秀在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即帝位,派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
那一年,邓禹才刚刚二十四岁。
河东平定了之后,邓禹又率得胜之师于汾阴(今山西省宝鼎)渡河,入夏阳(今陕西省韩城东南)。更始十万兵力对抗邓禹,结果大败。这时候,赤眉军已进入长安。赤眉军军纪不好,烧杀抢掠,就是一帮子土匪,百姓不知所归。但是,老百姓听说邓禹的部队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扰民,不坑民,于是,就纷纷投奔到他这里来。正所谓品德如磁石,品德越高,磁力越大,归附的人越多,敬仰的人也越多,真乃德高而望者众也。
三、有一种态度叫淡定
这时候邓禹手下纷纷劝他入关,直接进攻长安,把长安给搞定。可是,邓禹却很谨慎,他想了想,说不行啊,现在,我们虽然人多将广,可是,说实在的,能打仗的人不多,粮食也紧缺。赤眉军刚进长安,抢了不少东西,军资充沛,加上一个个正在兴奋劲儿上,还不能打啊。现在,我们最好是休兵,养精蓄锐,并且瞅瞅他们的死穴在哪里,这样才有胜算。
邓禹从大局考虑,就没有急于进攻长安。
可是,这时候光武帝因关中未定,而邓禹又久不进兵,遂下诏催促邓禹进兵长安。可是,邓禹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出兵攻打长安。他留将军冯愔、宗歆守枸邑,自己带着主力部队平定北地(今甘肃庆阳和宁夏吴忠一带)。但冯愔、宗歆二人争权相攻,来了一个窝里斗,冯愔把宗歆给杀了,并且开始反击邓禹。邓禹那个气啊,于是,赶紧遣使问计于光武帝。一个月后,冯愔被收拾了。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遣使者更封邓禹为梁侯,食四县。
后来,赤眉内乱,西走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邓禹探得长安空虚,觉得时机成熟了,开始进攻长安,结果自己大败。
建武三年(27年)春,奉刘秀之命进击赤眉的邓禹,因“惭于受任无功”(《资治通鉴》卷四十一),率部至湖县(今陕西潼关东),邀冯异共同迎战赤眉军。冯异认为赤眉军势力很强,打算先放他们过去,然后东西夹击,杀他个片甲不留。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计谋,也是邓禹找回面子的良机。可是,邓禹手下有一个邓弘,这个人是个急性子,邀功心切,急于迎战。结果,赤眉军假装失败了,军械粮草什么的丢得到处都是,逃跑了。这边一看,胜利了,就赶紧去缴获战利品,纷纷抢着吃车上的豆子,结果发现,那车上哪里有多少豆子啊,上面装的全是泥土,只有表面覆盖了一层豆子。种种迹象表明,中计了!可是明白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人家绿林军杀了个回马枪,杀得邓弘军大败。邓禹、冯异合兵跑来搭救,赤眉军又逃跑了。邓禹复战,结果又是大败,死伤三千余人,只带二十四骑逃归宜阳。邓禹因此战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绶。数月后,拜右将军。
建武十三年(37年),天下平定,光武帝加封功臣,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光武帝因邓禹功高,又封其弟邓宽为明亲侯。
中元元年(56年),邓禹再行司徒事,即行宰相之职,这在东汉功臣中是罕见的破例之举。汉明帝即位后,以邓禹为先帝元勋,拜为太傅,当年病逝,终年五十七岁,谥元侯。
邓禹早年虽与光武为布衣之交,但在中兴功臣中,他既非首事之臣,也不如后来吴汉、贾复等人功绩显赫,其之所以居中兴功臣之首,盖以运筹帷幄之功居多。回顾他的一生来看,他曾协助光武,初定取河北以成帝业之谋。后来以知人荐贤名世,并在一系列决策性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其实,在邓禹众多的性格元素中,其淡定的态度,还是很值得肯定的。怎么说呢?邓禹功勋卓著时,是淡定的,式微降职后,也是淡定的,重新高就时还是淡定的。邓禹有十三个孩子,他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也是成功的,让他们在功名利禄面前,学会淡定,不谋私利,让其各守一艺,也就是一个人学一样自食其力的本领,也就是今天的职业技能。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也是很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