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需要接种卡介苗
婴幼儿需要接种卡介苗,特别是新生儿,由于新生儿不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获得对结核症的免疫力,致使新生儿出生后即有患上结核病的可能性。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如无异常情况,均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提高对结核菌的抵抗能力。
如果新生儿具有以下情况,即暂时不能接种卡介苗: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克、有严重的窒息、吸入性肺炎或早产儿。
以上情况的新生儿不能接种卡介苗,但是在身体恢复健康、体重上升到3000克以后,经医生检查后,即可在出生后3个月内直接接种卡介苗,如超过3个月,则应先做结核菌素试验,呈阴性时再进行接种卡介苗。
了解接种卡介苗后的反应
1.正常反应。接种卡介苗后,局部没有什么反应,有时可见到小红点样的针眼,几天后很快就消退。
在接种后2~3周时,接种部位可再出现红肿,并形成肿块,以后在肿块的中央逐渐变软,形成小脓疱,当脓疱自行破溃后,可渗出黄白色的脓液,此时局部形成溃疡,并结痂,再破溃流脓,这样反复多次,最后经过2~3个月痂皮脱落,形成一颗永久性的略凹陷的圆形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2.异常反应。接种卡介苗后,如果接种局部出现的溃疡面持续半年不愈合,应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或处理。
如果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1~2个月时,新生儿的颈部、腋下、锁骨下淋巴结肿大,约大于1厘米,似花生米大小;也可能出现肿大的淋巴结化脓,破溃,形成溃疡,有的新生儿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此时应尽早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接种卡介苗后的细心护理
当前卡介苗均是皮内接种,所以出现的反应较重,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因此,需细心护理。
接种后2~3天内,注射部位可见有针尖大小略有红肿的针眼,但很快即消失,恢复正常皮肤。在此时的细心护理如下:
给新生儿洗澡时应避免洗澡水弄湿注射部位,可用干净的手帕或纱布包扎局部。也不要经常用手去触摸,以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其他细菌感染。
在接种后2~3周出现局部反应后,尤其是有“化脓”现象时,细心护理如下:
在局部形成脓疱时,切不可用手去挤压,以免加重反应。应经常给宝宝更换内衣,以免脓液沾在衣服上,经常摩擦会影响局部溃疡面的愈合,同时也要避免其他细菌感染。
在新生儿出院时,应主动向医院工作人员询问是否已给新生儿接种了卡介苗,如未接种,了解其原因,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补种。接种后3个月还应到指定的单位做结核菌素试验,以观察卡介苗接种是否有效。
检查接种卡介苗的效果
当前做结核菌素试验多采用“人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进行试验,故称作PPD试验。
具体的做法:在小儿的前臂掌侧中部,进行皮内注射PPD,就像做青霉素皮试那样,所不相同之处是观察结果的时间不同,在注射PPD后48~72小时后,再检查注射部位的反应。
1.如果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直径为5~10毫米大小的硬结,则呈阳性反应,大约95%以上的小儿为阳性反应,这说明卡介苗接种后已产生了对抗结核病的免疫力。
2.如果注射部位只有针眼大小的痕迹,而无硬结,则为阴性反应,此时应请医生做进一步检查,以探明其原因,是否与小儿机体本身免疫功能不足有关,还是与卡介苗接种过程技术操作有关,然后再进行处理。
3.如果注射部位的硬结超过20毫米,或在红肿、硬结上出现水泡、坏死或有淋巴管炎,均属于强阳性反应,这时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结核感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给宝宝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HBV)。当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有两种:血源性乙肝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宝宝乙肝疫苗的接种方法与母亲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有关。
1.如果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接种。为阻断乙肝病毒从母亲传至新生儿,应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重组酵母乙肝疫苗0.5毫升,在新生儿1个月、6个月时再各接种一针。如果用血源性乙肝疫苗,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30微克,以后在新生儿1个月、6个月时再各接种一针。
