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异家庭子女受家庭关系破裂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心理主要存在着叛逆、自责、冲动、孤独、焦虑等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对此类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综合分析,本文分别从学校与家长两方面进行论述,力求能对缓解离异家庭子女不良心理状况提供较为有效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离异家庭子女 心理问题 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多元化观念的出现,离婚这一现象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生活事实。据调查,我国有 1/10 的夫妻以离婚告终,上海的离婚率在 1995 年就已经达到了28%。离异单亲家庭意味着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这两种最基本关系所组成的家庭“三角结构”的轰然倒塌,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震荡,而受到冲击最大的则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他们生活在父母离异的阴影之下,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英国心理学家调查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家庭后发现,58%的品德不良少年来自残缺家庭。我国心理学家调查的资料也显示,青少年犯罪61%来自单亲家庭。可见虽然单亲家庭在所有家庭中所占比例很低,但单亲家庭子女的犯罪率之高足以令人吃惊,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一、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
许多调查都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其父母离婚期间及其离婚之后,心理和行为上都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
1.叛逆心理严重
父母离异过程中的恩恩怨怨,各种冲突,甚至反目成仇,都给孩子心灵留下了创伤。有的因此对婚姻产生恐惧、不信任,并由此扩展到对周围人们和整个社会的不信任和怀疑,于是越轨行为很易发生。家庭破裂,父亲或母亲的冷酷无情易造成孩子反社会性格,残缺家庭孩子得不到健全家庭的温暖、教育、管束,有的过早地流浪社会,形成扭曲的心理和变态的行为,如得不到及时或持久的教育、矫正,他们的叛逆心理容易产生违法行为。
2.自责倾向突出
自责倾向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据调查显示: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在自责倾向上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显著差异。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严重的学生中,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占了其中的23.8%。这部分学生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3.冲动倾向严重
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据调查显示,有许多离异单亲家庭的学生表示他们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有很多学生曾经有过想离家出走或想死的念头。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4.孤独倾向严重
这些学生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缺乏积极从事交往活动的勇气,离群索居,自我封闭。许多学生对人对事无动于衷,缺乏应有的热情,好像一个用壳封闭的海螺,总是一副冰冷的表情。
5.存在明显的对人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经调查发现:在对人焦虑方面,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异常显著的差异。很多孩子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当然,每个离异家庭子女在以上各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孩子的身心特点
当前,在由离异所造成的单亲家庭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家庭有一个10 岁以下的孩子,幼儿、童年期的儿童情感饥饿更明显,他们需要家庭、父母的关心与抚爱 而又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幼小的孩童由于生活阅历贫乏,身体、大脑还处于发育、成长阶段,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所受的伤害也更大。
2.家庭氛围的影响
离婚在我们这个富有传统伦理道德的国家里,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不光彩的事。父母因离婚而产生的异常情绪,通过他们的表情、语言、行为反映出来,使家庭气氛压抑,家庭人际关系恶化。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不仅饱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而且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消极色彩,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据调查显示,在离异子女家庭中,采用严厉粗暴的方式教育子女的约占30%,溺爱型的约占40%,放任自流的约占20%。这些家庭教育要么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么使孩子在享受中形成暴躁、任性的情感体验,要么不闻不问,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产生消极悲观心理。
4.社会舆论的影响
社会上至今仍存在着陈腐的偏见,离婚往往不被人所理解,给离异家庭子女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愧,抬不起头来,有的先是张皇失措,继之便是悲观泄气,破罐破摔。
5.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甚微,使少年儿童心理承受力、辨别力、自我控制力未能有效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队伍心理教育知识贫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这就必然造成儿童和少年心理知识缺乏,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往往难以正确认识和对待,产生心理问题。
三、缓解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1.学校方面
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管理和保护。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中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主任,下至班主任和教师,都关注和研究这类儿童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教育的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建立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档案。
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孩子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包括:①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逆反、孤僻等心理进行相应的教育,如: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集体教育、理想教育等。②挫折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对人的磨砺过程,无时不在,无处不有。③亲子关系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亲子关系的特点、质量、程度对子女的个性、情感和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调查表明,在离异家庭中,亲子关系不良较为普遍,因此,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充分发挥心理换位效应,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对离异父母,教师也应经常与他们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绝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2.家长方面
尽量创造较为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情和母情在孩子成长中确实起很大的作用,但离异家庭子女父母情爱的残缺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如何帮助那些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克服情感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离异父母要创造条件尽可能给予孩子多一点爱,离异前尽量做到不当子女的面争吵,离异后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情感,使他们明白不是爸爸或妈妈不要自己,而是爸爸和妈妈不适合在一起生活的道理。
家长注重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离异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加强家庭教育和理性教育使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并逐渐定型化。家长切忌或娇宠溺爱,或嫌弃、厌恶,或放任自流或专横粗暴式教育。
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离异家长不能因为家庭的破裂使自己一味陷入悲伤、谴责的情绪之中,应尽快调整心态,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同时要以社会道德规范和健康的心理要求帮助子女树立坦诚、正直、自立、勇敢、谦虚、坚韧、沉稳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