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兴未艾。各地的实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缺少有效的理论指导,大部分都是个案分析成果,难以形成稳定的模式。而且,由于专家、学者、心理教育工作者各持己见,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称谓也不一致,有的称“心理咨询”,有的称“心理辅导”,有的称“心理教育”等。因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系到这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化、发展和完善。
一、我国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构建与培养研究”课题组按照国际标准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省市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考虑到我国中小学生巨大的基数,这一心理异常的比例也是触目惊心的。从这些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二、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压力过重,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忽视非智力因素,劳动教育观点尤其差;父母双方教育方式不一致,或者以施加压力为主,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歧视打骂孩子;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温暖,精神受压抑,时常被孤独和恐惧所困扰等。很明显,有相当多的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教育方式专制,对孩子要求过高,控制过严,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差异,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因素。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部分学校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训练;重智力、分数,轻情感、意志,一直没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来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相当数量的学生虽然考分很高,但在心理素质方面却不合格,表现为心胸狭窄、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自制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劳动观念等都很缺乏,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而部分学生则因学习不好而受到老师的忽视甚至歧视,造成自卑、焦虑的心理,甚至表现为厌学、逃学等“破罐破摔”的行为。
3.社会因素。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社会上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也泛起一些沉渣,一些不良的现象正无孔不入地侵蚀青少年一代,如影视文化中出现的一些不宜青少年入目的镜头,“地摊文化”,娱乐业中的舞厅、酒吧、游戏房等一些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吸引了许多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一些不法商人惟利是图的做法,用黄、赌、毒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致使他们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着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展明显滞后的现象。在这个时期里,他们还会遭遇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缺乏艰苦劳动意志而形成的欲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等。此时如果遭遇挫折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心理的郁闷得不到排解,往往会发生意外。许多“问题学生”的形成是一个“问题”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三、对策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置,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现在不少学校采用咨询辅导模式,以心理咨询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处理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是一种被动教育行为。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全方位地进行教育并形成网络,对于疏导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将是一个有力的措施。因而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1.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优点在于它充分发挥了“学校”及其“教育”的特点。“学校”是指它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严密的组织领导系统、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学生 群体、有一定资金和设备。“教育”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片面的、非系统、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学校可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作用,向社区青少年开放,与社区相结合,为青少年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场地,使青少年能进行各种有益的活动,如球类、棋类活动,读书活动,或开设各种辅导讲座等。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形式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较为成熟的研究和实践。(学校教育)
2.家庭是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奠定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基础。无论是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还是严重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取得家庭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把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拓展学校教育活动空间,实施学校对家庭教育因素的积极干预,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整合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作用。(家庭教育)
3.除了学校教育途径外,还应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创造健康的社会教育环境。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渡过,很多的心理障碍源于社会,社区居委会应对所在区域的在校学生,要及时了解,尤其是对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帮教,并做好家长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在寒、暑假,或双休日,社区内可开设丰富多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活动。每个社区设学生心理健康关心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社区教育)
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帮助,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系统、大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件事。学校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如:以家长学校的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向家长讲授心理卫生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从主动沟通,争取支持的立足点出发,还要积极加强同校外有关机构的联系合作。如:卫生保健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及其他社区服务机构等。共同努力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诱因对学生的侵蚀、毒害,确保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沿着“四有”新人的道路健康成长。