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信任学生,任用学生,赋予他更多的责任,这往往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本文以学生张某的案例为例子,探讨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转化策略,以期为其他教育者提供借鉴:教师应对学生抱有期望和信心。
关键词:信任 期待 转化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任用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正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确实,若老师对“后进生”抱以平等、信任、期待的态度,那么他们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变化。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张某,男,1 5 岁,光明中学初二某班学生。
问题行为概述: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经常拖拉、抄袭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性格偏激,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喜欢表扬;有时情绪好起来会帮助别人。与校内不良分子感情深厚,与本班同学关系疏远。初一连续两个学期德育考核均为不及格。
家庭背景:张某,家中独子。母亲很溺爱他。父亲则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常用“打”来教育张某。父母文化程度是初中毕业。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是低保户。
二、个案初步分析及对策
张某,初一我便开始教他。开始的那几节课,他给我的印象特别好。至今我还记得那个场景:一个小男孩高举着手,人也几乎要站起来了,在那大喊:“老师老师,叫我!”当他的答案得到我肯定后,那种自豪、满足、喜悦的心情便从他那清澈的双眼折射出来,连我上课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可到了后来,他渐渐地不再举手,不再听课。虽然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就因为他曾给我留下了好的印象,我对他始终是抱有信心的。我对他初步分析的结果:这学生自尊心很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表扬,希望自己在班中有一定的地位。
对策:
1.在指出错误批评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维护他的自尊心。
2.创造条件,让他在班上展现自己的能力。
3.多与家长联系,针对他的性格特点,提醒家长换一种教育方式。
4.增强他对本班的归属感,多与本班同学交往,远离校内不良分子。
三、转化过程
1.建立互信的基础。开学的第一天,按常规德育考核不合格的学生来报名,老师肯定是要“为难”他一下。针对其自尊心强的特点,我并没有“为难”他,而是和对待一般学生一样我只检查了他的作业,便痛痛快快地让他报了名。虽然他口里没说,但是我可以看到他眼中的感激之意。师生间有了良好的开始。
开学的第一周,利用课余时间,我和他开始了第一次谈话。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他上一学年连续两次德育不合格的原因。我肯定地告诉他,老师是不会针对学生的。只要表现好,这学期德育考核就会合格。这在他心中点燃了希望之火。
2.创造条件,让他展现自己的能力以及增强班级归属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张某做事情是很细心的。这从他值日扫地时可以看出。灵机一动,我便让他担任班级卫生委员。这下,张某找到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果然,他这个卫生委员当得很好,本班的卫生量化分上去了,而他自己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在每月的优秀班干评比中,他都榜上有名。他与同学们的关系有了改善,对本班有了归属感。
3.抓住突发事件,帮他认清自己的缺点。张某性格偏激,容易冲动。这常给他与同学间相处带来麻烦。就在14 周星期五上午放学时,张某因一些小事和本班黄某发生了争执,一言不合俩人打了起来,张某把黄某打伤了。中午张某惧怕家长的责罚甚至没回家。下午,约见了双方家长,总算把问题解决了。我趁机和张某进行了一次详谈,让他明白到这次打架完全是因为他偏激、冲动的性格所致,这种性格必须改掉。这件事之后张某冲动、偏激的性格有所改变。
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张某因抽烟被校德育处处分。从德育处出来,张某特地到办公室找我聊天,让我知道了他初一时的心路历程。他初一“学坏”了,是因为误交了损友,就在那时他学会了抽烟喝酒。虽然他也知道那些朋友不好,可是相处那么久了大家都有默契,有些事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能表达,和他们一起有温暖。若离开了他们,他便没有知心朋友了。我鼓励他:既然知道这些朋友不好那就一定要远离。在自己班上寻找自己的知心朋友。友谊之花是需要时间之水来灌溉的。现在在班上没有知心朋友,是因为他一下课就走去找他的外班“朋友”,没有时间和自己班上同学交流。我让他选取几个结交目标,多花时间和这些同学交流。另外,烟是一定要戒。他主动提出找他的同桌廖某某做监督人。
4.多和家长沟通,提醒家长换一种教育方式。我经常打电话和张某家长沟通,多报喜少提忧。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张某的父亲并没意识到儿子已经长大,还是用老一套的管教方式——打、骂解决问题。在上次张某打架事件时,张某父亲表现尤为明显。一见面张某的父亲便要打张某,张某也不服输和父亲顶起嘴来。幸好我们拦得快,父子俩的“战争”才没爆发。当时,我特意和张某父母单独谈话。我先告诉他们张某这学期是有进步的,但要有更大的进步是需要时间。另外,张某现在长大了,同时他的自尊心很强,不能再像以前对待小孩子那样打骂,可以尝试和他谈心说道理。
