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地与诗人》是海子的一首抒情短诗,作为一个“麦子诗人”,海子对麦子以及相关的意象情有独钟。在 1985年他所写的一首《麦地》里,海子就给它赋予了深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性的场所,而是代表着诗人的理想。正如西川所说:“海子是农民的儿子,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 ”(西川:《死亡后记》)尤其是自身于大都市中,作为农民的儿子,海子无所适从,就更怀念故乡的泥土和故乡的朴实情感。作为一种对农业社会以及价值观念的乌托邦式的怀想,这种“农业背景”往往超越了个人的生活场所而具有“人类”的意义,如《麦地》所写:“我们各自领着 /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 /的孩子在河流两岸 /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 /洗了手 /准备吃饭。”诗人的描写把这种乡土情感普泛化了。“麦地”作为理想形态的象征是以对“城市”的指涉为基础的,理想形态在“城市外面”。由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或农业范围不断缩小为代价的,这种指涉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个体的某种典型心态:用传统来对抗现代。由于这种对抗在海子诗歌中多有体现,也不妨将它看做海子诗歌写作的一种基本的或独特的心理因素。
《麦地与诗人》一诗里,诗人设置了“询问”和“答复”的结构。全诗共十节,分为两部分,询问部分五节,答复部分五节。“询问”和“答复”两个词又单独成节,将这两部分分隔开。这种结构上的安排使诗意的表达十分清晰。在询问部分,我们应关注几个意象:雪、太阳和麦地。诗人在麦地上奔跑,雪和太阳放射出光芒,照耀着诗人。麦地在诗人脚下,太阳在头顶放射光芒,这三个意象构成了诗人的生存空间,成为诗人精神家园的象征。诗人的精神家园是在田野,在雪地,在阳光下,这都透露出诗人回归乡土自然的思想。对这个精神家园,诗人也抱有无限的感恩,所以他吟唱自己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那么麦地、光芒、阳光、雪地这些意象代表了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呢?诗中也有所表露:“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农村、自然和乡土代表着美好的愿望,代表着善良的心意,这就是它们在诗人心目中承载的价值。在这一部分中,诗人使用第二人称,借助抒情主人公之口,大喊道:“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并三次重复“你无力偿还”,这种逼问实际是诗人的自问,显示出诗人深深感恩的内心情感。
在第二大部分“答复”中,海子又转换为第一人称,向麦地倾诉内心的痛苦:“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麦地养育了我,给我生命,给我前行的力量,我无法面对世界,只好回归麦地,在麦地上的休养回忆,只能激起自己内心的愧疚。实际上麦地并不会质问主人公,诗人只是用这种表达技巧来传达自己在外部世界遭受的苦难。所以,主人公说麦地是“神秘”的质问者。“我”这大地的儿子,回到你这里,并非两手空空,我的痛苦就是“我”“放射的诗歌和光芒”。也许诗人生命的绝响是报答麦地的最后的礼物。诗歌的两大部分在人称的转换上非常巧妙,为诗歌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提供了极好的叙述方式。
诗中的“询问”指向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现世的诗人,“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海子曾写过一篇《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其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在贫乏的年代,诗人何为? ”“询问”所涉及的大致也可作如是观。“无力偿还”蕴含的意义实际就是:为什么在现世,诗人那么软弱无力?诗人到底有什么用?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答复”的含义了。“答复”首先回答的是诗人并没有回避现世的“质问”。在现世,诗人是“痛苦”的,“我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而且我也有我满心的收获:“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这收获对于海子这样的诗人来说就是“麦地啊,人类的痛苦 /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现世,不是诗人无能为力,而是因为“人类的痛苦”太过强烈,诗人根本就无从解除它,他不能不以一种无能为力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接受着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质问”,但诗人的愤慨必将在诗中回报,这集中体现了海子理想主义的殉道精神。海子从麦地出发,从民间树立起生活的理想价值,在他的诗歌中喊出了民间的理想主义,在他的关于麦子的诗歌创作里,麦地成了他的“乌托邦”,他也宁愿去为这乌托邦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