2.如果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和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HBeAg)的接种。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如无异常情况,可先肌肉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单位,毫升),出生后一个月再接种1次HBIG。然后在新生儿出生后2个月、3个月、6个月时,各接种1次乙肝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0.5毫升,血源性乙肝疫苗10微克)。
3.如果母亲正常的接种。无乙肝病毒感染,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0.5毫升,以后在新生儿1个月、6个月时各接种一针。如用血源性乙肝疫苗,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10微克,以后在新生儿1个月、6个月时各注射10微克。
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生在夏秋季,通过蚊虫传播乙型脑炎病毒。此病对小儿的威胁很大,严重者可丧失生命,患病后大部分小儿或多或少的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轻者可有肢体瘫痪,重者留有大脑瘫痪或智力低下。所以要给宝宝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接种方法:在小儿出生后6~8个月期间接种最好。因为这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是灭活疫苗,其免疫力不及活疫苗,所以基础免疫接种时需要连续注射二针,在第一针注射7~10天后再注射第二针。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多半在小儿的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进行皮下注射。
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后,大多小儿没有不良反应,仅个别的小儿会在接种24小时后,出现红肿疼痛和微热,均属于正常反应,经过1~2天即恢复正常。
在小儿患有发热、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活动期时,均应暂缓接种,待身体恢复后再补接种。患有脑神经疾病和严重过敏体质的小儿不能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给小儿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是一种减低了毒力的活疫苗。通常也叫做小儿麻痹糖丸疫苗,此种疫苗可预防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
每年在计划免疫日对5岁以下的小儿普遍口服1次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在小儿体内发生一次相当于隐性感染的自然感染过程,从而在体内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
脊髓灰质炎对孩子的威胁很大,尤其是两岁内的幼儿,其发病人数约占总发病人数的80%。患病后多半留有肢体瘫痪,终生残疾,重者危及生命。
母亲通过胎盘传递给新生儿的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在新生儿出生后2个月时即很快消失,因此,对2个月后的孩子不再有保护作用,这就需要借助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作用,增强体内的抗病能力。
百白破混合疫苗的作用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简称百白破混合疫苗(PDT),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传染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都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随着百白破混合疫苗的接种,婴幼儿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发病率也大大下降。但是,百日咳仍时有发生,尤其危及新生儿,因为由母亲在怀孕时通过胎盘传递给新生儿的百日咳抗体量极少,使新生儿处于对百日咳很容易感染状态;白喉和破伤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在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也大部分消失,当接触到患百日咳或白喉的患儿后就很容易被传染而患病。因此,只有借助百白破混合疫苗来增强婴儿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抗病能力。因为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含有百日咳死菌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