5.恩威并施,有张有弛。第一学期期末,尽管张某一学期来有了进步,但由于他上课还是经常讲话、迟交或不交作业,所以德育量化分偏低。考虑再三,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了这学期最后一次谈话。我明确告诉他,他的量化分偏低,德育考核结果应该是不合格,可因为他这学期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为班里作了很大贡献,所以这次德育考核让他合格了,但下不为例!我还让他总结这学期的表现,有哪些地方进步了,有哪些地方要改进。一一列出来,写成总结书,下学期争取有更好的表现。
到目前为止,张某的表现越来越好,身上的“官衔”也越来越多,如卫生委员、科学副科代表、健康教育科代表,校学生会体育部干事、卫生部干事。前几天张某兴冲冲地跑过来和我说,这学期他的德育考核要拿良好,初三争取入团。
四、个案总结
张某的个案并不是单独的案例,它是许多初中时期的后进学生案例的代表。通过对张某个案的追踪,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后进学生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1.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到了青少年时期会产生“尊重需要”。他们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希望能找到一块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这一时期的他们自尊心特别强。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会感到痛苦、委屈和苦恼。他们最忌讳别人骂他“不可救药”,最怕别人揭他的“伤疤”。但是作为后进生这种强烈的自尊需要很少能得到正当的满足。相反,家长的打骂,教师的误解,种种冷遇和歧视使他们的自尊需要压抑下去,内心产生一种消极的自卑心里。自尊与自卑交织在一起,这是后进生的一大特点。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尊重他们。就例如文中的张某,他刚上初一时很想表现自己,积极举手发言。可到后来,他的心慢慢冷下来,变成了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我处处“照顾”了他的自尊心,并让他当了一些“官”,满足了他自尊的需要。
2.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根据美国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是有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青少年时期对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对友谊的需求。案例中的张某,初一时他在班中的人缘不好,没有知心朋友。正因为他正当的友谊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用另外的形式去寻找补偿,也就不慎误交损友。也是因为这份对友谊感的追求,张某才很难和损友断绝关系。只能引导他去结交益友。
3.个性心里特征原因。初中生由于意志力和个性倾向性发展不够稳定,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较差,遇到一点事情往往表现出或者是振奋、激动、热情,或者是动怒、怄气,甚至打架。有时则变得泄气、精神不振。初中是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和家长要注意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锻炼,要注意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案例中的张某,由于家庭原因(独生子、母亲溺爱、父亲脾气不好),形成了他偏激、暴躁的性格。这些不良个性品质,给他带来人际交往障碍,导致上面两个“需要”得不到满足,一个后进生便这样形成了。矫正偏激的性格,一方面要着眼于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增强控制激情的能力。矫正暴躁的性格,一方面要使他们懂得暴躁的危害及其形成原因,使他们了解这种不良个性品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得到扭转;另一方面,要注意因势利导,努力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矫正。
五、建议与反思
在转化后进生时要注意:
1.要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善意。
2.要培养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3.要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教师应对学生抱有期望和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清楚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挚爱的心,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就会发奋图强,焕发积极向上的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当对每一个学生持期望的态度,批评学生时要尽可能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态度要诚恳、平静,不用含讽刺意义的词句,要使学生感到批评背后的善意和友情。
对后进生,不能期望与他们谈一两次话,采取几项措施,就能使他们发生根本的转变;即使他们有了进步之后也可能在重大新情况下出现反复。因此需要老师的耐心、信心、创新和毅力。
另外,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转化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当马卡连柯听到教师们把儿童比作“生命之花”时曾说:“不错,是‘生命之花’,每个人都喜欢的。但是要想使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来,光停留在亲吻、叹赏上是无济于事的,还必须坚决的剪去枯枝,铲除野草,杀死害虫。”我们要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既不能对学生冷若冰霜、挖苦讽刺,使学生畏而远之;也不能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