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我所在的小学外来工子女比较多,他们平时在课堂上都很认真,可是由于基础太差,自卑心理严重,成绩和市里的学生相比依然有明显的差距。一年多来,我通过抽样调查和随机家访等形式,对外来工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性格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们学校外来生占到学生总数的80.6%。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比例,而且还呈上升的趋势。我班48 人,外来工子女所占比例是85%,大大高出学校平均水平。外来工子女有一半是从一年级就在我校就读,有一半是近年内陆续进我校的。这些外来工子女的家长,夫妻俩都在孩子学校附近工厂打工;有的一方在工厂打工,一方给人做保姆或看店铺;情况更好些的家庭,那就是男方是技术工人,收入高,女方就只打些临工补贴家用。一般来说家庭比较稳定,收入也比较稳定。
二、存在问题
1.家庭月收入不高。父母均就业的占60.6%;只有一方就业的占39.4%。这些学生的家长主要进入一些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从事的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和制造业4 大行业较多。这些家庭中月收入1000 元以下的占48.8%;1000~2000 元的占40.67%;2000~3000 元的占7.6%;3000 元以上的占2.87%。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是人均月收入344 元。照此标准,本次调查中约30%的家庭处于城市贫困人群范围内。
2.居住环境差。A同学的家是临时租住的一间低矮的平房。家里6 口人,还有3 个弟弟,也在我们小学读书。一家人靠父母一个月1000 元左右的收入生活。除了日常开销,供两个孩子上学,往老家寄钱,每个月几乎无任何结余。A同学的生活状况在我们学校外地工子女中非常普遍,还有许多外来工子女过着更加清苦的日子。通过调查发现我班 88.3%的外来工家庭租用民房,57.6%的家庭居住面积在10~30 平方米,与城市居民相比,流动儿童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较少;有近1/3(31.8%)的调查对象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 平方米。面积小、光线差,窄小的空间成了集睡觉、吃饭、生活、学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地方”。
3.学习环境差。经家访发现,本班大多数外来工子女居住环境很差,不仅面积小,居住地人员构成也很复杂,不良习气随时影响着他们。因租房空间小,不可能有专门的写字桌供流动儿童写作业,一般是矮小的饭桌,窄小的椅子代替写字桌。碰到家里做饭或来客人时,孩子就搬到外面写作业,有时蹲在地上写。这样的学习环境对流动儿童的视力和骨骼的发育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4.父母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外来工子女家庭无法顾及小孩,父母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特别是母亲,80%以上仅有小学文化,15%为没上过学。对孩子学习监督处于真空状态。有的甚至认为孩子学太多也没有用,只要学会基本的加减法,认识一些基本的汉字,日常生活可以应付就足矣。所以相当多的家长处理孩子学习等问题比较简单:① 不论事由打骂孩子,在老师面前打骂似乎更显示自己的关心;②什么事都说自己不行,完全求援于老师;③ 对孩子听之任之,以物质来诱惑其学习;④ 在孩子面前永远就是那几句话,孩子早已有逆反心理。⑤生理、心理负担重。外来工子女的生活很多都处于封闭状态,学习的知识都是空洞的,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他们的知识来源仅限于书本和课堂。他们没有和爸爸妈妈出去玩过,没有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机会,他们的节假日更多的是和伙伴们在打打闹闹中度过。他们中的一些人,回了家,弟妹的事要大帮小,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做。这样他们的学习时间就难以得到充分保证。他们中的一些同学还存在着心理问题,由于父母工作的变动,孩子不停地转学,不断地留级,不能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再次,经过数次“迁徙”,学校的轮换,因地域、方言等不同,使他们越来越变得郁郁寡欢。还有些因为他们比本地生多交纳了借读费,更变得委屈,没有公平教育。这样他们心里负担过重,学习没有保障,学生成绩普遍较差,羞于问同学和老师,做错一些事,被别人异样眼神盯着,都激起他们的自卑心理,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
三、应对策略
1.放宽借读条件。为尽可能帮助外来工解决子女的就学问题,我校在保证本地孩子全部入学的前提下,尽量吸收前来就学的民工子女。编班时,在考查他们已有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把他们与本地同年龄的孩子放在一起,接受同等正规的教育。对家境困难的学生,我校还减免其借读费、杂费等,以利其就学。今年,我校的外来工子女有800 多人,占学校学生数的80%。秋季招生前,我们组织了调查摸底,通过社区积极宣传外来工子女入学的政策和办法,对民工子女入学实行了“三统一”的政策,即统一报名时间、统一编班、统一收费。我们还加强了外来工子女的学籍管理,严防流生,因外来民工子女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学生转学、复学手续比较麻烦,学校教导处、班主任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做好服务工作,还通过同一班级学生间的工作,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适时表彰学生。面对复杂的学情,我们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积极寻找转变学生、发展学生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摆脱不良习惯,发扬长处,获得个性发展。这种评价一改原来内容单一、次数不多的“表彰”为经常性的、注重个性与成长的表彰。我们让每个孩子做到“大三好”“小六好”,让每个孩子当一回干部。每周的升旗仪式,学校都要表彰上一周卫生、纪律、穿戴等方面表现好的班级和学生,评出“小六好标兵”“优秀班干部”“最佳值日岗”等。每学期期末,学校除了表彰“三好学生”“大会表扬”之外,还要表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如“写作之星”“口算大王”“小小画家”“小百灵”“小健将”等等。利用每周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开设第二课堂培养特长,举办“数学活动周”“少年军训”等一些大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摆脱自卑感,体会成功感。
