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这首诗整体形成一种象征:星星是光明的象征,是激励人们寻找光明的力量的象征,也是慰藉人们心灵的一种情感力量,也是人们生活的最高目标。但诗歌的整体叙述却是最终希望大地没有星星,最终光明普照大地。这就具有十分明确的时代影射:在一个黑暗年代,人们只能通过星星照路,而希望一个没有星星的时代,就是想要脱离这样一个黑暗时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星星的变奏”中,它是怎样幻化出诸多的象征含义的。
星星代表光明,它是暗夜中照亮行人内心,给人温暖的精神寄托。这种含义还有进一步的延伸,因为如果在大地充满光明的情形下,在光明不再成为追求时,人们更希望“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星星本身的光已经不重要。这实际是让诗歌回归到纯粹的审美,到那时,日月星辰的起落没有任何光明与黑暗的指示与隐喻,而只是人们诗意审美的对象。
诗人在诗中既赋予星星以社会含义的隐喻,又希望能消解这种隐喻。这实际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不再需要政治争斗,一切意象回归纯粹的精神性,成为人们自由审美的观照物,人们不需要在诗中寄托社会含义,而可以在这些事物的形象的观照中获得新的自由,这当然是诗人的一种美好的期冀,也是诗人在短短一首小诗中表达复杂的象征含义的一种艺术设计。
另一方面,星星的精神在人们的现实追求中变身为诗歌和文字,也意味着人们除了天空中的星星,也可以在自己的内心追寻光明。因为这诗歌和文字是人们内心呼唤光明的产物,它是人们争取光明的手段。这星星的光明还可以在人们的实际的社会行动中降临,因为“飘动的旗子”,还有“火”,在它们中间都会迸发出“金黄的星星”。“飘动的旗子”和“火”这两个意象实际是代表了人们在社会中追寻光明的社会行动,这些意象象征着革命的含义。而所有这些人为的光明的追求,最终都会迸射出人们心中的星星,这些星星会“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这样在这首短诗中至少有三种星星,一是天上的星星,它在诗歌中成为诗人的意象象征物;二是来自于人们心中的“星星”,光明不能只靠天体星星,要靠我们的内心的诗歌和文字迸发出的光明的星星;三是代表一种社会行动的“星星”,它是红旗,是火,它在烧落严冬夜晚的“冻僵”时,也会迸发出耀眼的星光。经过这三种星星的锻造,我们才会迎来失去任何庸俗的政治含义的纯美的“星星”。
朦胧诗人中多有这样光明的期盼,就像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种诗句带给人的是硬朗、坚毅和决绝,而江河的这一首却和风细雨,带给人美的憧憬和享受。如果说顾城的诗句让人想到的是漫长的寻光之路,那么江河的诗则是更多地描绘了“大地一片光明”后的诗意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