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发泄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化的人往往被贴上“不够成熟”的标签,但一味地克制不利于身心健康,人的压抑、失落等消极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发泄出来。如果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及时地排除发泄,就会影响和降低人的免疫能力,进而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原因是人们对于消极情绪的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无法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否则会过早地衰老,也容易患神经质、胃溃疡、高血压、癌症等疾病。因此,人们应该学会摆脱这些压力的技巧。
现实生活中的无损发泄方式有很多。比如你可以把自己的烦恼向朋友倾诉,或者给远方的父母和亲朋好友写信或者打电话;也可以写日记,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发泄方式;你还可以通过自言自语和自我暗示或者到无人的地方放声痛哭一场的办法,排除和发泄心中的低落情绪,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平静。有时,自言自语也是一种消除恶劣情绪的方法。如果你压力过大,不妨有意识地自言自语。
吹毛求疵心理的矫治
心理学研究表明,吹毛求疵者在心理上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爱挑剔。对人对事乃至对物,他们都是严厉审视,横挑鼻子竖挑眼。二是眼光狭隘。他们只顾眼下,不管将来;只计较细小事情,心中无大事也无大量;只图自己一吐为快,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一般来说,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必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局限于一个极小的范围,逐渐会变得自私、冷漠、吝啬、苛刻,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即连一些小小的疾病、挫折,财物上一点小小的损失,别人对自己说话一点小小的不尊,都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陷溺其中而无力自拔。
由此可见,吹毛求疵,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应努力予以矫治。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人的一生中,真正值得重视和谨慎处理的是那些足于改变命运的事件、机遇和挫折,是有关政治态度、整体团结和集体荣誉的事。人没有必要处处留神一些无关大局的小事,这样只会增加自己的精神负担。
其次,要学会忘却。一段时间以后,这件事也许就不那么重要了。时间的长河会淘洗掉许多生活琐事的痕迹,自己如果为它付出了过多的精力,那么你的生命有很大一部分就被白白浪费掉了。
再次,要培养豁达的胸怀。只有培养豁达的心态,才能有效克服吹毛求疵的心理。既要看到别人的短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乐于助人心情好
最近,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心理学系一位博士在调研中发现,那些社交活动频繁,更乐于帮助朋友和家庭成员的人,通常身心也比别人健康。这种帮助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如金钱援助或者只是帮行动不便的邻居买买菜、为朋友提供一些建议、在公园里帮忙捡捡垃圾等。
乐于助人实际上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生。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保持良好心态,以适应急速变化的生活,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如果你天天有个好心情,天天开心快乐,就能驱散抑郁情绪,还能调理气血运行,从而有利于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对你的心理和身体都会大有裨益。与之相反,那种对别人苛刻,不会与人宽容和互相帮助的人,往往心胸狭隘,心理长期处于猜疑、紧张、焦虑的状态,这样就容易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自己的生理、心理进入恶性循环。
疾病恐惧心理危害健康
恐惧心理对健康的损害往往很大。尤其是老年人,长时间的忧愁、烦闷、不安会加快自身的衰老和死亡速度,而且为整个家庭投下不和谐的阴影,影响到家人的生活。
专家透露,目前死亡的肿瘤病人有三成是被活活“吓”死的。而70%~80%的肿瘤病人(其老年人比例最大)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等。
心理障碍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癌病恶性度,二是病人心理素质。患了癌症,临床治疗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克服不良心理,构筑起抗癌的心理防线,这对强化自身免疫力,阻止和延缓病程的进展至关重要。
病人家属对癌症患者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心理上,病人家属应积极学习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和病人参加一些互助组织,交流心得,相互鼓舞;在治疗上,作为家属应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以利于医生更好地实施治疗,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饮食上,病人家属应做一些美味可口、易于消化的食物,也可让病人少食多餐。
提高心理免疫力
