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案例
一、基本情况
姓名:董晓红(化名);性别:女;年龄:十四岁;年级:初三
二、问题行为概述
董晓红同学在初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第一天,老师发现其手臂有被刀划过的痕迹,且有血迹。经了解是与母亲发生矛盾,自己弄伤。后来老师与她的父亲取得联系,并表示希望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她父亲称: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多说话,甚至是有时见了面,连父母都不叫,基本没有什么沟通,只有在需要用钱时才会与父母亲讲话。晓红从初一开始,觉得自己很累,什么事情都会想到用死来解决。觉得自己很不幸,给父母带来不好的运气,拖累了他们。当别的同学有说有笑,自己心里很不舒服,觉得自己很孤单,觉得别人都帮不了她。
第二学期,按要求学生必须着夏季礼服,结果发现她穿了一套男装,做了一上午的思想工作,未果。只好通知家长到校,经过交谈才知道,原来家长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导致小孩从小就希望自己是一个男孩。晓红长期表现出忧郁,消极甚至厌世的心理状态。据保安反映:董晓红曾经一个人躺在学校六楼的房顶上。
初三第一学期的一天,学校接到她姨父的电话,说是中午没有回家吃饭。我们下午发现第一节课不在班里,经询问她才告诉我们中午去了宝安图书馆借书,却不肯告知下午第一节课在哪?当谈到要与之父母联系的时候,竟然说:要去死。
有一次上英语课,她突然走了出去,坐在信息楼三楼一个人在发呆。经常上午上两节课后,又跑走了。老师经常要去找人。
晓红的忧郁越来越明显。曾一度出现了轻生的举动,在家里有一次竟然吞服了一整瓶安眠药,躺了一天后,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于是挣扎着来到学校,并到了语文老师办公室,语文老师当即安抚她的情绪,并把这个情况迅速地通知了她的班主任老师。当天上午班主任已经通知家长并把情况告诉他们,但家长对事情却一无所知。
班主任和年级主任根据种种迹象汇报学校,学校马上启动高危心理干预预警机制。
三、背景资料
经了解得知:董晓红出生于潮汕人家庭,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出生后,生辰八字与父母相克,于是小时候就送往别人家,但不久又回来,对父母只能称叔叔和阿姨,其他兄妹却称父母。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和父母基本没有沟通,自认为父母对其他孩子比较好。为此,她非常敏感、忧郁,觉得自己非常的不幸。每当看到同学们开心的时候,自己特别不舒服。每天都尽早出门、特别晚才回家。
四、应对策略
我们发现上面的事情后,马上启动高危心理干预预警机制。成立由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法律顾问和心理老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建立个案跟踪档案,定期召开家长、有关任课老师各类会议,研究生情、商量对策,杜绝任何不幸事故的发生,确保该生顺利毕业。基本策略是:内紧外松。相关人员高度重视,严阵以待;外部不声张,给患者制设相对宽松的环境;指定科任老师、心理老师主动与她沟通,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指派要好的学生暗中观察和提供信息;课堂上老师多些关注、表扬;争取家长积极配合,确保学生在校安全。
五、关爱与干预
我们邀请父母到学校与心理教师交谈,让父母了解女儿的现状,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希望父母随时关注孩子的情况,并与学校积极配合。
我们建议父亲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结合药物治疗。同时要求家长对小孩一视同仁,改变以往每天仅接送大儿子到高中部的做法,也准时接送该生;在校内我们要求科任教师课堂上关注该生,多些提问,多些表扬;班主任、心理老师主动与她谈心。
然而,该生情绪变化无常,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有发生。2005 年1 月29 日期末考试一结束,其父亲来接她,又找不到她,晚上8:00 才在校外路边找到她,她也说不清楚去了哪里,于是我们建议其父亲不要责备她。晚上10:00 心理老师主动打电话给她,及时给她心理疏导,让她认识情绪波动的正常性,建议她写日记。
2005 年2~3 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反映一种现象:该生很困,经常趴在课桌上睡觉,从家长那里了解到该生每天晚上都是比较早睡觉的,于是我们进行家访,对她所住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该生的家是由两套房组成的,有两个大门出入,晚上小孩外出家长都有可能不知,于是我们建议家长把另一扇门锁好。不久小孩在校出现的情况有明显好转。
2005 年4 月一科任教师从谈话中了解到她在网上认识一位青年网友已经有半年时间,当天网友将从深圳来看她。我们马上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决定先不把这事告诉家长,而是指派这位教师跟她谈心,让她了解其中的危险性,然后与她结伴会网友。
2005 年6 月16 日,她表示对中考没有信心,怕考试来了难题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我们派心理老师对其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树立信心迎接中考。
六、春暖花开,又见彩虹
经过大量的工作之后,我们取得成效。董晓红同学不仅顺利毕业,接到一所市内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而且一改以往的忧郁,显得自信、开朗。当她拿到录取通知书时,马上打电话给老师们,感谢老师的帮助。
开学后还主动打电话给老师,询问学校的情况,报告自己在高中的情况。说话不会有吞吞吐吐的现象,滔滔不绝,对生活比较满意。老师再次鼓励她,并介绍该校的心理老师,让她可以主动与其联系。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后来该校的心理老师告诉我们,她参加了学校的心理选修课。
经过各方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我们一直绷紧的神经可以放松了,迷途的羔羊终于找到归程。春暖花开,又见彩虹。
七、感想
我们深深地觉得: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的压力都很大,有不少人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德育工作如果只注意一些外表之类的事情,未免太过于肤浅。降低德育重心,贴近学生,体验德育,关注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真切地感到:心理疾患对于儿童患者来说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痛苦,即使在他经过诊治,获得康复之后,仍然需要得到保护。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转化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得以健康正常成长,乃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就在我们身边的其他孩子身上,是否有类似的问题,他们有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他们是否还在各种压力下苦苦煎熬挣扎,值得深思。希望我们所写的案例对有类似情况发生的学校有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