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逗乐歌谣,是父母及其他人用来对婴幼儿进行逗乐时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歌谣。它的特点是歌谣与动作并重,实用性很强,能使逗乐者得到感情上的一场宣泄和满足,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成长。而这种教育和健康成长的功能作用,又往往是逗乐者当时并未想到的目的。
婴幼儿逗乐歌谣,伴随孩子从早到晚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早上,当孩子起床时,母亲常常会对着心爱的孩子唱道:
天明呢,铃声响呢,妈妈要出门呢。娃娃起床吃奶奶呢。
明咧,小鸡打了明咧,老牛撅了尾咧
闺女小子都该起咧,小子起床拾泡粪咧,
闺女起床纺个线咧。
父母在唱此歌谣时,往往要与孩子拨弄玩耍一番。如用手指指脸蛋(儿),笑经等。不是歌先出口,就是动作先出手,或是歌与动作同时唱做(动)。在穿衣裤时,母亲也往往唱道:
别怕别怕,妈妈给你穿裤穿褂,别闹别闹,妈妈给你穿裤穿袄。
若是孩子仍处在半睡半醒状态,大人还要唱些动作大、内容丰富的歌谣,与孩子闹着玩。在孩子精神振奋起来后,衣裤很快就穿好了。
在给孩子洗脸时,也有许多歌谣,洗到哪唱到哪。对婴幼儿来说,皮肤嫩气,乘不住毛巾,常常挤出奶水到脸上,用食指轻轻擦拭,边拭边唱:
洗花猫,轻轻洗,眼窝里头洗把屎。轻轻扒,鼻子板板洗甲甲;轻轻拉,洗了掌掌洗丫丫,洗个白胖胖,好去见爸爸。
若是孩子学走路摔倒了,哭声不止时,大人上前抱起来,会用手按在摔着的地方边按揉,边诓抚地唱道:
包包散,包包散,娃娃摔倒莫给妈看见。
这里的“妈”,可以随心更换。谁对孩子严肃,就唱谁。这样孩子会很快止住哭声。若是谁最暖爱孩子,唱出名来,孩子会越哭越上劲,长时间收不住场,很烦人。
若是孩子生了停食(消化不良)病,肚子鼓胀,一敲“咚咚”响。母亲会点盏油灯,食指蘸着热油,在孩子袒露的肠胃部,从上至下,按揉推拿,这时,也要唱许多逗乐歌谣。如:
化食、化食、消痰化食。娃娃不忌嘴,镔铁化成水。
镔铁,就是白铁皮。意思是白铁皮都能化开,何尝一点饮食消化不了呢。通过推拿,按揉,孩子腹泻一通。停食病就会很快地好了。
再有,孩子稍大一点。常常三三两两地做耍虫虫游戏。在土墙脚下,有一个个圆圆的小土窝。里面有白天躺着不动的小脊椎虫,有的地方叫地牯牛。孩子们用小手指掏土窝,也要唱一些歌谣。如:
地牯牛,地牯牛,请你出来喝酒酒。起来了,起来了,牛儿棍来了。呵,呵、呵。
外边耍腻了,回到家里,妈妈忙自己的工作,婆婆见了,忙放下手中的针线活,抱起小孙孙(女)放到自己脚脖子上坐着,伸直腿,牵着手,抬脚拉手,像跷跷板一样,起来下去,一次一次地做着,嘴里也要唱着歌谣,如:
摔秋、摇秒,今年麦子好收。大姐收一石,二姐收一罐,三姐懒得很,收个光串串。
孩子玩累了,想要睡觉,又有许多催眠的逗乐歌谣。如:“我花儿耍累了,我花儿要睡了”等等,一手拍,一边唱,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上述这些类型的歌谣,若按它们的功能,或使用的目的,可分为:逗耍、诓抚、催睡,游戏四类。
逗耍类。就是用逗乐歌谣,把孩子处于平静、安好时的情绪,挑逗起来,达到亢奋、专一的目的。如《起床床》一类。诓抚类。就是用逗乐歌谣,把孩子处于亢奋、专一时的情绪抑制、分散,达到逐渐忍受和平静的目的。如《揉包包散》、《化食》一类。催睡类。即是用逗乐歌谣把孩子处于平静、兴奋时的情绪,逐渐抑制,进入睡眠。如众多的《催眠曲》。游戏类。就是用逗乐歌谣,做一些直接性的模仿、玩趣、数数、启智和一些练体动作的听做活动。这些歌谣,虽然使用时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充满爱心的一种逗乐活动。所以这类歌谣,可以在儿歌中独成一类,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婴幼儿逗乐歌谣”。
从现代科学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得知,孩子躯干及四肢动作,是由“自动作”和“外动作”两类组成。自动作,指婴幼儿在降生出世后表现出来在母体内学会的,无自觉的吮吸和伸腿伸手等动作。外动作,则是指除自动作外的全部动作。而大量的外动作的基础动作,如俯、仰、弯、推、拉、拿、掀、举、立、蹲、走、跑等,都有赖于婴幼儿时期的奠基学习完成。在一些大人看来似乎极为平常的拉一拉、抱一抱、推一推的简单动作,对婴幼儿来说,都是破天荒的一次示范教学。人的动作教育,同视、听教育一样重要。由此看来,逗乐歌谣,则可以从视、听、动三个方面对婴幼儿进行早期的全面教育了。这种方式最自然、最理想、最容易,这也是最简便,最全面,最适时,随时可以信手拈来得好教材。一首好的逗乐歌谣,本身就是诗、歌、舞多门基本艺术的结合,既有生活知识,也有科学知识,既有形象思维,也有逻辑思维。因此,以逗乐歌谣方式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奠基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不可取代的最好形式。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著作,如《春秋左传》、《战国策》等中就记录了较多的童谣。这就是歌谣教育的记载。蒙古族的领袖铁木真,就是在摇篮内口念“巴不力”(歌谣)中成长的。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条中说:“教子婴孩”。主张孩子从降生时开始进行教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历史上出现的超智力儿童。或叫“神童”,不乏其例。当代早教专家袁爱玲,对自己生下只有5天的孩子进行歌谣教育,孩子进入l岁另8个月时,已能背诵儿歌40余首,古诗30多首。同时还能认识700多个汉字,听懂250多个英语单词,认识100多种昆虫等。《见幼儿教育》1989年11期25页。江西省九江市飞车团涂丽荣,从两岁时始,进行特技教育,到了3岁时,已能在10米高,直径7.5米大的铁环球内,表演摩托车大撒手、大翻滚360°等7项飞车技术。这个连路都走不稳当的幼儿,技艺这样娴熟,被人们誉为“神童”、“小小飞天”。在场观看的人,无不惊讶笔者1989年11月在绵阳市亲眼看见……这些例证,都足以说明早期教育是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后期的“续教”工作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