研究表明,情绪及个人特征与疾病的发生明显相关,患病后讲究心理免疫的人,比那些精神情绪较差的人易于战胜疾病获得康复。这是因为精神因素与机体内在的免疫功能潜力密切相关,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患者消极情绪的调控尤为重要,它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好坏。例如癌症患者要坚信癌症并不是“不治之症”,在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及中医治疗时,应结合使用心理治疗及护理,一定不要忽视情绪的调节,要保持乐观情绪,才有恢复健康的希望。然而,在病魔面前,心理防线一旦崩溃,则会成为疾病的牺牲品。
健康人同样需要心理免疫,方可行之有效地增强免疫功能,抵御病原体的侵袭。反之,如果对疾病缺乏“抗争精神”,甚至“谈病色变”,则可能使体内免疫活性物质的水平降低,诸多危害健康的因素就会趁虚而入。
过度关怀病患老人并非好事
对慢性病老年患者给予热情关怀本是一件好事,但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后提出:如果这种关怀“过度”了,慢性病人的康复期反而会延长。研究人员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发作后康复情况的调查发现,当病人丈夫外出工作,无暇照顾妻子时,其妻子的心脏病却恢复得令人满意;而那些整日被守着、被倾注无微不至照顾的病人反而会使康复期延长。
为什么“好心”没有好结果呢?原因在于过分体贴的关怀和全天候替代式照顾强化了病人“重病号”的角色,虽病情好转,但总认为自己尚未康复,还想继续治疗并依赖他人的照顾。而心理上的这种依赖,使其失去与疾病作斗争的主动性和康复的动机,并使躯体及精神处于休息状态,从而减弱了自身内在的抗病力和免疫功能,由此成为康复的障碍。
心理健康要七戒
1.戒忧虑过度。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凡事都应有个尺度,如果整日杞人忧天,终日忧心忡忡,难免会对健康有害。即使生活中确实有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
2.戒高兴过度。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突然增强,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3.戒悲伤过度。当遭遇不幸时,我们应学会自我调解,控制自己的情绪,切勿钻入牛角尖,更不要沉湎于悲伤之中无法自拔,要学会摆脱,通过向好友倾诉、向心理医生咨询等方法,尽快使自己走出心理危机。
4.戒猜疑过度。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5.戒过度愤怒。发怒就像“双刃剑”,既伤别人也会伤及自己,正如人们常说的“气大伤身”。此时不如先冷静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对矛盾的双方都有好处。
6.戒过度消极。当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可能会导致有些人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或极其消沉的情绪,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做法实不足取,因其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7.戒过度焦躁。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如何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
1.乐观者都热爱生活。往往情绪稳定、乐观积极、富有事业心、热爱工作的人,在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后,就会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这种情感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而对生活没有兴趣的人,整日患得患失,怨天尤人,就会情绪苦闷。
2.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心情舒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易引起人的情绪变化。人际关系好,就会引起满意、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心情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
3.适当的倾诉能帮助你减少压力。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善于把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使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如果心理上的冲突引起情绪变化,长期压抑在心中,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而导致疾病。人在情绪苦闷的时候,找朋友谈谈心,倾吐一下心中的抑郁,心情就会平静很多。
4.学会喜欢自己。研究证明,喜欢自己并拥有健康和自尊心理的人,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得较为坚强乐观。
5.偶尔休息几天。花上几个小时独享宁静时光,换上一副快乐的笑脸——即使你并不感到快乐。
6.保证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可使身体重新“充电”,对保持头脑清醒和减轻低落情绪至关重要。
怎样保持心理平衡
1.对自己不过分苛求。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但有些人的抱负不切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欲求不得,这样便会认为自己走倒运而终日忧郁;还有一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的要求更近乎吹毛求疵。
2.不要苛求别人。很多人把希望寄在他人身上,如果对方达不到自己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为什么非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呢?
