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时代,网络世界吸引着一大群青少年沉迷于聊天、交友和游戏之战中,在虚拟的空间,闭锁、冷漠、逆反及恐惧心理困扰和吞噬着他们的灵魂。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关爱、理解,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打开封闭的心扉,让他们重新回到阳光灿烂的日子,找回自信、自尊、自爱,为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信息 网络世界 不良心理 沟通 理解 关爱
21 世纪的今天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的时代。随着外面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受到的撞击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当代青少年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人员减少,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孩子的成长出现了“三大三小”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房间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导致青少年内心的困扰多多。不少孩子依赖性强,吃不得苦、缺乏对挫折心理承受力,而造成各种各样的异常心理出现,如冷漠、自闭,甚至凶残、自杀。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迷恋上网是我们这个社会环境造成的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回到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中学生上网原因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不仅带给了人们无限的信息量,也让人们感受到快捷方便的交流。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网站已有15000 多个,网民近2000 万,其中学生占上网人数的20%。《北京青年报》曾作调查报告:中学生上网60.7%的人数是在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0.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育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发邮件,18.6%的人选择软件,5.7%的关注卫生保健信息。可见,目前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上交友、玩游戏只要控制得好,也是能开发智力,拓展思维的,但实际效果却远不是善良的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常常是当上网成瘾后,这种追求虚幻世界和逃避现实世界相互强化的双重作用,使上网成为青少年具有高度成瘾倾向的活动。
二、中学生迷恋网络后产生的不良心理
青少年在进一步迷恋网络的过程中,其心理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不良心理。
1.闭锁心理
中学生在网络世界时,常常把自己封闭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天地里,“所谓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虽然他们也是在与外人打交道,但虚拟的场景,虚幻的对手,身边没有人陪伴,他们完全处在一个自我设计的幻境之中,脑海中充满了离奇的想象,尤其是沉迷于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对现实生活有疏远感,回到现实中的痛苦情绪和自我否定的体验,使其会再次回到网络游戏娱乐中,以摆脱严酷的现实的心理压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失去与人真实交往的语言能力,见人就胆怯紧张,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就只能把自己包裹得越来越紧,最后闭锁在孤独的世界之中。如任其发展下去,个别人甚至会发展为性情孤僻,长久地将自己闭锁起来,形成有缺陷的人格。上海建平中学学生曾在上海市对部分中学生作过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存在一定闭锁心理的人数占全体的53.33%,而存在严重闭锁心理者,占全体的33.3%。由此来看,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有较为突出,甚至十分严重的闭锁心理表现。而迷恋网络的青少年,他们大多数业余时间都是沉醉在网络的虚幻中,最易产生闭锁心理的。
2.冷漠心理
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在游戏中长期推崇暴力,对生死的概念已脱离了正常人的想法,而由于经常受到家长的训斥,老师的批评,麻木的心灵已变得越来越不关心他人的感受,从此也羞于接受他人的关怀,久之心灵冷漠,对人无礼貌,甚至有仇视感,极端的都有可能产生凶杀或自杀倾向。近年来,中学生在校发生殴斗致死伤的事时有发生,如近期有《成都商报》报道:《一支粉笔打出一场命案——初一学生被同学殴打致死》。仅仅就因为怀疑同学朝他扔了一截粉笔头,就挥出了致命的一拳。还有《遵义报》报道:在现代网吧杀伤小文并致其死亡的犯罪嫌疑人邱某,在其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专案组刑警面前自首。“染着黄头发,才15 岁,一直低着头流泪。”有关人员这样描述邱某。《江淮晨报》讯:一个小网民,因一言不和居然捅死了邻座孩子。最终16 岁的凶手,来自黄山休宁的初三学生豆豆(化名)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14 年。举不胜举的案例,让我们感到怵目惊心。
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最易产生的不良心理,他们的身体快速增长,自我意识增强,要求家长不再把自己当作孩子看待,内心世界充满了丰富的情感,但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于学习提高。只要无法认同师长的观点,就越来越把自己放在对立面,以此在师长面前来表达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本来这也是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正常的心理变化,一旦与上网联系起来,矛盾便由于双方的不同意见而自然激化。其实大多数中学生开始上网都认为自己可以利用网络来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现代化技术,间或玩玩游戏也不至于荒废学业。但由于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受其强大的诱惑,才逐渐沉迷于网络之中。这些孩子因为长期的不听劝告,大多不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而如果家长失去耐性,采取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甚至动用武力,这时大多数孩子会思维偏执,产生与人格格不入的情绪,甚至对抗师长,并逐渐偏离大家的期望方向。一旦逆反心理产生,他便会陷入沮丧、孤独的境地,甚至会自暴自弃,或离家出走,更有甚者以自残、自杀来解脱心理的重负,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4.恐惧心理
