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上某个领导岗位,座位还没坐稳,就迫不及等地逞露权力,显示威仪……更有的人靠着后台硬,加上自我感觉良好,更是权显权外都要伸手抓一把。实践证明,这样的人大多昙花一现,不能长久,只有懂得藏权之道的人,表面上谦恭礼上,威力却尽量在无声之处,这才真正是修炼领导学问的佼佼者。
留面子,其实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般讲上司十分注意自己在公开场合,特别是在其他领导或者众多部属在场时候的面子,领导行使权力的角度讲,以维护自己权威的需要。
如果管理者的意见使上司感到难堪,即使他是出于善意的愿望,即使他的确是“对事不对人”,但其结果却必然是一样的:使上司的威信受到损害,自尊受到伤害。
威信受到损害,便会使权力的行使效力受到损失。它影响到上司在今后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方面的决定权和影响力。因为人们不禁要问,他说的是否都对呢?是否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这样,下级在执行中便多了几分疑虑,这必然会降低领导权力的有效性。因为服从越多,权力的效果就会越好。行使权力必须要以有效的服从为前提;没有服从,权力就会空有其名。
自尊受到伤害,是最伤人感情的,因为它触动了人最为敏感的地带,挫伤了“人大所以为之”的信条。在公开场合丢面子,这说明上司正在失去对下级的有效控制,于是,人们不禁对他个人的能力乃至人格都产生了怀疑。因此,无论是谁,身处此境,最先的反应肯定是怒火中烧,而不是理智地对意见内容的合理性的分析。那么,此后的一系列举动肯定都是很情绪化的,即使他很有面子、很得体地将这件事掩饰过去。情感上的愤怒依然是存在的,这个阴影将会把你美好的印象浸没,使你在后来饱尝麻烦,悔恨不已。
唐代,魏征也算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了,一向为唐太宗所重用,却也因为面子受损的事几次险些丢了性命。
一次上朝,魏征当着朝臣之面犯颜直谏某事,顶得唐太宗面红耳赤,大丢脸面,但唐太宗还算是一个清明有为的皇帝,考虑到自己曾叫大臣“事有得失,毋惜尽言”,所以当堂不好发作。但罢朝之后,却是怒气冲冲地嚷道:“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他要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廷羞辱我。”皇后闻言心中大惊,因为唐太宗就有过因不听大臣劝谏而杀人的事,而且她知道太宗的脾气,于是急中生智,用当庭恭贺的办法使唐太宗突然醒悟,才免了魏征死罪。不过,在魏征死后,唐太宗仍是派人去推倒了他的墓碑,这大概是心中之怒气长期郁结不得消散之故吧!
试想,如果唐大宗并没有这么英明,并没有这么大的胸怀和气量;如果皇后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替魏征说情;如果唐太宗对魏征并不是那么信任和了解,恐怕魏征的脑袋早就搬家了。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不能不教人三思,引以为戒。
所以,管理者在公共场合给上司提意见时,一定要注意给上司留有面子。假如你是管理者,应当:
留面子,首先表明你对上司是善意的,是出于对上司的关心和爱护,是为了帮助上司做好工作。这样,他才愿意理智地分析你的看法。
留面子,还表明你是尊重上司的,你依旧服从他的权威,你的意见并不是代表你在指责他,相反,你是在为他的工作着想。
留面子,其实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充分的余地,部属可利用这个余地同上司在私下里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同时这个余地还表明,部属只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议权,而领导仍保有最终决断的权威。留有余地,还会使部属能够做到进退自如,一旦提出的意见并不确切或恰当,还有替自己找回面子的余地。
当然,我们讲,公开场合提意见要注意上司的面子,并不是鼓励部属“见风使舵”,做“老好人”。我们是非常赞成对上司多提建设性的宝贵意见的,同时也对直言不讳,敢犯龙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我们的着眼点只是在于,提意见要注意场合、分寸,要讲究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