3.偶尔也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就要从大处看。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不必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4.暂时逃避。在生活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或看电视,等心情平静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5.不要急功近利。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以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应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身心交瘁。
6.不要处处与人竞争。处处以他人作为竞争对象,往往会使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学会适应环境
1.坦然面对现实环境,善于适应变迁。现代人要想顺利地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就必须要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冷静地分析事实,理性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并随时调整,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2.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如通过私人交往、学术交流、艺术活动、宗教娱乐等接触社会,既可以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还可以使自己从团体活动中获得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是不能永远逃避的,大胆接触,一定可以让自己更愉快。
3.培养幽默细胞。幽默感就是能笑我们自己的错误,敢于用自嘲的态度对待自己,能看出自己行为可笑之处。这样,一方面可松弛紧张的神经,使不良情绪得到正常发泄,另一方面能减少身心的痛苦,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与冲突。
4.接受别人的批评。人无完人,当你犯了错误时受到批评是应该的,应虚心接受,自我反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接纳他人,乐于向他人学习,听取他人意见,承认并欣赏他人独特性格的存在。这样的性格对于适应社会非常重要。
5.不好大喜功,也不要急功近利。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你不是“超人”,也不是“完人”,更不是“能人”,别急于表现自己的一知半解,别巧取成功来证明自己有某种能力。要记住“路遥知马力”。要苦干、实干,要用踏踏实实的脚步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经常唱歌有助于健康长寿
大多数成年人的心肺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而唱歌则有助于减缓这种衰退。分析研究表明,唱歌对人的健康主要有以下好处:
1.锻炼心肺功能。在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技术动作进行强烈呼吸和锻炼快速吸气和缓缓呼气的能力。因此,科学的唱歌既能如体育运动那样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脏的跳动,又能平衡调节适度,不会过于激烈。这对于加强肺部的锻炼和增强肺功能有极好的作用。
2.纵情高歌对学习的益处。唱歌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极为有益的,它可以提高思维效率,其作用正好比催化剂一样,能极大地增强学习效率。学到佳境,兴奋至极,不妨边唱边学,自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调节情绪。唱歌对歌唱者的情绪调节起着很大作用。而且,唱歌时可排出个人的不愉快心情,忘记忧愁和苦闷,无疑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有益的。
4.按摩腹部。有意识地一松一收和一张一弛,在客观上起到了腹部按摩的作用。对健脾胃,助消化是有好处的。
长吁短叹好处多
呼吸生理学研究发现,当人吸足气时,由于肺的扩张,可反射性地导致吸气中枢出现抑制,因此,接踵而来的便是呼气动作。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已处于扩张状态下的肺能短暂地刺激吸气中枢,产生一两次抽泣样的深吸气,继而自然要引起长出气(叹气)了。
长叹气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以使体内横膈上升,促进肺部排尽浊气,增加肺活量,增加血液的含氧量,加快血液循环,使身体处于松弛状态,使大脑兴奋和抑制状况趋于协调,可消除悲伤痛苦、紧张焦虑以及精神压抑感,从而有益于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和稳定,使机体脏腑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有人观察到,长叹气动作若发生于婴儿,会有利于肺的膨胀和发育。假如成年人在平静地呼吸一段时间后,情不自禁地出现一两次长叹气,会对肺部气体交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长吁短叹不仅没有坏处,反而好处颇多。因此,当你在悲哀惆怅、心情忧郁的时候,在工作、学习、生活紧张疲劳的时候,在进行体育运动之前,在决定某项重大策略和决心进取之际,不妨长吁短叹一番,你会感觉到胸宽神定,豁达舒畅,精神饱满,轻松愉快。
静默益身心
静默或称入静,通常是指个体将注意或意识集中到一个客体、声音、意念或体验而进行的一种养身方法。其目的在于使练习者达到精神松弛、提高领悟力和随意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境界,同时还可以保持心理健康。
医学实验表明,通过静默的方法,可以降低人的血压,并对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给人带来的各方面的压力有抵御作用。静默究竟对人体有什么益处呢?
