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不假。我看豆瓣书评的时候,就发现里面藏龙卧虎、高手如云。许多评论文章其实是质量上乘的随笔,远胜于所谓的名家手笔和炒作的畅销书。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任何一本书(请注意,是“任何”),有人拍手称好,就有人嗤之以鼻。叫绝与口水齐飞,好评共差评一色。于是,我在心里暗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什么所谓的完美。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站在地球上凭空把自己拔起来,这种事情早晚会实现,但我同时也坚信,写出一本获得“一致好评”的书是绝无可能的。
码字为业的朋友们都说:自己满意的作品也许是“下一本”。就像“明天”是一个永远不会被兑现的词一样,“下一本”也是一个让人绝望的词。朋友们这么说的时候,我还觉得他们虚伪而矫情,心里窃窃地以为,功夫下足,难道就写不出一本自己满意的作品吗?后来我明白了,这确实做不到。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总会生发出新的想法和情感,看到以前写的文章,总忍不住东删西改,而且这是一个不可能结束的过程,今天的完美作品,放在明天看就可能有瑕疵。
于是,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永远也创造不出令自己、令所有人满意的完美作品。
我后来读到王小波写的一篇文章,这个有趣又真诚的家伙在这篇文章中谈到自己写小说的一些经历。有一篇小说,他写了七年,数易其稿,终于觉得完美了,完美得不会再修改一个字了。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这说明小说有这样一种写法,虽然困难,但还不是不可能。这种写法就叫作追求对作者自己来说的完美。”我被这家伙的这个说法感动了,而且很受鼓舞。假如一篇小说,融进了作者七年间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我想,这作品已经够分量了,再多的话,读者解读起来就费劲了。
我的念头陡然一转,心想,因为众口难调,所以干脆就别妄想创造出让所有人喜欢的东西,我们能做到的,是让自己满意;因为自己是变化的,对作品的挑剔永无止境,所以也不要妄想写出让自己一直满意的东西,我们能做到的,是让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感到满意。这话听起来很拗口,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而且只能创造出让当下的自己觉得完美的作品。如果这么来定义“完美”,那么,这样的完美是可以被成就的。
这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低标准,而是我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我当编辑的时候,许多作者把文稿发给我。他们总不忘留一句话:你先看看,觉得可以我再完善。我不敢辜负他们的信任,一篇篇打开,却发现文稿格式凌乱,标点不准确,不时出现错别字。我实在不想浪费时间看下去。记得有位作家在回忆录里说过,他在电脑上写文章有个习惯,就是不喜欢让标点符号出现在最后一格,每次碰到这种情况,他都会调整字句,把标点符号换个位置。虽然他明明知道文稿在出版时会被重新排版,标点符号的位置也会有变化,但他依然那么做。这种近乎洁癖的习惯,本质上体现了作者对作品的一种高标准的追求。我相信,出色的写作者都患有文字洁癖症,而一个随便对待自己文字的写作者,我不敢对他们的东西有过高的期待。有些作者追着我,问审稿的结果,我委婉地告诉他们:请再完善一下,先说服你自己,然后再来说服我。他们“哦哦”地答应着,可惜,真把这些话当一回事的人却没有。
我想,这个道理,其实有着更广阔的适用范围:当你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请先说服你自己。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觉得完美,那还怎么奢望别人会喜欢呢?
第三章 无家可归的荷尔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