3.加强家校联系。为了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我们采取多种联系方式,切实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1)建立“家访”制度,让教师主动上门或到其工作地点与家长交换意见,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邀请家长参加中队主题活动,让家长倾听孩子的肺腑之言,了解孩子的内心,关心、理解每一个孩子。每学期我们都针对外来学生实际,围绕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如本学期召开几次家长会,每次的主题是什么,内容集中,旨在实际解决问题,同时做到前后家长会的有效衔接。在家长会上,老师必须讲明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以及采取的主要教育措施,使家长在了解和把握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寻找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最佳途径,求得与学校教育的最佳配合。在家长会上,我们还要求老师留一定的时间让家长说一说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自己采取的教育方式,从而使老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家长。
(3)传统方式与网络方式相结合,除了以上说到的这些传统方式之外,我们还利用移动“校训通”开辟了家校联系的“第二通道”,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琐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的。利用“校训通”这个网络平台,实现了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校成绩、表现、评语、作业、考勤、生活等;学校随时随地通知家长,接受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班主任随时随地与家长进行无线沟通,接受家长的咨询与建议等。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庭社会的种种因素(如父母离异、家庭困难、生活动荡等),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进步。针对外来打工人员子女“自卑”这一心理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疏导措施,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力求使他们变得自信。
(1)教育外来打工人员子女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让外来打工人员子女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
(2)教育外来打工人员子女善于表现自己。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他们造成了自我封闭的状况。教师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时,热情鼓励他们抛头露面,给他们以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树立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善于表现自己。
(3)教育外来打工人员子女学会补偿自己。多看书,多交友,多游历(本市),牢记八字:“勤能补拙”“扬长避短”。
(4)教育外来打工人员子女会赞赏自己。老师应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辛苦努力不见得会赢来别人的喝彩,应学会给自己喝彩,学会赞美自己。
(5)制定“外来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库,设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和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造“心理辅导室”,上好健康教育课,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专家指出,外来工子女经常随父母“漂流”,难以接受“一贯连续式的教育”,面对变换频繁的环境,他们感到陌生、心慌。看到城市孩子的生活条件比自己好,懂得的比自己多,久而久之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要求降低,自控力不强,意志力薄弱,贪玩等心理。外来工子女的各种状况,给外来工子女造成不健康心理负担,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努力,他们需要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我们老师无限的爱心和耐心细致的知识传授。除了对他们多加关注,开设心理课程,引导它们健康快乐学习、生活,与当地学生融为一体之外,对他们更需要关心,更需要温暖,更需要投入,他们完全有潜力有信心读好书。如果教育部门的教育资源多向务工子女多的学校倾斜,城乡教育多互动,争取资源互补,那么,我们相信: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外来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定会和睦相处、融为一体,从而为构建和谐班级体,建设和谐校园,打造平安学校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