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家谱》这首诗带有浓厚的历史的味道。“家谱”本身就是历史,而“虚构”的家谱则是表明诗人对这样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意味的历史承载物有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就这些想象只是诗人的主观遐想而言,这一切就带有了虚构性质。是的,一个家谱能说明什么呢?一个梦?一个朝代?一条河流?以前某一个时刻的一只鸟的飞过?这都是鲜活的东西,就像被火柴照亮的时间,这个家谱给我们照亮了遐想的历史。
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他们总有一个困惑,他们是怎么来的?他们的祖先是谁?祖先以前是什么样,是什么状态?从一个哲学意义上的人来说,他们也有类似的困惑,人是怎么来的?人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支持他们生活的动力是什么?现在的人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这实际从两个层面说明了这首诗的主要用意: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文化;二是通过这个历史的关注我们应该思考更多关于民族与个人存在意义的哲理问题。诗人眼中的家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旧物件,通过他的凝神观照,这家谱具有深沉的文化积淀和厚重的历史遐想。
家谱对诗人的震撼犹如穿过身体的感觉,又如黑暗中火柴忽然照亮了心灵,因为电光石火之间,闪过的是一部丰厚的历史:有国家的,有人种的,有家族的,有具体生活场景的。他看到了象征民族起源的大河,想到了神话中的抟土造人,想到了古代城中的市井闲话,想到了家族的繁衍,想到了在国家政治中委曲求全养活“我”的父亲,唤起了关于自己祖父的模糊的记忆,从 300年前的生活场景到 3000年前的耕种场面,从山东到江苏到上海,从文盲、秀才到土匪、小业主,家谱跨越时空,包罗万象,向我们展示着无尽的文化传承。就在我感动得呼唤这些眼前的祖先的时候,他们都消失了,诗人哀叹不能再见到这些生动的场景就像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
诗人对文化有莫名的感动,想到这些具体的场景,忍不住要亲身参与到这些日常的文化历史瞬间,这源于诗人才情的敏感,他总能在诸如家谱这样一些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小东西中体味到丰富的历史蕴含。而对于一个出生于如此悠久历史的民族的个体来说,不能身临其境地体验祖先的生活也确实是诗人的一大遗憾。所以诗人只能调动想象,梦回唐朝,来圆这文化追寻的梦。正如诗评家程光炜所说:“逼迫诗人的不是生活的问题,而是来自生活之外的玄想,他的诗不属于此时此地,他的思想也不受一时一地的约束。 ”(程光炜《西川论》)正是在诗中,诗人才能达致极度的自由,任想象驰骋,带读者体验这远古的历史、文化和人的起源。
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恰恰是这首诗典型的艺术特征。吴思敬对西川在诗的意象营造上有这样的评论,他说: “(西川)善于把智性的感悟与富于象征性与隐喻性的意象结合起来,使其诗作不再是直线式的指陈,而是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多种元素的交错与纠结,从而构成厚重的张力之网。”在这首《虚构的家谱》中,西川诗歌意象的营造完全就如吴的描述,“虚构”的动力就是诗人“智性的感悟”,而“家谱”就是他所选取的富于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意象。在家谱这样一个颇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意象上,诗人合理地虚构想象,使得诗歌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自由展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关于历史、人种起源的历史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