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如果出现了几个屡教屡犯的问题学生,让家长老师同学不堪其烦。英国的心理学家施奈尔把这些“特殊群体”的“不同凡响”的表现看作是生理与心理现象,其中心理原因占主要地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办法是“心病还需心药治”,因此社会上的“心理诊所”也就应运而生了,接受治疗的绝大多数都是成人及部分中学生。而小学生在人们眼中是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大人们对这些小“特殊群体”的态度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长大了自然就好了”。难道小学生就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了吗?
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都开设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于一般的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特殊群体”,其“疗效”真的是微乎其微。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呢?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素质的教育。换而言之,如果一个学生在他童年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他的心灵是灰暗无光的,看不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当他长大成人时会将儿时的“过激行为”愈演愈烈,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我在一所贵族学校任班主任工作多年,所面对的“特殊群体”更多,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挽救转化“特殊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的几点感受:
一、心理教育的实施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
因为我校是贵族学校,学校从幼儿园至高中是全封闭的寄宿。学生的家庭条件优越,可很多学生的家长因繁忙无法管教孩子,或者有些单亲家庭,把孩子往学校一扔就干脆撒手不管了,在这种情况之下,诞生了一些“特殊群体”。
小皮,他姓皮。他的各种表现也是“皮”到了极点。他是被别的学校开除之后中途转入我班的。不出一个月,身材高大的他就成了我班的霸王,打骂同学,连数学老师和生活老师都被他打过。与别班的“特殊群体”,他是一拍即合……弄得我班的科任老师都害怕到我班上课了,我也是一筹莫展。
我通过各种方法知道了他个性形成的根源,他是单亲家庭,父亲极宠爱他,母亲很少看望他,而奶奶对他的要求又极严厉。他的家长对他目前的表现也束手无策。我通过观察了解到小皮虽然在做人方面较“暴力”,可对花草却情有独钟,温柔有加。我寻找到了这一突破口,为了方便能与他接近,就自学了很多植物方面的知识。
我每天都对他微笑,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同学们做游戏,我请他做主角。渐渐的,他看我的眼神不再冷漠戒备了。我又拿出早买好的昙花,开始与他交流花草知识,令我吃惊地是他在这方面简直是无师自通。见他对昙花爱不释手,我就送给了他。哪知第二天,小皮给我一份昙花的观察报告,他自己一夜几乎未睡,对昙花啥时花开花谢记录得清清楚楚。他的双眼疲惫而又羞涩,还知道了“昙花一现”的含义。我被他深深地感动了,对他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大加表扬,并封他为班级“生物园”的园长,只字不提违反纪律的事。
说来也巧,自从小皮当上“园长”之后,“暴力”现象减少了很多。很多时候他到我家“开小灶”,我为他缝补衣服。后来,小皮黏上我了,比我还高一头,常在我面前撒娇。我很少在小皮面前讲“你不许”“你不准”“要爱学习”这类字眼,可他现在不仅课堂纪律大有好转,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更可贵的是他把班上的“生物园”经营得红红火火,“员工”数量与日俱增,别班的同学也“转会”到我班了,我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小皮还是姓皮,不过不再像以前那样皮了。
小玲的家长给我打来电话:“老师啊,小玲这段时间特不听话,什么都对着干,回到家只爱穿又肥又大的校服,脏了也不换。不爱说话爱发脾气,您帮忙说说她吧!您说一句胜我们做家长的说一百句啊!”我回忆着小玲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她是我班的班长,一直品学兼优,无论如何都与“特殊群体”不沾边的,可她这段时间的表现却很特殊。这几天,她不是借故不做操,就是躬腰驼背躲躲闪闪地避开他人。洗澡时,她把自己关在洗澡间,长时间不开门。小成不小心碰了她一下,她就大发雷霆。当我找她谈话时,她总是说没什么。我继续追踪到她的宿舍,我看到了小玲晾在阳台上的内裤,裤裆处有一处未洗净的血痕,我一下子全明白了。南方的孩子由于营养好,身体过早地发育了,这让九岁的小玲如何能承受这方面的压力呢?我当机立断,给小玲讲解生理卫生知识。她还是有些难过,我又给全班同学上生理卫生课。孩子们很认真地听着,没有一个发笑。从那以后,我记住了小玲经期的日子,在那几天特别照顾她,小玲的情绪平静了很多。在我的带动之下,很多同学都会在她的“特殊日子”里去关心她。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孩子在学习、家庭、生理、人际等方面出现了很多解不开的结,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凭说教效果不见得好,粗暴地干涉与强制效果更差,我们要多了解观察孩子的心理世界,寻找合适的途径去“攻心”,不愁这个结解不开。
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造成他们异样表现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想要改变这些“特殊群体”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这就需要老师们拿出极大的耐心“反复抓,抓反复”。
