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林—青纱帐》作于 1962年,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正处在极度困难的时期。郭小川创作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他的革命战友和全国人民发扬战争岁月中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困难情况作斗争。
理解这首诗,我们要抓住两个独特的意象——“甘蔗林”和“青纱帐”,作者巧妙地将青纱帐和甘蔗林这南北互不相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相互映衬。诗中的“青纱帐”象征着革命战争年代,“甘蔗林”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年代。诗人以“甘蔗林”和“青纱帐”两个自然意象,串联起不同时代(过去和现在)、两个空间(南方和北方)的生活场景,使“继续革命”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内在联系,歌颂了继往开来、代代相传的革命传统,抒发了对老一代永葆革命青春,新一代健康成长,新老两代并肩战斗,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欣慰之情。
诗歌一开始就将“甘蔗林”和“青纱帐”拟人化了,“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抒情主人公之所以对甘蔗林感觉严峻正是因为它使人想起在北方青纱帐战斗的岁月,而北方的青纱帐虽然不在眼前,却能引起主人公深情的回忆。抒情主人公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情感线索开始回忆过去,抒发内心的激动之情。
主人公对比了青纱帐和甘蔗林的异同:都有浓阴有琴声,都脉脉情深,但黑暗肃杀的时代已经过去,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甘蔗林的香甜已经取代了青纱帐的艰辛,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只能在甘蔗林集会,重温“昔日的风云”,接着诗人以“可记得?……”领起,一连四节,用来回忆战争年代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在青纱帐里,同志们保持着乐观精神,觉得“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他们坚信革命必定胜利,憧憬着新社会的幸福生活,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他们深深地爱着自己战斗过的家乡,他们誓言:“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秆粗粒圆”。在胜利时,革命者立下誓言: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这四节以排比的方式回顾了光荣的革命经历。
接下来诗歌又用两节描写战友们当下的境况,抒情主人公带着人们回到现实中,他坚信,战斗在新岗位上的战友们,一定能够在新的困难面前夺取胜利,诗人用并列的两节向战友们发出了战胜新时期困难的号召:“我知道,你们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最后一节内容和第一节相同,形成前后照应,抒情主人公又回到回忆的起点,同时紧扣“甘蔗林—青纱帐”这一主题线索。
诗中运用了大量铺陈排比的句式,描绘广阔的时代画面,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热情地赞颂火热的革命生活。这一连串排比句,反复咏吟,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雄浑气势,表达了诗人浓郁的缅怀之情,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能忘记过去的严峻岁月,不能忘记“青纱帐”的养育之恩,更不能忘记革命传统。这种铺陈排比的辞赋体诗歌的写作形式适合了郭小川革命赞歌写作的需要。在意象组合上,诗人也追求严整好看,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多以反复对比的手法和对偶的句式出现,例如:“南方的甘蔗林”与“北方的青纱帐”,“肃杀的秋天”与“繁华的夏日”,甘蔗林的“香甜”与青纱帐的“严峻”等等,两两相比,两两相对,充分揭示了两个时代的特点。这些整齐对称的意象,互相映衬,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和抒情气氛,传达出诗人回旋反复,深沉浓重的思想感情。
谈到诗歌严整的体式,我们不能不说到郭小川在诗歌体式上的贡献。“新辞赋体”就是郭小川革新的一种诗体,是他继承、改造楚辞、汉赋的体式特征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新辞赋体”诗在体式上的基本特征是每行诗的句式集短为长,每节四行,一、三行,二、四行句式保持相同,呈对称分布;采用半逗律,押韵严格,停顿齐整,节奏鲜明,文辞追求华丽绚烂;采用铺陈、排比、复叠、对偶等艺术手法咏物抒情,层层烘染、韵味绵长。“新辞赋体”有利于表达广阔的生活内容,抒发热情豪迈、雄奇磅礴的内心情感。“新辞赋体”诗歌格凋雄浑明朗,风格壮美,激情之中常常包含着哲理和政论的思想内涵,《甘蔗林—青纱帐》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郭小川在诗体上积极探索,还写过“楼梯体诗歌”。“楼梯式”的抒情诗体最早是前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独特创造,传入中国以后,对新诗史上的众多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郭小川和贺敬之在田间等解放区诗人已取得的创作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形式与韵律,将这种外来的抒情诗体最终改造成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主要艺术形态。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就是楼梯体式诗歌成功的试验,特别是其中的《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以跳跃的句式和鼓点般的节奏,表现了高昂的意志和饱满的热情,宜于朗诵和宣传鼓动,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楼梯式”的“政治抒情诗体”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