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说我今天都干了什么吧:
上午,上网浏览信息;回邮件若干。
下午,上网浏览信息;阅读电子书若干本。
晚上,读完了一本管理书;构思一篇文章,无果。
当我写下这些总结性文字的时候,内心是多么惶恐、焦虑、沮丧啊。一辈子,大约三万天,三万分之一就这么永远地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这一天有什么收获,意义何在?无论如何,这一天没有了。
如果要形象地描绘这糟糕的一天,我觉得自己像块海绵,胡乱地把一滩又一滩芜杂的信息吸进身体里,虽然看上去饱满了,可只要扭扭腰甩甩屁股,又什么都没了。所以,当我试图总结收获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那么,我究竟为什么会花掉将近一天的时间上网、读书,也就是获取信息呢?情况是这样的:每天早上,走进办公室,开启电脑,照例打开常去的网站——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后会刷牙、洗脸一样。我从来都没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有事,就在这些网站稍微逗留一会儿,然后自觉关闭;不过,今天没什么事(当然,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所谓没事,就是没有需要立刻完成的事情),所以整整一天,眼睛基本上就停留在这些网站上了。我接二连三地点开了链接,囫囵吞枣地扫视着上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掺杂着广告,还有很多是无聊的八卦,绝大部分是真伪难辨的道听途说。我的眼睛被各种极具蛊惑力的标题和图片吸引着,眼睛告诉大脑,大脑又命令手指不停地点击着鼠标。我被网络的万花筒迷住了,不知不觉间,一上午的时间就消耗殆尽。下午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直到我关闭电脑,从信息的世界脱身出来,才意识到这种状况有多糟糕。我后悔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只是吸收了一箩筐的垃圾信息,这是什么事啊!我的焦虑症又复发了。
每一天都是不可挽回的,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比如写一篇满意的文章,比如读一本精彩的书,比如看一部有所触动的电影,比如和朋友就某个问题交换了看法、互相启发了一番,比如在某件小事中得到了新的感悟,比如深化了对某些道理的认识……然而,我浪费了一天的时间,却没有得到一丁点儿意义。
其实,何止这一天啊!昨天,我不也是这样过的吗?前天,我不也是这样过的吗?大前天,我不也是差不多这么过的吗……我不敢再追溯下去了。
现在很流行“控”这个词——微博控、豹纹控、丝袜控……意思大概是:不可救药地迷恋,自己的意志完全被身外之物控制住了。我绝对算是“信息控”,被乱七八糟的信息控制了。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有进一步的证据的。比如,即便我有事,而且这事还很紧急,我也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不自觉地打开某网站,习惯性地用眼睛搜寻着感兴趣的字眼。比如,每隔半小时我就会收一次电子邮件,就像生物钟一样,根本不用提醒,每次都特别准时,虽然大多数时候,只能收到几封垃圾邮件,但我依然雷打不动、乐此不疲。比如,只要稍有空闲,我就会去交流群里看看大家的聊天记录,虽然这些发言与我压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我还是会一字不落地翻看。比如,即便是在聚精会神地开会或者听讲座,也会时不时拿出手机看一看,如果长时间没有接到电话或者收到短信,心里似乎还若有所失呢。比如,很多时候,我会去翻找联系人,随便逮着一个,然后没事找事地和他(她)胡侃一番。
上述这些无聊事迹,绝不是因为闲得蛋疼——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哪有时间疼啊!实在是因为自己被控制住了。说得严重一点,就是患上了信息强迫症。
患上这个病究竟有什么坏处?我想以自己为例子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我在美院进修的日子,身处在信息稀薄的空间里。那时候,我一个人住在学校的宿舍,宿舍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很多时候,从走廊的一头望向另一头,看不见一个人影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整栋宿舍楼里压根就没住几个人。这栋楼太破旧了,爬山虎在墙壁上覆盖了一层又一层,水渍和锈迹就像无可救药的老年斑。没有人知道这栋楼的年纪,它看上去老态龙钟,半截身子都埋进了土里。
每天早晨,我从逼仄的楼道里走出来,穿过一片茂密的白桦林,来到教学楼。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是画静物和室外写生。下午三四点,我回到宿舍,继续画画。有时候我去图书馆阅览室看看电影杂志,虽然自己已经很少看电影了,但还是喜欢看电影杂志。如果看到喜欢的书,那就借回宿舍,每天只看三四页,要是一下子看完了,就会再度遭遇无书可看的情况。天气寒冷的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听到肆虐的风贴着窗台呼啸而过,想想自己拥有温暖的被窝,我觉得很幸福。
有人向我请教战胜寂寞的方法,可是,我从来都没有战胜过它,我只是努力与它和平相处。不,我觉得我其实是爱上了它。寂寞有什么不好啊?在寂寞的光阴里,我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填满了柔软的情感,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轻易撩拨到情感的琴弦,从而滋生出更多的情感。我的神经四处蔓延着,细密而敏锐,能感知到微小的涟漪。我的感情和思想很容易被触发,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眼神,一次相遇……都可能触发开关,使自己的内心荡漾起来。虽然表面的生活看上去稀薄而乏味,事件的密度很低,但内心的世界就像一个反应激烈的发酵容器,里面温暖、丰富,不断有新鲜物质生发出来。
因为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我就能把这些信息存储到大脑,而且时常反刍,温故而知新,信息也得以融入自己的血液,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因为信息是有限的,而且是我自己主动去接收信息的(不是被动填塞的),所以思绪能够保持宁静。
这一切在信息爆炸来临的时候不复存在了。如今的我,几乎天天上网,即便出差在外,也会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电话当然是24小时待命;每天都要与很多人交谈;阅读的信息更是数不胜数——制度、方案、电子邮件、合同、公文、短信、新闻、电子书……用大海来形容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挣扎,弄得自己身心疲惫。
我发现自己的阅读耐心越来越差,不喜欢长篇大作,总是一目十行,阅读的内容越来越碎片化,更青睐于读图;就连排版不够宽松,文字太挤太小的内容,也会被轻易放弃。绝大多数情况下,我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在阅读之前,我完全没有目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只是由着自己的喜好随意地阅读。虽然这些信息来势汹汹,而且泛滥成灾,但是我怎么也记不住。要命的是,这些纷纷扰扰的信息总是扰乱我的方寸之心,使得我常常不得安心,很难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
我决定彻底改变这种糟糕的现状——拔掉网线,合上电脑,关掉手机,逃离信息的海洋。诸位,没事别找我,有事更别找我,我要过挑水砍柴、读书写字的清静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