小乐是个很快乐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他变成了“站没站样,坐没坐样”。每次站队,他总是歪着扭着。上课他不是趴着就是伸开双腿躺在椅子上,自然写作业的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老师和同学每次提醒他,他嘿嘿一笑,坐端正之后马上又恢复原样了。不知不觉这种情况已持续了三年,我也想了很多办法去“治”他,可每次都无功而返。我利用很多时间去观察他,反复启发他寻找姿势不正确的原因,他想了很久才说曾经在读二年级时,摔跤屁股摔肿了,所以站姿与坐姿就成这样了,当时他并没有对任何人解释,就忍痛将就着直到痊愈,姿势就这样定型了。我一方面向他表示老师对他的关心不够,另一方面也说了不良姿态形成习惯后的危害,然后我们师生之间约定了一个“塑身活动”,不让其他同学知道,他很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约定。
后来我就成了他的影子,只要我一看到他,我就以轻咳或眼神去提醒他,他的坐姿立刻得到改善,我把“堂堂提醒、次次纠正、周周表扬”这个“疗程”进行了两个月,小乐终于恢复了正常。
小山一直是个最乖巧最懂事的孩子,在生活中他性格内向,从不给大家添麻烦,在很多时候他都是默默无闻的,几乎没感觉到他的存在。可是突然连续几个深夜,小山在床上发出了“我要杀了你”的尖叫,有时还呜呜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发现小山心里有压力,可是他什么都不对我说,我想了个办法,只要有机会我就表扬他。我经常提一些不太难的问题考小山,在一些游戏活动中推他上场,在劳动中让他做小组长。渐渐的,小山的脸红润起来,他对我说他总想做个好孩子,就是学习不是很优秀。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么重的压力,我深感难过,也受到启发。我把学生的宿舍及教室的座位按同学们的不同性格、爱好重新搭配了,让他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平时我多开展一些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孩子们都有唱主角的机会。
半学期过去了,小山变了,不再压抑了。我班上的同学也变了,变得爱交流了,学习进步了,参与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又找回来了,他们因此找到了成功的体验,可见开朗乐观的心情对学生成长是多么关键。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拓宽参与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结合才能取得实效。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坚持“全员参与”的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
1.动员家长参与
学生的每一步成长,每个细小的变化,我都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有无,只有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小丽的叔叔是著名的儿科专家,我就邀请他在家长会上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家长们也纷纷发表意见。如此家校联手,形成合力,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2.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
在寄宿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家校交流似乎变成了家长与班主任的交流,这里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果只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我给任教我班的全体老师发放了一本小册子,请他们抽空对我班学生的上课及课外的异常表现做出记载,以便我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我的班级面貌焕然一新,别班老师们纷纷仿效,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让学生有学习体验的过程,充分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我想把心理健康教育创设成若干活动,发动学生全程参与,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不仅仅停留于课堂,局限于个别谈话与交流,我们要让这个教育更加丰富多彩,要让学生学以致用,终生受益。
我在班上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咨询师,谁要是有了困惑,便可自主选择咨询师去畅诉自己的心结。咨询师虽然是小学生,却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职,力争让“病人”满意。此举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安慰与被安慰,深感集体的温暖。我家里的电话则成了“心理热线”,我会尽我所能去解开学生的心结。学生在业余时间还分小组创办心理健康小报与板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每次都组织同学参与评比,使大家的热情高涨。
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了认识,丰富了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受到熏陶,霍懋征老师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切教育必须是以爱学生爱教育为前提才有可能成功。对于“特殊群体”,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更不能恶语相加,“病去如抽丝”,这个“治疗”过程充满艰辛与曲折。我们应以爱心和智慧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和心理更加健康向上。最后,让我们的心从此热起来,去温暖这些祖国的花朵吧!
§§教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