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对破伤风或白喉的效果更好,并可维持5~10年。
怎样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
百白破混合疫苗接种的部位多半在小儿臀部的外上1/4处,也有的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经皮肤消毒后,进行肌肉注射。第一次仅注射0.5毫升,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注射量每次均再增加0.5毫升。
但是宝宝出现下列情况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
1.在宝宝正患有急性传染病或处于恢复期则不宜立即接种,有发热时也应暂缓接种。
2.在宝宝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癫痫、惊厥等疾病时,则不能接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
3.对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孩子,尤其是患有哮喘的小儿也不宜接种,因接种后可引起哮喘发作。
因此,接种时应向接种人员说明你的孩子是否有上述的禁忌症,以防发生意外。
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后的反应
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后可发生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1.局部正常反应。在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后12小时左右,在接种部位即可出现红、肿、疼痛或发痒。24小时达高峰,2~3天内即消失。
如果小儿接种的是吸附百白破混合疫苗,注射部位红肿范围较大,并可形成硬结,并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可达1~2个月才会消失。
个别小儿的注射部位同侧的腋下可发生淋巴结肿大。但是,这些反应均属于正常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处理。
2.全身反应。接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后的全身反应,可在接种后5~6小时出现发热,12~16小时达高峰,24小时后逐渐下降,发热可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
在发热的同时,小儿可有睡眠不沉,容易惊醒,或哭闹,可能和局部反应有关,通过细心护理,适当休息、保暖、多饮开水,体温较高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解热镇痛药,经1~2天后会恢复正常,这些反应均属于正常的全身反应,也不需要做特殊处理。
3.异常反应。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后,个别的小儿可出现异常反应,如在接种后小儿发生惊厥、高热、尖声哭叫、抽搐等神经症状。或在接种后出现过敏反应,如哮喘、皮疹、湿疹等,均应立即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以排除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
适时给宝宝接种麻疹疫苗
这是因为在母亲怀孕时,通过胎盘将自己体内的麻疹抗体传递给新生儿,使新生儿出生后具有了暂时抵抗麻疹的能力,随着小儿月龄的增长,在小儿8个月左右,体内的麻疹抗体逐渐消失。因此,一般选在小儿满8个月时进行接种麻疹疫苗。
在小儿体内的麻疹抗体消失后,进行麻疹疫苗的接种才可使免疫成功,否则,在抗体消失前提早接种了麻疹疫苗,小儿体内的麻疹抗体可将麻疹疫苗中的麻疹病毒中和,使接种的麻疹疫苗产生的抗体减少,而影响了免疫效果。因此,不要认为麻疹疫苗接种越早越好,提前接种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如果小儿在接种麻疹疫苗之前已患过麻疹,在体内已自然产生了大量的麻疹抗体,可获得终身免疫,因此,就不需要再接种麻疹疫苗。
因为麻疹疫苗是减毒的活疫苗,接种后在体内相当于麻疹病毒一次轻度的自然感染,而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因此,基础免疫仅注射一次麻疹疫苗即可。接种时,一般在小儿的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进行皮下注射。1岁后尚需进行加强注射。
接种麻疹疫苗要注意的事项
一般小儿接种麻疹疫苗后的反应很轻,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全身反应也较轻,仅少数小儿在接种后6~10天可有发热,但体温不超过38.5℃,持续两天即消退。小儿的精神、食欲均不受影响。
