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即位后,为报复鲁国从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同时也为了争霸天下,准备进攻鲁国。管仲认为齐国刚刚安定不久,不宜妄动刀兵,但齐桓公认为鲁国弱小,便不听管仲所言,命鲍叔牙为大将,率军进攻鲁国。
公元前684年春天,鲍叔牙率领齐国大军一直打到了鲁国的长勺,鲁庄公准备迎战。鲁国人曹刿请求觐见鲁庄公,有人劝曹刿,国家大事自有国君和大臣们决定,你何必参与。曹刿说:“这些大人物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如果鲁国战败,我们这些百姓也要遭殃。”于是曹刿入宫觐见鲁庄公。
鲁庄公听说有人来献策,立刻召见。曹刿见了鲁庄公,问:“您靠什么来战胜齐军呢?”鲁庄公回答说:“好吃好穿的,我常分给臣下,从不独自享受,别人感谢我,当然会支持我啦!”曹刿说:“这不过是小恩小惠,百姓是不会为您去卖命的。”鲁庄公又说:“祭祀神灵的时候,我总是诚心诚意,神灵会保佑我打胜仗的。”曹刿摇了摇头说:“神灵不会因为这样就保佑您打胜仗的。”鲁庄公又说:“老百姓打官司,我虽然不能一一查明,但尽量做得公正合理。”曹刿说:“这还差不多。能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就能得到民心,凭这点是能够打胜仗的。”鲁庄公问曹刿:“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战胜齐军呢?”曹刿笑着说:“打仗这件事,需要随机应变,请您让我坐上战车,到战场上见机行事吧!”
长勺战场上,齐鲁两军严阵以待。齐国大将鲍叔牙根本不把鲁军放在眼里,两军刚一接触,他便下令擂鼓进攻。鲁庄公听到齐军鼓声震天,也要下令擂鼓冲锋。曹刿赶忙拦住,随后便请鲁庄公传下命令:“随意行动者,一律处死!”这时候,齐军伴随着鼓声冲了过来,鲁军却纹丝不动。齐军见无隙可乘,只好退回去。过了一会儿,齐军的鼓声又起,鲍叔牙催着士兵再次向前冲锋,鲁军还是不动,齐军只好又退了回去。这样连冲了两次,仍不见鲁军出动,鲍叔牙得意地对手下的人说:“鲁军怕是被我们吓破胆了,我们只要再冲一次,他们必垮无疑。”
齐军都以为这第三次冲锋还跟过去一样,所以一个个都拖着戈矛,扛着刀枪,无精打采地跑了过来。不料,这时候鲁军阵营中鼓声大作,鲁兵如猛虎下山般地冲了过来,直杀得齐军狼狈而逃。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连忙拦住说:“先别忙,让我看看再说。”他跳下兵车察看了地面,又登上兵车观望前方情况,然后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追击了!”鲁庄公指挥鲁军,奋起直追了三十多里,缴获了齐军的许多车马和兵器,凯旋而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勺之战”。
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却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曹刿解释说:“打仗最要紧的是士气。擂鼓是为了鼓舞士气。擂第一次鼓的时候,军队的士气最旺盛,擂第二次鼓的时候,士气开始下降,等到擂第三次鼓的时候,军队就没有多少士气了。我不急着擂鼓,就是为了让我方的士兵保持旺盛的士气,等齐军三鼓一过,我们一鼓作气地攻过去,他们还能不败吗?”鲁庄公接着又问:“齐军大败而逃,你又为什么不让我们马上追击呢?”曹刿说:“齐国是个实力雄厚的大国,打起仗来又一向诡计多端,我担心他们的败退有假,所以不敢仓促让士兵追击。等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不堪,远望他们的军旗东倒西歪,判定他们确实是狼狈逃窜,这才请您下令追击。”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一番议论,十分佩服,称赞道:“您真是精通战事的将军啊!”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鲁国的获胜一方面是由于鲁庄公平日“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同时又能够听取曹刿这样一个布衣百姓的正确意见。另一方面是由于曹刿准确地把握敌我双方的优劣,首先以积极主动的防御迟滞疲惫的敌军,而后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坚决地反攻,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旗、鼓与金
春秋时重视军礼。旗是战争的使用物,《周礼》把旗分成九种(如常、旌、物等)。在春秋时代,旗有特别的含义:一是君主的象征,如公元前712年郑将瑕叔盈登上许城,挥动军旗大喊:“君登矣。”其次,旗立着不倒,表示战斗仍在继续。另外,旗上绘有青龙、玄鸟、白虎、龟蛇等动物图案,应是星宿的象征。军鼓也有特殊的用途,军队在出发前要杀死祭祀用的牺牲,将血涂在鼓上。在战场上擂鼓表示进攻。擂鼓者往往是国君或统帅。鼓还用于神祀、社祭、鬼享、军事、役事、金奏之际,也用于日食和涉及神的场面。在战场上,鸣金和擂鼓的意义刚好相反,表示退兵、停止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