高血压容易引起心脏病突发,进行静默疗法,精神上的放松,可以导致体内生理性的改变,脑电图中阿尔法波形的幅度和频率都有所增强,最明显的是心跳和呼吸频率变慢,肌肉紧张度和氧消耗下降,血脂也会下降。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体处于松弛状态,有助于降低过高的血压,即能改善健康人的血压,并对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给人带来的各方面的压力有抵御作用。倘若每天能进行这样的练习,可使高血压患者得到治疗。
静默的技术相当简单,一般要求练习者坐在一个安静、隔音的环境中,闭起双目,集中注意一个单调的声音、意念,或做一些单调刻板动作,如以拇指与其他四指重复接触等。
如何消除猜疑心理
1.提高心理素质,注重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猜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气量不足。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努力使自己胸襟开阔,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事方法。
2.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古时候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由此可见,摆脱错误的思维方法才能消除猜忌。
3.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4.及时释疑、解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误会的事情难免发生。一旦发生误会,首先要冷静,调整自己的心态;其次要心平气和的,开诚布公的,把问题摆在桌面上;然后用善意的心态,诚恳的态度,讨论的方式,相信别人的解释,以恢复事实真相,达成共识。及时的释疑、解惑,不仅使歪曲的事实得到纠正,还能使不理解变为理解,不信任变为信任,不和谐变为和谐,改善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学会聊天,聊掉疾病
1.聊天是排遣寂寞的良方。事实证明,长期孤独一人居住,没有人和其说说话,患孤独症和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可能性较高,死亡率也较高。聊天能将忧愁苦闷抛至九霄云外,如此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寂寞,这对调节情绪、开阔胸怀、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大有益处。
2.聊天是祛病强身的良药。走家串门时,活动了四肢,放松了筋骨,也解除了精神上的疲劳,这无疑是有益健康的。如果人在病中,更需要亲人或老朋友的探视。语言慰藉所发挥的作用,甚至能超过药物。
3.聊天是心理障碍的良医。通过聊天倾诉,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和障碍,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调节、疏导。如果遇到丧偶、天灾人祸等,几位老人在一起可以互相安慰、劝解,可起到疏导、激励、抚慰等心理效果。
4.聊天可增长知识。有些老人消息比较闭塞,有的虽然每天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但毕竟见闻有限。聊天时,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里短,大至国家政治时事和社会新闻,小至凡人琐事和油盐酱醋柴米茶。还可交流饮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经验,从聊天中展现自己的特长,交流思想,获得信息。
松弛法可消除精神紧张
1.找一个安静不受干扰的房间,光线柔和些更好。关上门,坐在一把舒服的椅子上,两脚平落地面,双眼微闭。
2.做深呼吸。注意呼吸时要慢慢地吸入后再慢慢地呼出,保持呼吸节奏的自然状态。这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呼吸上。
3.注意力集中在脸部,当觉察出脸上或眼睛周围有紧绷的感觉时,再把这种现象想象成是一个绳结,这个绳结正在被放松。这时,脸部肌肉也随之同步松弛,像一把拉紧的橡皮筋正在松回去一样。
4.当脸部和眼睛周围的肌肉放松以后,再仔细体会这种松弛感,并把这种感觉向身体其他部位传播,按上面方法达到放松的要求。
5.用上述松弛法使身体各部位都放松,其顺序可以按上到下,由牙关起,经过颈部、肩部、上臂、下臂、手掌、胸部、腹部、大腿、小腿、足踝、脚部。
6.身体各部位放松后,让这种舒适感保持下来,维持3~5分钟准备收式复原。
7.收式开始前,把注意力集中在房间里,眼睛慢慢睁开,松弛结束。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放松的意念。当体会到这种感觉时,神奇作用也就会发生了。
自言自语有益心理健康
自言自语是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在某种情况下能起到预防和治疗非器质性心理疾病的作用:
1.自己的音调有一种使人镇静的作用,有一种安全感和人际接触的感受。
2.自我大声说话可以调整大脑中紊乱的思绪,尤其是在紧张劳累时。
3.“自言自语”对一些个人问题可以较轻松地自我解决。就像对待朋友澄清一起矛盾冲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解决,各自发表见解。在说的过程中,各种错误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一目了然,最后下决定。
4.讲自己担心和忧虑的事情。自己讲出来就没什么问题了,压在心中的石头就会被搬掉、赶走烦愁,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5.可以改善睡眠。因为冥思苦想属于混乱的内心对话,而“自言自语”能摆明真理终止思虑,从而会使睡眠安定少做噩梦。
何时该去心理咨询
现实生活中如果压力过大,且个人承受力弱,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出现心理疾病,当然就要找心理医生帮忙。一般性的心理失衡现象,可以向心理咨询师倾诉咨询,而心理问题过于严重时,就需要找心理医生进行对症治疗了。