也有的小儿,在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热的同时可出现皮疹,对见于胸、腹、背部的皮肤,皮疹分布稀疏,甚至不易被发现,出现的皮疹在1~2天消失,皮疹消失后,也无脱皮,皮肤上也不留褐色,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虽然接种麻疹疫苗并不是很麻烦,但是为保证麻疹疫苗接种后的效果,家长还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宝宝在发热、疾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活动期,均应暂缓接种。
2.如果宝宝已注射了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至少间隔一个月,才可接种麻疹疫苗。
3.在接种了麻疹疫苗至少两周后,才可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因为这些球蛋白中的抗体可减轻麻疹疫苗的作用,而影响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
预防新生儿发生感染
1.奶瓶、奶嘴等新生儿用具应每日消毒,用后用清水洗净,喂奶时父母不要用嘴去试温度,而应把奶汁滴到手背上,感试温度是否合适。
2.新生儿应尽量避免与成人接触,有些亲友出于好意纷纷前来探视产妇和新生儿,殊不知众多亲朋好友的探望,恰恰容易把细菌、病毒带进室内。
3.大人谈话、咳嗽时要避免正对新生儿,更不要去亲吻新生儿面颊。如果妈妈感冒,在给宝宝喂奶时要戴口罩,以防造成新生儿的感染。
4.接触新生儿的人应注意卫生,衣服要常换,手要常洗,接触新生儿前及换尿布前后都要用肥皂洗手。
5.新生儿居室必须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并温暖、舒适,常用湿拖布拖地,以防灰尘弥漫,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预防宝宝发生感冒
1.监测宝宝的体温变化。小儿的体温确实需要经常注意,简单的办法就是量体温。正常的体温是37℃,肛温在38℃。
2.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婴儿时期尽量采用母乳喂养,母乳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可以加强婴儿呼吸道抵抗力。随小儿年龄增长逐步添加各种辅助食品,多吃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品,避免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
3.给宝宝穿衣服要适宜。不能凭大人的主观愿望来处理小儿的穿着,怕孩子受凉感冒,总是把衣服穿得很多,孩子活动后出汗多,不能及时换衣服更容易感冒。经常稍微少穿一点是一种锻炼,从小养成习惯。在气温突然下降时要及时加衣物。
4.注意环境卫生。住室的温度不易过高,如果室内与外界温度差别大,出入易受凉;居住拥挤,空气污染,小儿与吸烟家属同居一室,间接吸入烟雾,均可降低呼吸道黏膜的局部防御能力,利于病原体生长,故居室应宽敞通风。
5.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正确利用自然界的各种条件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空气浴、日光浴、水浴的三浴锻炼是最常用的方法。
6.避免接触感冒病人。在感冒流行期间,要尽量避免带宝宝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大商场等,避免让生病的人接近孩子。
7.多洗手、常漱口。只要从外面回来,就是先洗手、漱口、洗脸更衣,然后才抱孩子、亲孩子。
预防宝宝肠道感染
1.宝宝的用具每次用过以后,将调奶、喂奶用具浸泡在盛有热水的器皿中(水需覆盖住所有用具),进行消毒。
2.妈妈给宝宝喂母乳时,应先将双手用流动的清水洗净,再用洁净的小毛巾擦拭乳头,然后再给宝宝喂奶。
3.平时要教育宝宝不能喝生水,即使是凉开水,若是放得时间长了也同样不可再喝。不要在餐前给宝宝喝太多的水,以免冲淡胃酸。因为胃酸是杀灭病菌的体内第一道防线。
4.宝宝户外活动时到处乱抓乱摸,使手指被脏东西污染,而又在进食前未洗净双手就会将病菌吃进胃里。所以要勤给宝宝洗手、剪指甲,以免宝宝吃东西或吸吮手指时,把手上或指甲缝里的脏东西吃入胃里。
5.宝宝在天热的时候消化功能差,应进食容易消化的清淡的食物,避免吃油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
新生儿尿布疹的预防和治疗
新生儿尿布疹是常见的皮肤病,凡用尿布的新生儿都有发生可能。尿布诊主要是由潮湿的尿布经常与皮肤摩擦所致。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生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容易脱落,对刺激性耐受力差。轻者皮肤发红,重者可有丘疹、疱疹,继发感染或溃疡。因此,勤换宝宝的尿布,避免湿尿布长期接触宝宝的皮肤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2.选择尿布时要考虑柔软、清洁、干燥、吸水力强,用细软的白被单改制尿布最为合适,少用橡皮布或塑料布。洗尿布时应将洗衣粉涮洗干净,晒干后方可使用。
