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教育实践
他来到班级那天,是两个姐姐陪他来的。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和班里个子最高的同学一桌,形成一座山峰。
两节语文课,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他在那里不说不笑也不动,静静的一点表情都没有。从长相到身材可以看出他是初一这批孩子中最沉稳的一个。
经验告诉我,越是这样的学生,越应多加注意,当他把环境和对方都了解清楚之后,再跳起来,那就是“撑竿跳”,一发而不可收。况且在特区的环境里,不觉让我有些头晕。
课间,我递过去一份《学生情况调查表》,让他填给我。他接过去,很自然地放在桌子上,仍然一句话没有,一点表情不带。我也不想多问他什么,转身回到办公室。心想:插班生好坏都不算成绩,没什么了不起的,静观其变。
还没等我打开教案写课后记,班长急匆匆来叫我:“新来的大个子哭了。”我很惊讶:“为什么?”他回答:“不知道。”
班长一溜烟跑了。我又匆匆的跑回教室。同学们顿时静下来。我看到的还是那张静默的脸,低头弯背的姿势也没有改变,只是那发呆的眼神更加呆滞,泪水像滴管中的滴液,不停地滴落。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问道:“为什么哭啊?”他终于开口了:“他……们……笑……我……”
教室里又一阵笑声。我也控制不住自己,也笑了起来。又问他:“同学们笑你什么?”“不……知……道……”
我的头似乎被高度的酒精麻醉了。真是好命,遇上这样一位好学生。
从《学生情况调查表》歪歪斜斜的字迹中得知:邬某,男,1985 年12 月出生……1985 年出生,18 岁了,是整个初一年级年龄最大的一个,且身体有病,也是智商最低的一个。我届时宣布一条班规:以后,任何同学不可以和邬某开玩笑,更不允许发生口角,如果出现矛盾,都是你的错。同学们应多关心他、帮助他,并给他调换了座位,让品德、行为都很优秀的冯某同学和他同桌,作他的保护人。
第二天上课间操,我们班和邻班(六班)同时被体育主任留在操场上受罚。原因是邬某不会踏步走,更不会做操,逗得同学们大笑,影响了课间操质量。我了解情况后真不知如何是好,到班上还没等我站稳,邬某就像孩子一样走到我跟前,拉着我的手告状:“他……们……笑……我。”说完,又裂开嘴哭上了。我用眼光暗示同学们,又耐心地安慰他止住哭声回到座位。
我很激动:“同学们,他愿意这样吗?他的家长愿意他这样吗?你们哪一位又愿意像邬某这样呢?恐怕谁也不愿意。同学们,如果没想到的话,我们看到了吧,大家开心一笑换回来的却是他伤心的眼泪,公平吗?……”
从那天起,我批准他可以不上课间操,在班级值日。谁知,他连扫地都不会。油然,我联想到“生存”二字的艰难。于是手把手地教他扫地、收垃圾。扫完一组,让他自己扫下一组时,他很认真,却扫不干净。我又教他,反复三四次才把地扫干净,到第二天他又不会了。主要是两手配合不起来,协调性太差。于是我又细致的教他,把“扫”和“收”分开作,先扫完再收。每天看着他、鼓励他,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并给以奖励,坚持了一个月,现在终于可以独立完成值日工作了。
一天,我领同学们上完课间操回到教室,见他不但地扫得干净,而且还能把黑板擦干净,我和同学们一起以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感谢和祝贺,他那张没有表情的脸露出了笑容。从此,班级里不再有同学笑他,更没有同学和他过不去,他在班级里也觉得开心了,还不时地找同学们交流一些问题,冷漠哭泣的面庞变成和同学们一样笑盈盈的脸。
国庆节前的一天下午,天热得同学们懒得说更懒得动。教室里很静,我信步来到班级,见邬某又在哭,脸哭得通红,我以为是谁欺负他了。一问得知是他拿10 元钱买一桶饮料,食杂店老板没找他钱。我问他是哪一家店,他说不清楚,拉着我的手非要我和他一起去要钱。我相信他不会说谎,更理解同学们一双双睿智期望的目光。我立刻决定帮他找回自信。
他领我来到食杂店,从老板娘冰冷的面孔上,我感到想要回钱没那么容易。我问他:“是这位老板吗?”他很自信的点头。我让他先出去在外面等,我向老板娘说明来意,她不承认,冰冷的面孔变得铁青。我无心因10 元钱和他争吵,很热情地跟她说:“找钱不是目的,关键是为孩子找回自信,让家长放心,对家长有个交代,请您配合我一下。只要他认出是哪种饮料,您把余下的钱退给他,然后我给你补上。让孩子找回自信,坚定信心是几块钱,几十块钱,几百块钱买不来的。”听了我的话,老板娘铁青的脸有了春色。
回来的路上,他的心情自然很高兴。找回了钱,手里又拿一桶我给买的饮料,很轻快的和我一起走。我告诉他要买东西,先看好价,用多少钱就向父母要多少,兜里不可多放钱,千万记住。回到班里,同学们看邬某乐了,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不知为什么,我的眼睛湿了。
国庆节那天,他乐呵呵地找到我,送给我两个叠好的纸片,我问他是什么,他说是两颗小五星。一颗是我,一颗是他。我仔细一看,既不是五角,也不是六角,我急忙打开,多么希望能有一行文字,可是一个字也没有。但我还是很感动,因为他心中有我,我已经成了他的朋友。
“身教胜过言教。”也许我对邬某的帮助,感动了我的同学们,他们接受我了,愿意和我聊天、亲近,从不给我惹麻烦。我真的成了他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