但是在我国,心理咨询尚未被大多数人了解和接受。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应当想到心理咨询。例如:
1.当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导致心理危机时,应尽快向心理医生求助。
2.恋爱、婚姻、家庭、就业等生活问题所带来的烦恼可向心理医生诉说和求助。
3.当心身疾病患者出现特殊的行为模式需要矫正和治疗时。
4.出现酒精或药物依赖、不良生活习惯和非健康行为模式需要矫正时。
5.择业前需要对自己心理特点及各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时。
6.当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目前状况感到不满时。
如何进行自我“心理改造”
1.学习澄清自己的“信念”。深入探讨自己的“信念”,哪些价值是自己所以为”是”的、所以为“非”的。有些信念是否是一种错误的“迷思”,或敏感与警觉来反省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并从中建立新的思维架构,才能不断成长。
2.转视法。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以活泼、期待的心情迎接未来。
3.低调法。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是自我进取、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的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成功不是一天造成的,一切都有赖于下功夫才行,当获得一些小成功时,大成功也就在门外了。若愿意依照以上所建议的去“看”,将会发现这样“做”并不难,而自我的“心理改造工程”也就容易成功了。
“四忘”康乐法
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愉快安度晚年,须做到“四忘”;
1.“忘年”平常尽量少想自己的年龄,这种心态会使人感到总是年轻,还能有所作为。“年轻化”的心态会促使免疫功能“年轻化”,从而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巩固和提高。老年人时间比较充裕,可制定切合自身的计划,坚持多动手、多用脑,保持一颗“不老心”。
2.“忘形”就是忘却自己的身份、地位、成就,摆脱某种心理上的羁绊。位尊者不必端着架子,位卑者也不必自惭形秽。老年人还要多交青年朋友,从他们身上感受时代的气息、探索求知欲等。老年人还不妨来个“老来俏”。
3.“忘怀”就是内心自适、恬静,不依恋身外事物和名利地位。如果过分追念往日的荣耀,计较过去的恩怨,不但影响情绪,而且当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时,还会促使身体机能加速衰退,促使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消化功能的进一步减退。
4.“忘利”就是心无纷争,淡泊明志,不做损人利己的事,知足常乐。中国有句俗话“仁厚寡欲者寿。”刻意追求名利,患得患失,总是处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中,就会使心理和生理受到损害。
学会忘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吧,这样才可以让你的身心更加健康。
怎样控制怒气
1.交谈。交谈可将心头的怒火发泄出去,如找一位博学多识的朋友,对某件令自己愤怒的事进行宣泄,即使过火也没有关系。这位朋友会对你进行剖析劝导,从而使你的怒火得到化解,甚至可以引导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个人,从而改变你的某种看法。
2.升华。怒从何来?常常是虚荣心强、心胸狭窄、感情脆弱、盛气凌人所致。对此,可以用疏导的方法将烦恼与怒气导向到高层次,升华到积极的追求上。以此激励起发奋的行动,达到转化的目的。
3.自我暗示、激励。坚信自己有能力控制个人的感情。爱发怒的人也不妨搞个座右铭,如:“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仁爱产生仁爱”、“野蛮产生野蛮”等,通过这样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命令,便可以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战胜怒气的精神力量。
4.回避。生活中遇到能引起人发怒的刺激时,应当力求避开,眼不见,心不烦,怒则去一半。这是自我保护性的制怒方法。
5.自我按摩。怒气会使你的颈部和肩部内的肌肉紧张从而引起头痛,自我按摩头部或太阳穴十秒钟左右,有助于减少怒气,缓解肌肉紧张。
夫妻常牵手,健康又长寿
专家认为,夫妻牵手非常重要,因为人有一种“皮肤饥渴”,夫妻心灵上的“牵手”与老两口的健康长寿关系密切。
科研人员对世界长寿老人的调查报告表明,老寿星多为恩爱的夫妻。日本厚生省人口调查结果显示,离婚、丧偶者与和睦美满的夫妻相比,女性寿命平均少5岁,男性寿命平均少12岁。如果夫妻不和,经常争吵,女性易患乳腺癌、食道癌等疾病,男性易患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
有研究发现,握住一个人的手会让他的神经松弛下来,身体也得到极度放松。当配偶握住你的手时,你会觉得非常安全,感到获得了对方的保护,从而恢复抵抗恐惧、痛苦和压力的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夫妻结伴,牵手而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交流感情,既有肌肤之亲,又有心心相印。夫妻感情的融洽、距离的拉近,有利于避免恶性情绪刺激,保持健康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肌肤之亲会使牵手者产生心灵感应,通过生物电传导,夫妻双方体内释放内啡呔,内啡呔一多,就会增强了机体免疫力,进而延缓组织器官的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