3.大小便后给宝宝换尿布时,宜用纱布或软毛巾蘸温水由前向后将宝宝的臀部及会阴部轻轻擦洗干净,撒些爽身粉。
4.产生尿布疹的宝宝,轻的只需积极护理,保持患处的清洁干燥,热天不包尿布,用暴露风干或晒太阳的方法治疗;冷天可用灯泡烤干,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热源与臀部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烫伤宝宝的皮肉。尿布疹化脓时,可外涂抗生素软膏或按医嘱治疗。
如何预防新生儿感染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主要病因是初生时脐带消毒处理不当,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导致发病。出生后发病越早,死亡率越高。
防止本病的发生重在预防,而预防的重要环节就是接生方面。不要采用旧式的接生方法,要相信科学,相信医院,采用先进的接生法。发现新生儿患有破伤风,则应马上送医院抢救治疗。
护理破伤风病儿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1.必须保持病儿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治疗和护理集中进行。
2.严密观察病情,防止痉挛,呼吸困难时可吸氧。
3.脐部每日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清洗后,涂以碘酊或龙胆紫,至伤口愈合,换药后应将所有的敷料、棉签等用火焚毁。
如果孩子出现抽搐及上述症状,应立即送医院,积极治疗。
预防宝宝早期肥胖症
医学上通常把超过同龄、同身高、正常体重20%的宝宝称为肥胖症患儿。预防宝宝早期肥胖症可以从出生后的第2个月就开始。
1.肥胖的宝宝不喜欢户外活动,在小儿群体中也易成为同伴们取笑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出现自卑感,形成孤僻的不良性格特征。到成年后还会给生理健康带来许多隐患。
2.肥胖的宝宝由于脂肪组织过多,皮肤的皱褶相应要加深,若护理不当容易因局部潮湿而引起皮肤糜烂或产生疖肿。
3.宝宝肥胖并不是健康的象征。在婴儿期尤其是从胎儿第30周至出生后1岁末,是脂肪细胞增殖活跃期,若此时宝宝的营养过盛,就可使过多的脂肪细胞一直留在宝宝的体内,因为这些脂肪细胞体积大,基数也大,所以引起的肥胖很难被治愈。因此宝宝肥胖症要早预防。
宝宝缺铁性贫血病的预防
具体的预防措施有下面几点:
1.坚持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和利用率较高。
2.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蛋黄、肝泥、肉末、动物血等。
3.及时添加绿色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铁的吸收。
4.牛奶必须煮沸后再喂给宝宝,以减少过敏导致的肠出血而产生贫血。
5.应当用铁锅铲做菜做汤。食物不能在铝制的餐具里放得太久,因为铝可以阻止人体对铁的吸收。
6.不能按时增加辅食时,要给宝宝吃经卫生部门认可的铁强化食品。
7.还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宝宝体内血色素的含量,出生6个月或9个月时要各检查一次。
预防宝宝患暑热症
这种病多发于4~8个月的宝宝身上,但2~3个月的宝宝有时也会患这种病,1周岁过后就几乎没有了。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是暑热症的多发季节。主要症状是发热,宝宝既不咳嗽、流鼻涕,也不腹泻,相对来说宝宝出汗要比平时少一些。
这种病发热时很有特点,从半夜开始至清晨持续高热达38℃~39℃(有时可达40℃),到了中午开始下降,下午就恢复到正常的体温。这种发热方式在炎热夏季会一直持续。如果宝宝所处的环境没有改变,发热甚至可持续1个月。发病原因是由于宝宝体温调节功能发生了紊乱而引起的。
宝宝发热时应使用冰枕。如果出汗多,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给宝宝喂牛奶时也要调配得比以前稍微稀一些。天气凉爽后高热就会消失,但有时上午的体温仍在37.2℃左右。只要宝宝吃奶好,玩得开心,家长就不必过分担心。
预防宝宝患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菌痢的发病主要是由于痢疾杆菌随污染的饮食经宝宝的口进入胃肠,在肠道中大量的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宝宝肠道炎症病变。细菌性痢疾可以发生在宝宝生长的任何阶段。
预防宝宝患痢疾,家长和宝宝要做到:
1.在吃饭前、大便后一定要给宝宝洗手,并养成习惯,最好是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以防止宝宝手上的致病菌随食品入口。
2.给宝宝生吃的瓜果、蔬菜等一定要洗干净,并且要消毒。腐烂变质、不新鲜的食品一定不要给宝宝吃。
3.宝宝的餐具要专用并且要经常消毒,如果家中有人得了痢疾,应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宝宝。
夏季要预防宝宝患头疮
要想你的宝宝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过夏天,就要做好预防宝宝患头疮的工作。
