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古城的城龄,如果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横戈立马西平亭的年代算起,少说也有两千多岁了,如果从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城算起,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座古城兀自是“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一片荒凉,满月萧瑟,然而不然。
昔日的西宁古城周匝4.75千米,城内居民只有5万多人,小小的城垣,些些的居民,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中,却努力从黄沙碛里创造生命的绿色,追求万紫千红的春光。这就是西宁古城人惨淡经营的城中花园——由各型花园组成的生态园林系统。花园的格局,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小户人家多住四合院,在庭院的中央,以土地爷的“中宫”为中心,用青砖砌成空灵别致的花墙,中间种上牡丹、芍药、萱草、菊花、金丝莲、荷苞牡丹、迎春、探春、龙爪、紫竹等一二十种草本木本花卉。每当暮春三月,直至九月深秋之际,众花次第开放,引蜂狂蝶舞,合家之人晨昏与共,颇为赏心悦目。这便是大多数人家的微型花园了。有一些官宦人家,在城外四周,经营占地十几亩,几十亩的花园,亭台楼阁,奇花异卉,一应俱全。像城东的马步芳花园,城西的陈显莱花园,城南的孟启瑞花园,城北的马步瀛花园等,建在城周是为大型花园。然而,占多数的却是许多中等人家在城区内的小型花园了。这种花园小者几分地,大者两三亩,星罗棋布,遍布每条街巷。举其荦荦大者来说:城北一带有郭家花园(郭炎,音乐家)郝家花园(郝献庭)基家花园(基香斋,诗人,西宁府新志续编的撰写者)陈家花园(陈水头)、丑家花园(丑辉瑛,著有“西北民歌集”)、朱家花园(清末贡生朱耀南、朱焕南兄弟)等。城南部有马家花园(马余三,解放后中医)、贾家花园(贾子兴、书法家)、李家花园(分两处、李德渊、李海观叔侄,均著名书法家)韩家花园(韩海容,旧时任县长)等。城西部有徐家花园(诨名徐狐狸,民间相传家有狐仙云云)。吴家花园(吴品云,旧时贵德县县长,园中有西式客厅)、毛家花园(毛联邦,著名中学教师)等。这些花园虽无南方名园之盛,但都精心布局,各具特色。试以朱家为例,以窥豹于一斑。
城北朱家花园,坐落在西宁市南玉井巷中段,分为东园和西园两部分。东园系朱焕南先生所居,呈长方形,约半亩大小。其东北角有古榆树一株,传为明时所植,径围约六七米,虬枝纵横,形似老龙,故又名“老龙树”。上有“玉带海雕”(俗称老毛鹰)“佛法僧”(攀禽、啄木鸟属)等的鸟巢。朱焕南先生自号友梅氏,傍树为屋,有“何必山林”的匾额,以读书、写诗、鼓琴、治印为乐。园东部为碧绿的菜畦,以白菜、天鹅蛋萝卜、葱韭等家常蔬菜为主,田埂上则种以带刺的草红花;园南有丁香、紫竹等花木,树下置石桌石凳,可品茗弈棋。园中有水井一口,清澈香甜,既供饮用,又可灌园,井周围夏日芦苇丛丛,秋季荻花瑟瑟,别有一番野趣。
西园与东园仅一墙之隔,为清末朱耀南先生(朱焕南先生之兄)的花园,约二亩有余,基本是正方形,园门设在正南方,门上常书一联曰:“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潜)。”入门有小径一条,似中轴一线,直贯南北,将园分为东西两部。轴线的中部为一椭圆形的小潦池,池畔密植垂柳,盛夏之际,柳眼飘拂,池水清浅,几只鸭儿,白毛红爪,怡然嬉戏其中。绕池北行,穿过一品字形小牌坊,通过一条栏杆围护的碎石小径,就到了花园的最高点——螺亭。螺亭是在用土石筑成的螺蛳形台上所修的一座四边空灵的小亭。登台的路线从正南面起,逆时针方向,沿着一条螺旋形斜面盘旋而上(没有台阶)即可到达亭内。亭内设一独腿圆桌,环以条坐位,可供弈棋,品茗之用。据朱耀南《寻芳书屋文稿》记载:“甲子秋,予于寻芳别墅以石杂土筑台状如螺,上建一小亭,名曰螺亭。”据云,系依苏东坡“碧溪青嶂绕螺亭”的诗句命名的。登亭一望,园景尽收眼底,南墙一带是云杉数株,皆高六七米,青翠挺拔,经冬不凋。园西面有白石垒成的假山一座,山周丛生枸杞,其红籽甜中微酸,儿童极喜采食。东面主要是牡丹苑,每当端午节前后,姚黄、玉版,竞相开放,国色天香,令人流连忘返,亭下是樱桃,(花色果色均分红白两种)、紫竹、黄窈子(圆叶,藤本)、碧桃(盏叶梅)、轮柏(小叶丁香)、探春、椿树、芍药、金丝莲、牵牛、萱草、黄连、百合、金盏菊、九月菊等花木。其余以潦池为中心,分畦种菜,田埂上多植各色杏树(以结杏、蜜旦、姻脂、干瓣等品种为名贵),以及香妃梨、李子、花青、沙果、楸子等果木。园的东北隅还有一座扇形小亭,与螺亭高下应对,亭上楹联曰:“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园东还有四面开窗的小楼一座,上书一联曰:“醉翁诗伯同千古,月白风清共一楼。”据说,朱耀南先生晚年多与诗友唱和饮酒园中,所著《寻芳书屋文稿》中的许多诗篇多系清晨在花径散步所得云云。
解放后,我们的古城正好由5万多人发展到1980年的50多万人。
古城古老的园林生态系统,虽然已被破坏了,但是原来那种城市到处是花木绿洲的布局,还应借鉴。
“小园香径独超尘”的古典式城市生态模式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古城却在通向现代化大道的进程中,努力探索经济、生产、生活、环境、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我们肯定将比我们的先辈生活得更惬意,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