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情况
下午第二堂课,有人小声地敲着咨询室的门。开门后看见一位很文静的女孩子半低头站在那里,从进门到聊天前半部分她始终不和我做长时间的目光接触。经过询问得知她叫小云,是初三的住宿生。当问她有什么是我可以帮助她的时,她低头咬着嘴唇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鼓足勇气开口说:“老师,我‘同性恋’了。”
进一步了解情况,获知她所说的“同性恋”是对同宿舍一个女生的“特别”喜欢。她很欣赏这位女孩子热情开朗的性格和利落干脆的处事风格,因为自己很内向,所以和她在一起觉得自己也外向很多。同时那个女生对她很照顾,两个人也经常一起打饭上晚自习等。问题出在近期宿舍新住进另一个女生,小云发现她“喜欢”的女生对新来的女生非常热情,而且经常是她们两个一起活动,小云很嫉妒和失落:“以前我也曾被别的朋友冷落过,但从来没有现在这样伤心。”在她把心事讲给别的同学听时,同学开玩笑说她“爱”上那个女生了。小云越反思自己的失落感受和伤心程度就越觉得自己是在同性恋,感到恐慌和羞愧,开始有意识疏远对方,但内心很不好受,所以来咨询室寻求帮助。
个案分析
同性恋作为一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现象已经越来越为大众所认识。对小云等一些中学生而言,同性恋已是常挂在嘴边提及的名词。她们常把关系非常密切的好朋友认定为是同性恋,而小云也为发现自己是“同性恋”而感到羞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她们对同性恋的误解和偏见。
咨询过程中发现,小云对所喜欢的女生并没有生理上的需求,她非常喜欢这位女生是因为有被照顾的感觉,同时她一直觉得自己性格不够开朗,所以朋友不多,而这个女生正是她想成为的样子。所以咨询者认为小云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同性恋者,只是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与她的人际交往的不成熟以及认识的偏差,使她产生了心理困惑,伴随着她性意识的觉醒,加上同学的玩笑,导致她把对同寝室女生的友谊误以为是一种“恋人”关系,产生了心理偏差。同时,小云的嫉妒也不是恋人之间的吃醋,而是没能理解友情的多向性特点,苛求对方把她作为唯一的朋友,事与愿违时的心理失落。
个案咨询
针对小云的情况,咨询者决定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来帮助她。改变小云的认知方式,也就能解决困扰她的焦虑和紧张。
1.平稳情绪,调整认知偏差
咨询者首先就小云肯来咨询室寻求帮助表示赞赏,然后告诉她,很多人都曾在这个时期对同性产生好感或佩服,并希望形影不离,这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事情,是纯洁的友谊。尤其是对她而言,同寝室女生正是她想成为的那种类型,所以内心的亲近感会更为强烈。但这不是“恋”,因为爱恋是双方彼此喜欢对方,情感建立的是依赖关系,她们之间不具有恋爱的性质。
2.探究原因,分析根源所在
针对小云自己感觉的“从来没有现在这样伤心”,和她一起探究之所以对该女生有这样深的感情。初中是心理“断乳期”最强烈期,也是对友情的渴望最为强烈的时期。由于小云一向性格内向不够大方主动,所以朋友一直很少。当遇到这个开朗的女生的热情照顾和关怀后,自然会把对方当成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因此当发现这个女生也一样热情关心照顾别人时她所产生的从未有过的伤心,实际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如现在这样珍视和重视友情所致。同时担心失去这个少有的好朋友也是使她惶恐的原因。
3.放开怀抱,悦纳朋友的朋友
使小云困扰的起因是另一个女生的出现,自己的好朋友交了新的朋友让她产生了极大失落感。这反映了小云将友情的多向性与爱情的唯一性混为一谈。因此在咨询后段,咨询者和小云就如何悦纳朋友的朋友进行探讨。相处时间可能会受朋友多少影响,但友情却不是越分越少。而且能够同时和一个女生做朋友,说明她们两个共同发现了这个女生的优点,这使她们之间也有了相通之处,这也是多认识一个好朋友的契机。狭隘的友情会让彼此成长迟滞,而多元化的交友能够让彼此都更为丰富,也更加能保持友情的长久。
4.人际交往方法指导
就小云内向性格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特点,对她做具体的人际交往方法的指导。
咨询后记
小云对咨询者和她一起分析的理由很有认同感,逐渐放下心理包袱,心情也在咨询过程中逐渐好转。也意识到自己故意回避同住女生是不恰当的行为,决心以多一个朋友的心态去接纳新来女生,并打算按照咨询者建议的与人交往的方法,赢得更多的朋友。
这次咨询后,小云又来咨询室了几次。但不是咨询而是感谢。看她脸上的笑容,就知道她已经走出了“同性恋”的阴影,开始用微笑迎接她的新朋友们了。
咨询反思
个案中小云曾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而困扰,而这些困扰的一个起因是同学们的妄加判断,由此也反映出中学生对同性恋的好奇和误解。同性恋作为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现象,成因有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及互动因素几方面。从尊重人性的角度,不应该一概被歧视和指责。但另一方面,如果仅仅为了追求一种时尚,或者单纯为了某种好奇心的驱使去尝试同性之恋,就是违背人的天性了。中学时期,学生性意识开始复苏,同辈和环境的影响往往会误导他们的认知,因而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目前心理学还未给同性恋一个完整的界定,对此的判断一般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考虑。由于中学阶段更侧重于心理上的依恋,对有类似困惑的学生要先释放压力,再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心理疏导和具体问题分析上。本个案中,小云没有对同性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所以属于假“同性恋”现象,问题根源在人际交往上。但如果咨询者面对的是真实意义上的同性恋者,就需要从帮助来访者接纳自己、如何应对相关现实压力等方面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