宝宝患头疮是由于挠破了痱子后引起化脓菌感染造成的。
形成的脓疱差别很大,有的宝宝只长出三四个,而严重的则满头都是,密密麻麻的,这时宝宝可能会出现38℃左右的发热症状。而且已经化脓的脓疱,稍微碰一下就很痛。为预防化脓,在宝宝刚开始起痱子时,就要经常给宝宝剪指甲、勤换枕巾等保持清洁。
另外,如发现宝宝的头部有脓疱生成,哪怕只有1个,也要尽早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如果脓疱有一部分已经化脓,而且已变软,就必须去医院外科将其切开。脓疱痊愈后,会在宝宝的耳后、头部留下两三个淋巴结肿块,如果摸着时宝宝不痛,就不要去管它,它会慢慢变小。
宝宝秋季腹泻也要预防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容易在幼托机关或群体生活中造成暴发性流行。
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最易秋季腹泻,因为6个月以前的宝宝接受了母体被动的免疫,而2岁以上自身又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
既然秋季腹泻不能小视,就要做好预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患了腹泻的宝宝要精心护理,要卧床休息,并用热水袋放在宝宝的腹部,以减少肠蠕动过快引起的腹痛。
2.要加强患儿饮食的营养。不要禁食,可喂些清淡的流质食物。
3.宝宝因体内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而导致脱水酸中毒。要合理及时地给宝宝补充水分。
预防宝宝患流行性腮腺炎
患流行性腮腺炎病态宝宝的特征为宝宝的腮腺单侧或双侧肿大、疼痛,宝宝发热,也可波及附近的颌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并可引起睾丸炎、胰腺炎、心肌炎、卵巢炎、脑炎等并发症。
对腮腺炎的预防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预防其合并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控制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方法。
接种对象:8个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的宝宝。
接种反应:一般无局部反应。在注射6~10天时少数的宝宝可能会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
预防宝宝尿路感染
宝宝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统称为尿路感染。由于婴幼儿期的宝宝独特的生理特点以及无法预告大小便、缺乏卫生观念等因素,容易让宝宝发生尿道感染并上行感染其他尿路。当宝宝有原因不明的发热时,应首先怀疑此病。预防这种疾病的方法有:
1.要及时地给宝宝更换尿布,经常清洗宝宝的会阴部,保持局部干燥,及时治疗尿布皮炎。
2.宝宝不要穿开裆裤。
3.纠正宝宝玩弄生殖器的习惯,宝宝洗澡时应将男孩的包皮翻开洗净。
4.鼓励宝宝多饮水和排尿,应注意有的宝宝会因排尿痛而故意抑制排尿的现象。
5.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用抗生素治疗,定期给宝宝查尿。
预防宝宝缺锌
锌对宝宝的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和生殖功能等方面的影响都很大,海产品、肉、肝、蛋、禽类含锌丰富,且利用率较高,谷物、豆类中含锌虽不低,但利用率则偏低。
1.宝宝锌缺乏症的原因:宝宝出生后未吃到初乳或母乳不足又未及时添加富含锌的辅食,导致饮食不合理。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也是缺锌的主要原因。生长发育迅速、需要锌的量增加、患病时消耗的增加,这些都易造成宝宝锌缺乏。患慢性肠炎等消化道疾病时都影响锌的吸收和利用。
2.预防宝宝患锌缺乏症的方法:鼓励宝宝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锌多的辅食。乳母要注意膳食平衡,多吃动物蛋白及含锌量多的食物。让宝宝自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挑食。
预防新生儿发生脐炎
要预防新生儿脐炎,必须采用新法接生,生后必须密切观察,经常处理脐带直到脱落为止。一般生后24小时就应将包扎的纱布打开,以促进脐带更快干燥与脱落。脐带脱落前不用盆浴。
处理脐带时,轻轻提起脐带,用消毒棉棍蘸75%酒精,围绕脐带根部进行消毒,将分泌物及血块全部擦掉,以保持脐根部清洁。
护理的时候,要勤换尿布,以免尿、便污染脐部,可在每次换尿布后用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脐带一般在生后1周内脱落,脱落后也要经常观察,如发现脐窝潮湿或少量渗血现象,用3%双氧水清洗,再涂些1%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即可。
如脐窝部有脓性分泌物及臭味,或脐的四周皮肤红肿,深及皮下,伴发热应去医院治疗。
做好宝宝的乳牙保健