陷入网络的青少年对现实有着一种恐惧心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截然不同让他无所适从,在网络中,他可以充当英雄好汉,可以实现超人般的梦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学习成绩较差、纪律性不强、与人关系不协调的一个群体,更有甚者有的人是长期受到家长的责骂,老师的训斥,早就成了师长们的一块心病。这样一种难堪的关系使他们不敢面对老师和家长,久之便心存恐惧,不愿回到现实中来,宁愿长久地留在虚幻的空间。在他眼中,毕竟网络世界五彩缤纷,可以忘掉现实中的一切烦恼、痛苦及无价值感。
三、对策:理解是沟通的开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完全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并不很多,大多都是在业余时间上网消遣。但要怎样控制好他们的时间和情绪,这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说,要引导他们不偏离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就要从他们的切身需要出发,与他们作更深层次的沟通,而理解、关爱是沟通的桥梁。
1.让关爱开启受挫的心扉
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师爱不仅是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对他们的爱既是“亲其师”的先决条件,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步。事实证明,许多中学生的成绩总是随着他对某学科教师的喜爱与否而升降,而他们的情绪也与老师对他们的关注程度而起伏。只有当我们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沉迷于网络的孩子的心理变化极其复杂,他们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对话,就是为了能够体验自我在虚幻世界的力量,以补偿在现实中自我的无助、挫败感。这样的学生无疑是在现实中特别感到迷惘,如果得到教师的及时关爱,就会使他们重新鼓起勇气,振奋精神。这时的关爱就成了学生信心的源泉。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还没完全形成,他们的可塑性是非常强大的,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否则如果我们让其“顺流而下”,他们便会深深陷入诱惑的漩涡中难以自拔。
2.让理解化解受伤的心灵
中学生是处于人的一个特殊阶段,青春的骚动使他们情绪不稳而多变,而这一代青少年,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但也是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升学的压力大过任何一个年代,从小学开始,家长就制定计划来教孩子怎样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被淘汰。一关又一关的升学考试,使中学生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虽然他们在家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但他们也是孤独寂寞的一代,这更需要人们来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时刻要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理解,花多一些时间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多解决一些他们学习上的实际需求。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大多心理闭锁,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封闭自己,不愿倾诉内心的想法,经常编谎话蒙蔽家长和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他们交流,理解他们的自卑感、挫折感,以及他们也想成功的强烈欲望,从内心深处化解他们为了掩饰自惭而故意对抗师长的逆反心理,用热情的胸怀温暖他们受挫的心灵。
3.让活动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
青少年迷恋网络,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课程压力大,而各项课外活动少有关。现行教育制度最关注学生的成绩,对他们是否参加有益的各项活动大多持随意态度,其实诸如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活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而其他如社会调查、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更是能锻炼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分辨是非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闲暇时间,促进学生闲暇生活文明化、多样化、高雅化,也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开展一些娱乐活动让中学生们愉悦身心,忘记烦恼,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够摆脱学习的压力是他们最大的快乐。而集体的文艺活动可以使大多数人不再用成绩评价一个人的成败,不再陷入排名论等的紧张中,有的成绩较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还可能有一些文艺特长,他们在展示中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为突破口跨出网络的重围,重树信心,重振青春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