中午喂奶以后和晚上睡觉以前,母亲用纱布蘸温水轻轻地擦洗孩子的牙龈和舌面,除去附着在这些部位的乳凝块,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当然,母亲在给孩子做口腔擦洗前应该认真地洗手,长的指甲应剪短,擦洗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不能损伤孩子口腔内的黏膜。
这种哺乳时的口内刺激,可以使母亲对孩子口腔内乳牙萌出的情况做及时的了解,对孩子牙龈的形态有所认识,同时也可增强孩子大脑对牙齿的感受性。
如果宝宝1岁半还未出牙的话,应立即去医院给宝宝检查,采取治疗,同时也积极开展下列的活动:
1.要让宝宝多晒太阳。
2.合理调整宝宝的饮食结构,尤其多食富含钙、磷的食物。
3.必要时还要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钙剂等。
夏天预防宝宝“疖肿”
“疖子”是一种化脓性皮肤感染,由于宝宝的皮肤娇嫩,特别是在夏天,宝宝易出汗、生痱子,加上蚊虫叮咬,因痒而抓破皮肤等都可引起感染。热疖有时可扩散到全身各个器官,甚至可并发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疾病。预防的方法有:
1.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干燥,夏天出汗多,衣服易脏,所以应勤给宝宝洗澡、勤换衣服、涂爽身粉等。
2.宝宝要穿透气性好、吸湿性好的衣服,衣裤宜宽松,少穿或不穿尼龙布料做的衣服。
3.注意饮食营养,让宝宝多吃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花生、豆类等,能促进宝宝脂肪的代谢。多吃南瓜、胡萝卜可防止宝宝皮肤干燥。
4.宝宝发生疖子后,家长注意不要对疖子进行挤压,特别是宝宝头面部的疖子,以免使炎症扩散。
预防宝宝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现在有两种可能,一是食物过于精细,维生素E类的东西不足。如果反复溃疡,可能是锌摄入不足。
小麦胚芽、豆类、菠菜、蛋、甘蓝菜里,都有丰富的维生素E,如果宝宝常发生口腔溃疡,可以在宝宝的饮食中适当增加上述食物。
有些宝宝有反复溃疡的症状,补一些锌症状就好转了。缺锌也一直是家长关注的问题,我们要看锌的功能是什么,锌在我们身体里广泛存在,主要的功能是合成身体的一百多种酶,这和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密切联系。
锌在动物蛋白里含量最高,比如牛肉、猪肉、肝脏,其次硬坚果里含锌量也较丰富,但宝宝不能吃硬坚果,若是食用应注意磨成粉。
预防宝宝发生龋齿
随着宝宝进食的多样化,宝宝的牙齿保健就非常必要了,预防宝宝龋齿的方法很多种,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有:
1.让宝宝的牙齿长得坚硬,要多晒太阳,补充钙和维生素D。
2.让宝宝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零食、甜食。
3.要讲究口腔卫生,饭后要漱口,早晚要刷牙,2~3岁的儿童就可学习刷牙了。
4.选用防龋的牙膏,牙齿的内面和外面及咬合面都要刷到,每个地方要反复刷几次。
5.刷牙完毕清洗牙刷,将刷头朝上置于通风干燥处,每个月用肥皂水清洗一次。
6.定期给宝宝进行牙齿检查。
保护好宝宝的听力
1.保护宝宝的外耳道及中耳。外耳道及中耳传导故障引起的听力下降,叫传导性耳聋。如有耳屎、耳疖、外耳道闭锁等,使声音不能传入。听骨有了毛病声音也不能传入内耳。内耳、神经、大脑的疾病引起的听力下降叫神经性耳聋。
2.保护宝宝耳朵的清洁卫生。宝宝的耳咽管较直、短而且宽,开口又低,细菌容易通过这个管子进入中耳,引起化脓性炎症,出现耳膜穿孔。
因此给宝宝喂奶时,要防止奶及呕吐物呛入中耳发炎。要教会宝宝一个鼻孔一个鼻孔地擤鼻涕,否则会将鼻涕挤进耳咽管。要防治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腮腺炎、脑膜炎,减少中耳发炎的机会。
3.避开噪音的侵入。在日常生活中,要净化宝宝生活的环境,减少噪声。家里的音响音量要适度,特别是不要在宝宝房间放高音。在宝宝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宝宝把小粒物塞入外耳道,小心尖锐物扎进耳内。不要随便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保护宝宝听力的健康。
解决宝宝不长个儿的方法
家长要想让宝宝长高些,必须从各个方面着手。
1.加强宝宝的饮食营养
人的骨骼是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的,主要是蛋白质、钙、磷等,钙和磷的吸收与维生素D有关,因此要多给宝宝吃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并且让宝宝多到户外活动,多接受阳光的照射,促进激素的分泌和骨骼的生长。
2.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
保证足够的睡眠,对增加宝宝的身高也很有益,因为睡眠中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多,可使机体获得理想的、静悄悄生长的机会。这是一种静态的激励生长的方式。
3.保持宝宝良好的情绪
情绪对宝宝长高也有影响,若精神经常处于紧张或压抑状态,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可导致生长发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